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的审题技巧
2009-07-24徐有国
记叙文写作,审准题极为关键。下面就如何提高记叙文审题的有效性,结合近三年的高考试题,谈几条审题的
经验,以供参考。
一.总体认知法
对题目中的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及相互关系,都要仔细地推敲,辨析,然后综合起来,从总体上完整地把握题目的要求。例如2007年天津卷《带着感动出发》,在作文时,我们可以将题目分解成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思考。1.带着什么出发,感动。2.带着感动去干吗,出发。既然有出发,那就有出发到哪里去,去干什么。所以具体的作文落脚点应当在“感动”,什么人、什么事让你感动了;写作的重心在于“出发去干什么”。再如2008年上海卷《他们》,一个“他”字,给了考生旁观者的立场,只能关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来投射我们浓烈的感情,却不能写我们自己。而一个“们”字,则点出了群体性要求,不能只关注某一个个体。这些信息,都需要考生快速反应,认真审题,在较短的时间内加以捕捉。“他们”很多,从众志成城抗击暴风雪中为抗冰保电牺牲的三英雄,到奥运圣火传递过程中掀起的爱国热潮,再到汶川大地震中为救学生牺牲的老师们……这些人物、这些事件都无不令人感动。考生可以把以上素材串联起来作文,形成一条“感动链”。写出来的作文既涉及到了热点,又涉及到了情感,不但具有社会价值,也有一种普遍性的感染力。
二.捕捉题眼法
所谓“题眼”,就是题目中的关键性词语,它往往显示题目的特殊性,规定作文的重点。抓住了题眼,也抓住了题目的核心。在多数情况下,题眼往往是由题目中的定语或状语充当的。例如2007年天津卷《有句话常挂嘴边》,要突出一句话,而且这句话是常常挂在嘴边的。那么,偶尔提提、不轻易谈起的话,就不能写。这句话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常挂在嘴边,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这应该是作文的主要内容。不管你选择谁来写,都要突出写他(她)的那一句“常挂嘴边”的话,否则即视为偏离题意。再如2006年上海卷《我想握住你的手》,从题目看,这是一个完整句子的题目,主语、谓语、宾语齐全,很清楚地叙述了一件事,即“我”(考生)因为什么“想”“握住你的手”。文章写作重点就在“想”字上面,为什么“想”,怎样“想”,这就是文章构思的重点。为什么想握住你的手,即握手的背后是什么,既然想要握手,肯定是有一番话语要倾诉,此中的情感是什么,或者对生活有什么感受要交流。
三.题意引申法
有些作文题目,其中的关键词语往往含有一定的比喻义、象征义。审这类题目,除了对字面本身的理解之外,还要从它们可能具有的比喻义、象征义着眼。如2007年安徽卷《提篮春光看妈妈》,现在我们对“提篮春光看妈妈”这一短语作一些语义分析。“一篮春光”实指春天的美好事物,虚指骄人的成绩、丰硕的成果、美好的情感等等。“看妈妈”的“妈妈”实指赐予生命的妈妈,虚指山水灵动的自然、谆谆教诲的良师、临危济困的路人、亲情弥漫的故乡、欣欣向荣的祖国等等。而题目中的“看”也有“回报、感恩、反哺、报效”之意。总之,这个作文题目给人巨大的想象空间,但又不乏生活的韵味。想到了这些,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找准一个合适的写作角度,写一篇有情文应不在话下。然而有许多考生却在审题时出了偏差,没有对题目中的关键词语的含义加以引申,写出的作文可以说是离题万里。有考生写不谈回报“母爱”的,也有考生写不求感恩“妈妈”的。至于“提篮春光”更是有多种不可思议的理解,有的理解为“妈妈提着篮子在明媚的春光下”,有的理解为“‘提篮春这个人只去看妈妈”,把“提篮春”看做一个人的名字,把“光”理解为“只”的意思。正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记叙文,在审题方面存在着诸多严重失误:误读误解,偏离题意;反偏为主,转移话题;穿靴戴帽,生套硬搬;抛开话题,另起炉灶;选材不当,转移话题等。如果我们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总结其规律,掌握其要领,也就不会谈“审题”而色变了。
徐有国,教师,现居湖北十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