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考察报告
2009-07-23省委政研室课题组
省委政研室课题组
贵州省委政策研究室课题组赴湖南的长沙、株州、湘潭、岳阳等地,就湖南省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做法和成效进行学习考察。调研中尤其是对湖南省将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推进全省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印象深刻。湖南省是农业大省,与我省相邻,省情有相似之处,其做法值得我省借鉴。现将湖南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情况专题报告如下:
一、湖南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效
湖南省总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23.01万公顷,总人口6845万人,其中乡村人口3960万;全省设14个地(州、市),下辖122个县(市、区)。湖南是农业大省,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08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11156.64亿元,稻谷总产量2559万吨,居全国首位;茶叶、油料、棉花、蔬菜等农产品产量也都居全国前列;220家省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830亿元,增长22%。
一是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全省已经初步形成了生态优质大米、高支棉花、双底菜油、柑桔、优质绿茶、苎麻、外销生猪、淡水产品、肉牛(羊)等10大优势产业。涵盖了全省70%的种养产出,有700多万农民加入到各类产业化链条,农产品基地面积达到6500万亩。2008年10大农业产业实现总产值3820亿元,其中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
二是产业布局日趋合理。依托资源优势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建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带。比如,在益阳、常德等环洞庭湖地区,形成了淡水产品产业带;在永州、岳阳、常德等粮食主产区,形成了粮食加工和饲料生产产业带;在永州、郴州、岳阳等油料主产区,形成了油菜、茶叶产业带;在邵阳、怀化、湘西等雪峰山脉和南岭山脉地区,形成了桔橙产业带;在长沙、湘潭、株洲等地区形成了休闲农业产业带。
三是龙头推动作用明显。各产业带都有龙头企业带动,龙头企业通过建基地、深加工、抓流通,促进了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在推动主导产业集群发展中发挥了核心作用。2008年全省十大标志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230亿元,实现利润9.2亿元,上交税金7.2亿元,出口创汇1.1亿美元。比如,以金健米业、天龙米业等龙头企业为主的大米加工企业,通过选育高档优质稻新品种大面积种植推广,带动全省优质稻种植面积比重达65%以上,比普通稻增加产值45亿元,全省有1万多农村劳动力加入了大米产业的营销、运输网络。
四是品牌效益逐步增强。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大品牌培育,打造了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目前,湖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有13家,获得“中国名牌”的企业15家,通过IS09000系列、HACCP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龙头企业400多家,485家企业生产的799个产品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75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103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
五是服务体系初步完善。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湖南省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信息、科技、金融、人才等为主的产业服务体系。全省有各类农产品市场或农产品物流中心1100多个,其中年交易额超过亿元的49个。建立了互联网、移动电话、广播电视、专业报刊为主要媒体的信息、科技服务体系,有51家龙头企业自主组建了研发中心,5家龙头企业启动了“博士后流动站”,7家企业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级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
二、湖南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产业化的规划引导。近年来,省政府出台了《湖南省农业产业化规划》、《湖南省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和《关于加快农业五大产业链建设,推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省人大常委会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对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出了科学的规划。明确了重点发展生态优质大米、高支棉花、双底菜油、柑桔、优质绿茶、苎麻、外销生猪、淡水产品、肉牛(羊)等10大优势产业的发展思路。今年该省还将出台《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决定》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决定》,对产业发展进行引导。
二是发展农产品加工园区。加强园区建设,不断增强农产品加工园区的聚集效应。如,湘潭市把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科学规划产业集群园区,通过财政贴息方式,加强交通、通信、水利、能源、环保、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创造既宜创业又宜居住的良好环境,积极做好服务工作,目前,已有21家农业产业化企业进入园区,总投资额达3亿元,形成以湘莲加工、兽药加工、竹木加工、槟榔加工等为主的农业产业化加工园区,加工园区聚集效应不断增强。同时,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向加工园区聚集,要求新建的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原则上都要进入工业园区。
三是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湖南省政府专门出台了《农业产业化“131”工程发展规划》,即“十一五”期间,全省集中力量发展10个年销售收入30亿以上、30个10亿以上、100个1亿以上的骨干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发展带动农业产业发展。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还实施了十大标志性龙头企业建设工程,就是从列入“131”工程范围的企业中筛选出10个规模大、起点高、潜力好的龙头企业,集中力量加大扶持力度。
四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一抓优化产品结构。坚持以推进“一村一品”工程为主线,引导各地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发挥地区优势,为销而产、为赚而产,在发展新品种、应用新技术、获得新效益上取得了很大突破。目前,全省农产品综合优质率达到70%。二抓推进行业整合。2008年重点开展了大米加工企业的整合试点。华龙米业等四个米业公司共同组建湖南粒粒品粮油集团公司,大米销售量由过去的不到3万吨发展到10万吨,整合效应十分明显。
五是建立完善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湖南省在巩固完善“订单农业”、“公司+大户”发展模式的同时,创造了“龙头企业+农业公司+农业工人”、“股份合作”等发展新模式,使更多的农民进入了农业产业链条,分享到了更多的利润。湘潭市伟鸿食品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协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以协会为中介对农户实行“七统一”的服务,即统一购销、统一引种、统一防疫、统一培训、统一饲料、统一结算和统一贷款,先后带动了65个村、16个大型养猪场和9000多农户养猪,每年通过协会收购生猪120万头,入会农民每年增收700多万元,户均增收1000多元。
六是强化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支持。近年来,湖南省财政用于“三农”的资金增长率每年都高于上年财政收入增长率,用于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的资金主要转向扶持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直接用于龙头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贴息资金达
到1亿多元,带动全省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用于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的投入资金达到300多亿元。各市州政府也都安排了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专项资金,如长沙市对龙头企业的扶持资金由2002年的不到10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3100万元,五年间增长了31倍。省农业发展银行在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目前各项贷款额达580亿元;农业银行新增贷款的30%用于了支持农业产业化建设;农村信用社新增贷款累放额的60%用于了支持农户参与以农业产业化经营。
七是提高农业产业链的科技含量。近年来,湖南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中科院、湖南农大、省农科院、省林科院等10多个科研院所建立了科企对接合作关系。全面推进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抓好有机食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努力创建农业“绿色”品牌,成效显著。如,2008年株洲市每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85家中,拥有自主科研机构的有36家,研发人员312人,科技成果的转化率30%,科技进步对农产品加工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1年的30%提高到2008年的51%。株洲攸县开发的无污染、纯天然、高品质的慈峰有机茶,2001年获瑞士IMO和美国NOP国际有机食品认证,目前有机茶每公斤卖价高达2000元,产品供不应求。
三、对加快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贵州省高度重视并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截止2007年底,我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4993个,从业人员45万人,带动了309.5万农户,农户因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获得收入39.65亿元。但从总体上看,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赴湘考察,对推进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出如下建议:
(一)立足优势,规划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跳出农业抓农业、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的思路来规划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合理确定重点发展产业。按照贵州生物多样性、气候多样性的特点,大力发展优质大米、烤烟、马铃薯、油菜籽、茶叶、辣椒、蔬菜、水果、中药材、花卉苗木、林油料(油茶)等特色经济作物;发挥草山草坡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贮运、保鲜,形成优势产业。二是合理确定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园艺等专业基地规模。充分考虑本地资源特色,水土气候、种养习惯等诸多因素,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商品基地。三是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品牌、市场营销、科技推广体系等进行科学的规划,明确发展思路,引导贵州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
(二)建设基地,夯实农业产业化基础。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当前,一是典型带动建基地。要充分发挥现已初具规模的专业村、专业户、合作经济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推动连片种植和适度规模养殖。二是非耕地开发建基地。要本着谁开发、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支持农户、城镇下岗职工、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和个人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有偿开发非耕地资源,新建和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商品生产基地。三是土地流转建基地。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进行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采取龙头企业租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接、亲友转接、农户间互换租赁等流转形式,将分散的土地整合起来形成规模化基地。
(三)培育龙头,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狠抓龙头企业建设,一是打破行业、区域界限培育龙头。坚持“谁有实力、谁够条件、谁当龙头”的原则,重点培育一批经济实力好、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新、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二是围绕主导产业壮大龙头。围绕优质大米、油菜、茶叶、辣椒、蔬菜、马铃薯、水果、中药材、花卉苗木、生态畜牧业等产业,发展壮大一批省级龙头企业,鼓励它们提高加工水平和科技含量,让“田野”变成“车间”。三是对外招商引进龙头。要加大引资力度,通过各种招商活动,新上一批龙头企业。四是落实扶持政策。制定和完善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从财政、信贷、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予以扶持,引导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全省各级税务部门应参照国家税务总局对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有关规定,对一批引导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省地级重点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实行一系列减免税费的优惠政策。
(四)创新机制,激活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要根据市场主体“自主经营、自愿合约、利益联动、风险分担、共同发展”的原则,创新机制。一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民联合,在产前、产中、产后环节,形成以产权要素连接的紧密型的利益共同体。加强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形成比较稳定的产品购销关系,指导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种养合同,发展“订单农业”。鼓励龙头企业向农户提供种子、预购资金以及技术指导等方面的服务。鼓励农户以承包期内的土地使用权、资金或其他生产要素参股,龙头企业将加工和销售环节的部分利润作为红利返还给农户。二要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农民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兴办生产、加工、销售、技术等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把农民组织起来闯市场,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分享多个环节利润。
(五)依靠科技,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坚持科技兴业,增强产业后劲。一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重点支持农业科技示范场、示范园区的建设,支持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和推广、支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二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组建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贵州大学、农科院(所)等建立科企对接合作关系,鼓励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加五是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步伐,完善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场、科技园区、龙头企业等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引进开发农业高新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各种技术装备和配套水平。
(六)打造品牌,培育产业市场优势。品牌就是市场,创建知名品牌就是抢占市场份额。一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充分挖掘现有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优势品牌持续、扩展效应,带动一批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扩大规模。并注意突出高科技产品和高科技产业,不断扩大高科技产品的生产规模,提高科技产品的质量。二是企业、农户和政府共创品牌。在强调龙头企业创名牌的同时,应大力提高广大农户名牌意识,鼓励农户培育和发展新的名优品牌。在实施品牌战略中,政府应努力创造宽松环境,并在税、费、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予以积极的支持。三是用标准化的理念打造农业品牌。把质量标准及相应的技术规范导入农户,带动农户和基地的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认证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农产品监测体系,努力创建一大批优质的农业名优品牌。
(七)强化服务,助推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好服务,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保障。一是进一步规范工商、税务、国土、环保、电力等涉农部门行为,明确规定相关部门在建设用地、税收减免、生产用电等方面完善服务,加大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二是科技、农业等有关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通过职业技术学校、农广校、短训班等形式,对农民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对龙头企业负责人、合作组织会员进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充分发挥贵州农业信息网的作用,积极为农业产业化和农民提供政务信息、市场信息、农业技术等服务。三是金融部门要加大信贷支农力度,支持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坚持和发扬支农传统。四是大力培育中介服务组织、农民经济人队伍,建立良种扩繁、畜禽疫防治、技术推广、农产品销售等服务体系,支持和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八)加强领导,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是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跨世纪的重大举措,必须切实加强领导,确保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顺利实施。一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坚持用工业化、集约化、组织化、标准化的理念引领农业产业化发展,从加强农业、致富农民、实现跨世纪发展目标的战略高度,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各级主要领导干部应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抓,有关部门协力抓,确保政策到位,服务到位,监督和激励到位。二是抓好农业产业经营的试点、示范工作。各地州市都要选择2-3个对本区有较大推动作用的项目先行试点。总结经验,树好典型,探索路子,以点带面,逐步推进;三是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要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和实施步骤,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