教会学生自觉学习
2009-07-24张世贤
近些年来,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教学中经常习惯运用身边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创建知识间联系,导入新课,教学新课,培养学生学习方法。自己注重探究自修,不盲目否定传统教学法、照搬新教法,而是实践、创新,通过研究性、参与性、体验性变被动接受性学习为自主、合作性学习。
一.以实际创设情境,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学习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自觉程度,老师必须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孩子们在心情舒畅无拘无束的情况下,接受新知识。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自尊心与思维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在心平气和,愉悦舒畅的情况下,学习效率高、灵感最强。所以给孩子们创设恰到好处的学习思维情境,诱导获取新知识,才会显出最佳效果。如:一年级北师大版渗透应用教学时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我打破常规给一年级上体育课让他们踢毽子,小华踢了8个,小勇踢了6个,小敏踢了13个,小敏说他踢得多,小勇说他踢得少,老师恰当地引导说:“小敏和小勇做比较呢?小华和小勇联合起来跟小敏做比较又如何?”同学们会异口同声地说:“我知道。”而且兴趣特别浓,让旁观的同学提出问题,而且引导他说完。
二.创造条件,全员参与。
环境条件不同,学生发展思维的效果则不同。同样,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在家庭中都得到不同的发展。老师要关心每个学生的差异,给他们学习方法的培养。因而要给孩子们提供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共同参与,都有说话、练习、思考、解决问题达到成功的机会。准备充分的课件才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关键。如一题多变可以使学生弄清知识的内在联系,举一反三。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知识,为我所用,来充实教学。如在应用题教学上,可以改编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题目进行教学,让学习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以达到全面提高的效果。
三.循循善诱,培养良好的习惯。
小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更要注重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孩子们能否把握住自己的学习,对个人的学习负责任,学会自我体会、自我强化、自我充分发挥想象。在能力形成之前,教师的启发诱导是不可缺少的。在培养能力过程中,千万不可急躁,应循循善诱,摸索学生心理,因材施教,由浅入深,从书写到格式,从了解到掌握,从一般到具体,科学的诱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学习方法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就数学学科来说知识的形成具有显著特点。从高度抽象到形象具体,从结构严谨到灵活多样,从联系紧密到各个击破,最后彻底获取新知识。这样每学习一种新知识都要受到旧知识的作用与影响,和原有知识联系起来,作为基础,作为探索新知识的起点,老师紧紧抓住这一点来诱发学生突破新知识。让学生真正成为会学的人。
四.互助互动,相互交流,全面提高。
数学内容很抽象,加上农村学生接触面窄,理解、分析的角度,选用的方法欠缺,使学生难于弄懂。所以,在教学中举一反三,学生做学生的老师,使语言更贴切,给孩子们以互助互动,互相交流的机会。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通过最大限度的合作、探究,理解能力得到提高。变抽象思维成为形象思维,思路不明到思路明确。总之,将学生的主动权留给他们自己。使课堂真正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我们不要把教材传授给学生,应该设法将所要掌握的知识,通过观察、思考、测量、计算、检验的研究过程,让学生在动中经历、在动中感悟、在动中发现,亲身投身于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增强了学生的本领,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促进了后进生学习的乐趣。
农村学生学习数学有时单调、枯燥,往往是进入不了情境,可是,如果转换教材中的生活背景,挖掘课本内容,引导学生变被动成为主动,在玩中学,趣中练,寓学习于亲身体验活动中,会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激发他们的学习乐趣,并掌握专业知识。
张世贤,教师,现居甘肃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