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禅心若月雅韵悠长

2009-07-23涂万作

理论与当代 2009年5期
关键词:画集东篱

涂万作

看《谭涤非画集》,被其精美的设计所吸引。这本册子以白色为基调,封面只有作者题写的书名与画作《蔬香图》局部,字与画之间留有大量的空白,看似惜墨如金,却给了读者足够的品味空间。古人在做神圣庄重的事之前必焚香沐浴,以示重视。读谭老的画集,我就有这样的感受,但我已经顾不上走那些繁文褥节的过场就直奔主题了。画集共121页,没有版权、书号、定价、前言后序之类的琐碎,所使用的纸张十分考究,一色的宽25cm、长30cm的250K豪华铜板纸,纤尘不染,冰洁玉润。画集印数不多,只作馈送。获赠者皆以珍品收藏。

打开画集,就如同进入到缤纷的艺术天地,那些灵动在纸上的花草石木、蔬果藤蔓、沉鱼落雁、鸣蝉走兽,生机勃勃,春意盎然。我透过这些凝聚着大师甘苦的心血之作,窥见到一位画家的智慧、哲思,以及用情万物的博爱。谭先生得“道法自然”之精髓,寓意于物,以微见著。观《蔬香图》,就读到了作者采菊东篱、悠然自得的恬淡情怀。画中时蔬如新,暗香浮动,芋叶上稍纵即逝的秋蝉,栩栩灵动。蝉,画之眼也!整个画面因蝉的存在而雅趣横生。随后作者利用题跋在“补空”上做足了文章,他从彭泽令陶潜守拙田园的闲情逸致,到“俭以养廉,淡以明志”的人生感悟,再到典故“芋之香”的联想,使得“蔬香”这一主题跃然纸上,让人回味无穷。

谭老笔端的“一丘一壑、一花一鸟”,尽见精深智慧、人生真谛、处世哲理,在似与不似之间,演绎精妙。正所谓:“青青翠竹总是身法,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即便在任贵州国画院花鸟画创作室主任期间,作品多次出国展出之时,亦达到“心无挂碍,空诸一切”的境界,身外的名利得失早在的国画艺术交流过程中化作云烟。他的《冷月无声蛙自语》就对这种心态作了透彻的诊释:画面中溪流半弯,灵蛙两只,月隐浮云,雨润幽竹。构图清新婉丽,墨色浓淡相宜,意境深邃悠远。作者心语,尽在题跋:“风声雨声蛙声禅声入斯门千声寂灭;云色月色竹色景色到此地众色皆空。”接着又云:“月白风清,听蝉鸣蛙鼓,抛却几多烦恼;红尘远隔,来此独坐,领悟人生况味。”我品读此画良久,不禁感慨方端:想人世间的恩怨得失,爱恨情仇,终将烟消云散。我以为,一幅好的作品,不单是赏心悦目,更重要的是给人以联想、以启迪、以回味,正如作者所云:“妙处难与君说。”

谭老的作品是大雅,也是大美。整个画集自始至终贯穿着他的美学思想。他的灵感来自对生活的观察、感悟、理解,然后以独特的视觉,通过笔下所描绘的景物深情地表达出来,给人以艺术的享受与熏陶!他的《清江月鹭》,一片月光苇影,几只白鹭,栖息于江岸孤屿,所勾勒出的意境高渺而空寂,让人从中感受到江天万里,孤月高悬的自然至美。他的《篱落秋光》,构思别致,宛然如诗。秋光,即秋天的色彩。此刻画家眼中的秋光,就是那绽放在东篱一隅的菊花。菊是浓缩了的秋色,菊是诗化了的秋韵,菊是绽放着的秋情!宋·史铸诗云:“东篱黄菊为谁香,不学群葩附艳阳。直待索秋霜色裹,自甘孤处作孤芳。”谭老作画的雅与美,还体现在题跋的运用上,这得益于他的书法功底。比如《清茗悠韵图》,画的是假山盆景、水仙兰草、紫砂玉杯,布局巧妙和谐,画面清新淡雅,给人以幽香缕缕、茗韵悠悠的美感。画中的四阙题跋,书法峻秀飘逸,文气连贯酣畅。作者首先通过“品茗悟道”,悟出了“茶佛一味,禅茶一味”的玄妙。接着娓娓道出“六清”画境,即:山之清幽、泉之清冷、茶之清香、心之清闲、器之清漂、侣之清高。最后“补诗”二题,即元·倪瓒的“香魂莫逐冷风散,拟学黄初赋洛神。”宋·张孝祥的“玉壶寒露映真色,雾阁云窗立半身,可但凌波学仙子,绝怜空谷有佳人。”整个画面本就闲适散淡,再以“涤非”二字落款,更是雅从中来,凸显远离俗世的清净与高洁。

我读谭老的画,就如同读一则童话故事、一种人生哲学。有些画面,看似不经意间的勾勒,实则是深思熟虑过后的挥洒。比如《移从月里来》就赋予了童话之美:此画以竹篮白菜为衬托,一黑一白两只兔子,相互依偎,一如久别重逢的情侣,娇态可掬。因为“月里来”,人们想到了月宫玉兔,想到了嫦娥,想到了后羿,想到了那久远而凄美的爱情故事……又如《鱼我所欲也》则是一幅极具幽默感的“猫鱼图”,颇让人玩味。画中猫威如虎,猫眼圆睁,狡黠凯觎着那条悬挂着的鱼。作者“鱼我所欲”之主题,就昭然于那两只炯炯有神的猫眼。猫眼中的“鱼”就如同人眼中的“欲”,是一种诱惑,也一种渴求。画作构图之简洁,寓意之深刻,不亚于漫画家们的机智与尖锐。我透过“猫眼”,读到了“希望与贪婪”、“取之有道与不择手段”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

谭老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画家,他的作品多是以大观小、小中见大,让画作起到“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的教育作用,如《育雏图》、《教子图》、《德禽图》等。他在描绘物性之美的同时,揭示着人世间的大爱与真情。他的《天伦乐》、《河池双鹬》、《微雨禽鸣》就给人以这样的感受。人与自然的情感是相通的,正所谓尽人性以尽物性,尽物性以“参天地之化育”。谭涤非先生对自然造化的感悟,得益于老、庄哲学及禅宗思想的影响,他的作品的生命力,就体现在寓人性美于物性美。当他以细腻的笔触,专注地构思他的作品的时候,他的心早已与所写之物融为一体了,他的思维在枝枝蔓蔓间游走,于是,素洁的宣纸上就有了奇花异草的幽香,就有了蜂忙蝶逸的羽翩,就有了虫鸣蛙鼓的天籁,就有了飞禽走兽的生动,就有了春华秋实的喜悦,就有了让人沉醉的万千色彩。

窃以为,《谭涤非画集》本身就是形象化了的唐诗宋词,我从《花荫鸣雏》中读到了李白“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的幽稚;从《草虫纸上作秋声》中读到了杜牧“秋声无不搅离心,梦泽蒹葭楚雨深”的意韵;从《东篱秋思》中读到了李清照“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婉约;从《长空一击》中读到了苏东坡的“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气势……可以说,他的每一件作品,都能让人萌发诗意的联想,这得益于他将严谨治学的态度与浪漫主义思维的有机交融。我国自古有画与文、画与字同源之说,从战国至汉、魏、六朝的人物绘画,到隋、唐、五代、两宋的山水花鸟,再到元、明、清的写意画风,可谓源远流长。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追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境界,这些都始终离不开一个“雅”字。就如同论语的雍容、诗经的无邪、楚辞的华丽等诸般大推。作为画家,谭老的雅趣就沉淀在他的文人气质里。他通常以画面上的诗文跋语,表达自己对生活、人生及艺术的挚爱,其作品亦融诗、书、画、印于一体,不仅画面清新典雅,文墨飘香,还使主题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深化。

画集里的闲章亦有极高的艺术造诣,作者不是简单的汉字临写,而是通过雕戳镂磨,将思辨、顿悟、灵感、情致倾注于顽石,当那凝聚心血的印色在宣纸上留下殷红的辰砂时,你不能不为眼前或阴或阳、或疏或密、或浓或淡、或盘或曲、或方或圆的“中国印”而怦然心动。画面中那些凝重如磐石、纤细若游丝、蜿蜒了以蚺蛐的汉字图案,极耐人寻味。只有细细品读,方解个中深意:如《不阿世》表明的是不曲从、不迎合的超然心态;而《禅趣》则道出了禅画一体的感悟。作者将《得意忘形》释为“有形则尽失其意”,将《归于朴》释为“源头即尽头”,皆妙在其中。最让人拍案叫绝的是《闭门思画》,该作品为长方形四字重叠,一体浑然,犹如楼台拔地而起。绝妙之处即为题头上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的诗句使得“闭门思画”这一主题大大的延伸与升华了。独上高楼即闭门,望尽天涯路即思画,登高望远,正是目穷千里,视野开阔,心胸旷达的写照。

常言“画品即人品”,作为名家,谭老不屑于藉画集将曾经的荣誉与现在头衔罗列示人,有那一幅幅让人赏心悦目,悠然神往的画作足矣。吾乃蓬篙俗人,岂敢庭前妄说大师之作,能够领悟一二,已属万幸。只是在我的眼里,《谭涤非画集》一如作者宛然若月的禅心,晶莹清澈,空疏通透,雅韵悠长。

猜你喜欢

画集东篱
方萍霞
深秋
丰子恺《护生画集》不仅是祝寿作品
刘秋梅
东篱园种田记
偶感
世寿所许,定当遵嘱
我的一本画集丢了
《护生画集》背后的故事
《护生画集》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