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散文写作教学的基本策略
2009-07-24魏一峰
大学散文写作教学具有鲜明的特点,强调两个特性:一是短小精悍,二是文采斐然。在教学行为中,精短的散文在有限教学时空中,让学生全面掌握和熟练运用散文的技巧和手法提供了可能。
一.要精悍:将千字内的散文作为教学对象
散文是大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文学体裁,可操作性极强,易读易学易写,几乎所有学生都有写作散文的经历。相反,诗歌、小说、戏剧,或者杂文、报告文学等文学品类,一般学生不会涉足。因此,大学写作教学应将散文教学作为主阵地,将提高学生的散文写作水平视为核心教学目标。而在散文中,短小精悍的文学散文最适宜于教学。文学性散文是指审美意图、语言表达、修辞手法、文体结构等方面具文学性,是集结多种文学手段,富有形象性、情感性和想象性的一类散文。
大学写作散文教学课不同于专业散文创作课。散文创作讲求散文艺术表现的完整性,仅仅学习写作短小散文在专业创作者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但是大学课堂具有特殊性,有限的教学课时和一般大学生并不精深的文学创作修养,决定了写作短小散文是教学的基本方向,像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铁凝的《真挚的做作岁月》等数千字,甚至是上万字、几万字的散文很不适宜教学。相反,董桥的《窗外》、刘墉的《富翁的大房子》这些区区几百字的短小散文很适合作为教学范文和练习标杆。说到短小散文,其与“短篇小说”是不同的,散文研究的理论界没有规模和容量的界定。夏丏尊先生在《文章作法》里说过:“从长短上说,二三百字乃至千字以内的短文称为小品”,这种对小品文大致的量化基本等同于我们指称的短小散文。在散文教学时,教师应该给要求掌握的散文作初步的定量规定,否则不利于教学。要明确的是,教学中的散文是文学散文中最短小的,是文学散文天地里的最小景观和最小制作。教学经验和教训证明,限定在五百字至千字之间的散文最适合于教学,也适合于练习。
如何实施精短散文的教学,我们的做法是:首先,以短小的散文作为讲授的范文。优秀散文的篇幅有长又短,不要因为看重短小的散文而忽视其它长篇幅的散文。对不同篇幅的散文在写作课上采用不同的要求:将精短的散文作为教学范文,进行深入的分析讲解,如徐迟的《枯叶蝴蝶》、何其芳的《雨前》;较长篇幅的散文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鉴赏,体会其文学美质,如叶绍钧的《藕与莼菜》、梁实秋的《北平年景》;长篇散文一般都有近似于小说的叙事情节,只要求学生一般性阅读,弄清其中的叙事线索,如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余秋雨的《江南小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我们尝试选取林清玄的《百年含笑》作为范文,从有限的篇幅讲解中,挖掘蕴藏的文学手法,尺幅之内分析标题、结构、语言和意图的妙处。其次,按照一事一文的原则进行练习。要做到一事一文,最好的方法是约束训练范围、缩小写作切口。一定程度上限定写作范围,让学生在既定的时空中自由观察,恣意思索,可以缩短散文篇幅提高写作质量。例如在教学中曾经要求学生以“秋日的校园”为写作范围,让学生走出课堂,用满含深情的眼睛观察美丽的校园。要求他们发现最小的写作切口,倾情于每一处动人的风景甚至一片树叶,体悟于每一根跳动的情丝甚至一段草尖。
二.重文采:在教学中实施文学助推力
散文写作教学应在浓厚的文学氛围中进行。大学生散文写作不同于中学生,应该高度重视文学因素的参与,将
阅读和体悟获知的文学因质渗透到散文写作中去,没有文学的助推力,写作层次断然得不到提升。因此,散文写作教学不能拘泥于文学性缺失的、平淡无味的散文,而应该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散文的文学气质,以及如何在创作实践中展现文学气质。
几种文学推力在散文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散文的文学性集中体现到许多方面,教学中要提取精华进行讲解:其一,让散文的意蕴丰富深刻。文学性散文的审美意识和写作意图隐藏在文本当中,或者通过少量文字暗示在行文中,而不是直截了当地浮现在字面里。这与实用文体存在根本性差异,消息、学术论文、公务文书等实用文体,作者的基本意图和思想倾向在字面中鲜明地凸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散文的丰富意蕴,让他们学会如何在散文中委婉地表达写作意图。其二,让散文的结构错落有致。文学性散文作为具有审美特征的散文品类,其文学性还表现在结构的富于变化,在段落层次的参差交错中表达美质内涵。因此,在教学中努力让学生摒弃缺乏美感的散文结构,使用长短不一.错落有致的结构形式。其三,让散文的标题艺术化。标题作为散文的眼睛,汇聚了很多文学光芒。文学性散文的标题具有关涉主题的美学品质,在关涉的状态下,标题与旨意之间总是保持非常恰当的美学距离,即标题没有概括散文的内容,而是揭示了写作范围。教学中,要让学生拟制关涉主题、丰富多彩的标题,不要采用缺乏新意、或概括式的标题。其四,让散文的语言有感染力。文学性散文的语言是充满文学色彩的,在写作教学中,要千方百计让学生使用生动的语言,让他们的语言朝着新颖别致、生动感人的方向努力。
在教学中要非常重视短小散文的写作训练。在教学中我们选择文学性很浓厚、短小篇幅的散文作为范文,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文字中体味文学因素渗透到散文中的独特魅力。如选择席慕蓉的《白色的山茶花》、何其芳的《黄昏》这些篇幅短小、文味浓郁的散文都是示范性很强的散文。另外,就是要求学生根据学习到的上述创作手法,进行当堂练习。在“秋日的校园”的写作实践活动中,一位同学写了题为《红色的爬山虎》的小散文:
金秋季节,阳光普照,带着一颗闲散的心漫步在这充满金色气息的校园里。午后的阳光格外的灿烂。它柔和地洒在人们的身上,铺满了校园的一草一木,给着金秋的景物添加了不少的色彩与活力。/忽然被一阵“沙沙”声吸引住,顺眼望去——原来是爬山虎!秋将它的叶子染成了红色。微风拂过,鱼鳞似的爬山虎叶跳起了舞蹈,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摇曳的叶子在阳光的照耀显示出鲜红与悲壮!/尽管入秋,可爬山虎却带着顽强的生命力寻找着至高点,他们企图在生命终结之前爬满整个墙面。/好一个顽强的生命。
作者根据课堂的学习,将原来拟制的标题《人要学习爬山虎》改为《红色的爬山虎》充满了文学味道,是一个很不错的标题。最后一句,“好一个顽强的生命”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在夸赞爬山虎中暗示出对生物届顽强生命的赞叹,其文学手法令人回味无穷,远比“人也应该向爬山虎一样,不断努力向上,创造新的人生奇迹!”这样直白的语句要好多了。此外散文的结构和语言上的文学手法也是可圈可点的。
此外,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公布修改情况。如果能够将修改的前后文在多媒体上进行投影,将更加直观,教学效果更加突出。这种做法可以使学生对散文文学手法的认识不断固化。这要求教师对习作进行精心的修改,将文学性散文的审美特征渗透其中。有一篇习作《秋思》,写的是有位学生观察到一片银杏叶子落在一潭死水的情景。我按照文学性散文的几个特征进行了修改,并使用多媒体投影出来:审美意识方面,采用“卒章显志”的方法,在文章结尾暗示写作意图,原文最后一段是“谁说死水就不能创造美,丑恶也能创造美好的世界出来,平凡也能创造辉煌。”这句话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表达过于直露,修改为“这一汪平静而僵滞的水面,一定会隐藏着许多美丽。”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显示出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标题方面,《秋思》这个题目过大,且缺乏美感和新意,将它改为《枯叶银杏》。这样仅仅透露了散文咏叹范围是银杏的枯叶,涉及到了写作对象,又富于生命凋零的美感。语言方面,做了较大的修改,一方面删去了许多与写作意图关系不大的句子,如将开头“踏着桂花的清香,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沐浴着温暖的阳光,欣赏秀美动听的鸟鸣,闭上眼睛,童年的天真烂漫。高中的热血沸腾涌入了我的脑海”去掉了。另一方面是强化语言的感染力,如将“忽然,一片银杏枯叶从空中飘舞着,在我浓浓的视线中,落入黄色的地面。”改为“又一片银杏的枯叶从空中飘舞着,在我淡淡的视线中,落入寂静的水面。”语言更加生动感人。“浓浓的视线”到“淡淡的视线”,暗示出作者由无思无虑到陷入沉思的思维行进历程。此外还对原文的结构进行了合理的调整,使之错落有致。通过多媒体演示修改的结果,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了修改的原因和好处,也加深了对散文文学性的理解,学生普遍反映收获较大。
魏一峰,男,湖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湖北咸宁学院人文学院中文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