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地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009-07-23陈锦涛
陈锦涛
创造性思维具有新奇、独特、流畅和变通等诸多特点,其表现为思路开阔,不同于别人的见解和自己已有的知识局限,能迅速发现事物与事物之间、现象与本质之间的新联系,富于想象和长于类比。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授之以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一种由于机体需要而产生的稳定的内驱力,是构成动机的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入门和获得成功之间的“牵引力”与“粘合剂”。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痴”情“迷”劲,将大大有益于提高地理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寓教于乐,使教学活泼生动、情趣横生;教师还要善于提出新颖且易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时区和日界线”内容时,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教师不妨在上课之初,先向学生展示两个小问题:①小华的爸爸,早上8点从东京乘飞机回上海,飞行2小时15分钟,到达上海的时间为9时15分,这是怎么回事呢?②一对孪生姐妹,妹妹后出生,年龄却比姐姐大一岁,什么原因?对这样的问题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并把这种兴趣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动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恰好满足了学生的这一需求,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探究,只有主动探究,才会更好地将知识接受和内化。
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把现成的知识硬灌给学生,而要善于启发学生,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善于联系新旧知识问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学知识探求新知。如在讲授北美气候时,我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插图,然后设问:“北美与欧洲西部纬度相当,欧洲西部的气候表现了海洋性的特征,而北美却普遍有大陆性特征,为什么?”在问题探究中,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综合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打破思维定势,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若把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教科书的框框内,势必会扼杀学生的创造精神,因此,教师要打破思维定势,鼓励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标新立异,从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设想。教师应认识到,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过早地下结论或向学生预示解决方法,这样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即使学生回答错误,教师也要善于区分“笨拙的错误”和“创造性的错误”。后者往往是成功的先导,应当引起教师的重视。
教师还要充分运用“变式”教学,克服学生惯性思维和消极定势的影响,即对同一事物要善于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认识和揭示。同时,教师要多提出一些需要多角度思考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尽可能新、尽可能多、尽可能独创的想法、解法和见解,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比如教师可提出“假如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东向西,那么恒星日和太阳日哪个大?”“假若黄赤交角为零,地球上将会产生哪些地理现象?”等问题,促进学生广开思路,突破“常规”,形成创见。
四、授人以渔,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地理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新课标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教给学生独立探求知识的方法。掌握方法,触类旁通,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就会善于从教师的讲解中捕捉瞬息即逝的问题,就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因此,地理课的课堂教学,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等方法传授给学生,并在教学中作出示范,让学生根据课题要求读书读图,独立做笔记,并展开对事实材料的分析和整理,作出新的判断和推论,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接受材料,而是主动参与和发现知识,经过自己的一番努力得出结论。
总之,教师要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开启知识的大门,学生的积极性才会被调动起来。同时,我们还应当告诉学生,任何学习上的成功都不是信手拈来的,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具备了持久的学习热情和不断探索的自学精神,迎难而上,才能实现学习上的创新和突破。
(责任编辑赵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