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009-07-23邱玉坤
邱玉坤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那么,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任务驱动。促进自主学习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法,很适合电脑初学者。这种方法就是在某个学习阶段,学习者首先确立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然后紧紧围绕这一既定的目标,了解相关的电脑知识和操作方法,其他的可以一概不涉及。“任务驱动法”可使学习目标十分明确。比如初学者学习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输入一段中文时,完全没有必要全面了解计算机硬件和操作系统的知识,更没有必要学习计算机发展史以及数制转换等知识,只要会文字输入就可以了。
当然,一个任务完成了,一个目标达到了,新的任务,新的目标又随之而来。例如,能在电脑上输入汉字了,接着就要面临新的问题:怎样改变字体、字号,怎样把输入的文章存盘,怎样打印,怎样在文本中插入表格或图形等。随着一个个任务的完成,初学者将逐步消除对电脑的神秘感,不断地体会到使用电脑的乐趣。
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应首先向学生明确布置本阶段、本单元或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并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1)要求学生带着要完成的“任务”,也就是要解决的问题认真读书,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因为计算机技术虽然发展得很快,但是它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是相对稳定的,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才能无往而不“适”,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具备进一步深人学习的能力。
(2)要求学生敢于动手,勤于实践。“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学习信息技术,许多知识和经验是学生通过自己上机在实践获取的。这样不仅可使知识掌握得牢固,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探索和自学能力。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实践,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
二、自我指导。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阶段性自我指导模式是适用于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学习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运用幻灯片法进行复习。
在课堂上进行复习和练习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由教师用电脑选抽卡片,用多媒体投影机打到屏幕上出示题目,请学生自由回答。
(2)指定学生到讲台前当众用电脑抽出卡片一张,进行当场操作;若操作有误,则由其他同学纠正。
(3)请学生到讲台前用电脑选抽卡片提问大家,解答者回答正确与否,提问者要进行讲评。
第二阶段,运用范例法进行技能演示。
范例教学、事件驱动是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基本方法,即每节课选择一个合适的范例、提供一个任务,进行讲解,师生共同完成任务。
第三阶段,通过上机操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上机操作是信息技术课所特有的实践方式,上机操作有以下作用:
(1)通过学生亲自操作,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2)教师在上机过程中的个别辅导、面对面的交谈可以成为感化学生、激励学生的动力,使师生关系更融洽,学生的自信心更足。
(3)允许学得慢的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达到目标,为前一阶段的教学方式中没有达标的学生提供补救办法(个别辅导)。
(4)学生间的相互协作能力能大大得到提高。
第四阶段,运用问题教学法进行小组学习。
教师应该设法使学生产生问题,然后以小组形式讨论解决,这些问题也可以作为进一步进行教学的依据。小组讨论学习的内容可以是:①解答由教师提供的问题;②学生自我提出问题并自主解答;③学生提出一些自我无法解决的问题,由讨论小组组长(轮流担任)负责记录并汇报。
第五阶段,运用自修辅导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课中有许多内容是非常适合学生自修的,如计算机基础知识,完全可以放到课堂教学的最后,甚至课后让学生自修。
信息技术课程的成功,其标志与其说是学生“学到了他们需要的东西”,不如说是“学会了他们怎样才能学到想要知道的东西”,即自主学习的能力。当然,教师要注意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适当且要自然地让学生进行阶段性过渡,使每个学生都具备“自我指导的潜力”,将自主学习能力看成自己的责任。从这一点看,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更看重授之以渔。
当然,并不是说每一堂信息技术课都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实施自主学习: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定;二要看学生是否具备了自主学习该课程的必备的知识和能力。这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责任编辑李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