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文本研究述评
2009-07-23李殿侠王传君
李殿侠 王传君
摘要:随着中国的文本学研究的兴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文本的研究逐渐成了一个新的研究热点,产生了一些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研究者提出了一些集中论及的问题,诸如对文本进行学理上的深层解读、文本解读的长期性、文本研究的现实意义等。同时研究中也还存在一些有待于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如研究思路与模式的拓展、文本内容研究的深化以及文本研究与理论创新的关系等,都还需要学界同仁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文本研究
随着新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深化,文本研究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中国的马克思学正在兴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文本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文本及相关课题仍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采取了新的研究角度,拓宽了研究范围,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一、研究现状
我国关于马克思主义文本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文本研究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尚属于新兴的研究领域,但它却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极力推崇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我国学界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有人提出“回到马克思”、“与马克思同行”、“走进马克思”等口号,马克思文本研究在我国学界越来越受到重视。2007年4月10日,《光明日报》理论周刊以“建立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文本学派”为通栏大标题,提出了开展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的一些建议和主张。特别是该刊的编者指出,建立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文本学派,旨在对过去研究中存在的无视文本基础寻章摘句、断章取义的做法进行反省,以提升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水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文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物质承载和“原始积累”,是我党思想和理论的集中概括和体现。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文本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为学术论文:如《从文本释义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同一性》(袁辉初,《毛泽东思想研究》2003年第2期)、《不同文本(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之比较》(王建国,《毛泽东思想研究》2003年第4期)、《(论十大关系)的文本解读及与同时代领袖群体相关文献的比较研究》(张新华,《探索》2006年第5期)、《(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版本问题》(王建国,《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5期)、《邓小平理论是一个“过程”——论邓小平文本解读的长期性》(陈明,《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年第5期)、《(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与相关文本分析》(张新华,《探索》2007年第4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之作——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历史启示》(吴宏亮,《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4期),等等。
除了学术论文的研究,其他方面的研究主要有:(1)专著:如《<新民主主义论)与中国文化现代化》(辛文斌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2)学习读本:如《<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学习参考纲要》(本书编写组,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3)纪念文集:如《纪念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50周年——“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郑谦,陈国平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4)专门的研讨会:如2007年6月21日至23日,为纪念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50周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二研究部等四部门在重庆召开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5)相关硕士论文的研究:如《(矛盾论>文本研究》(徐西永,中共中央党校06届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从这些研究成果可以看出,虽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文本研究才刚刚起步,但已受到了学界的异常关注,引发了人们的研究兴趣,也产生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研究过程中学者们提出和论证了一些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和主张。
二、研究主要论及的几个问题
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文本研究的兴起。很多研究者在文本研究过程中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些较为关注的问题,但总的看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本本身的解读
文本本身的解读,即按照“文本学解读”的一般路径,对其产生背景、写作过程、版本源流、文体结构、内容与思想、研究历史与最新动态以及现实价值与意义等多个方面一一进行详实的梳理、考证、分析和阐发。下面以文本研究中研究者较为关注的文本版本问题和内容的解读为例加以概括。
版本问题。文本版本的研究是文本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大多数研究者在进行文本研究的过程中都论述了这一问题。当然也有专门对文本进行版本考证的研究,如《(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版本问题》(王建国,《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年第1期)。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文本为例,据有关研究者的研究表明,自该文本产生以来,已发行单行本120多个版本,其中汉文版10多种,少数民族版20多种,外文版80多种,盲文版4种。仅到1958年就已发行2135700册。
内容的文本解读。内容的文本解读的总的原则是忠实于原著,大多研究者在进行文本研究的过程中都坚持了这一原则,力求掌握第一手材料,即以“原始文本”为直接研究对象。以《论十大关系》文本为例,众所周知,《论十大关系》一文分为十个部分,分别阐述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中央和地方”五大经济关系和“汉族和少数民族”、“党和非党”、“革命和反革命”、“是与非”、“中国和外国”五大政治关系。有研究者在对该文本进行文本解读的时候,关于文本的内容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思想:一是关于生产力方面,涉及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二是关于生产关系方面,涉及改进经济体制。三是关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方面,涉及处理政治生活中一些矛盾的基本原则。
(二)文本解读的长期性
任何文本的产生,都会吸引大量学者、专家对其进行解读和诠释,从而也决定了文本解读具有了长期性。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例,如前所述,自文本产生以来,发行了数以百计的不同版本,关于该文本的研究也是每年都有,仅在中国期刊网上从1999年到2008年的10年间,专门的研究论文有124篇,具体分布为:1999年1篇,2000年3篇,2001年3篇,2002年6篇,2003年3篇,2004年2篇,2005年3篇,2006年10篇,2007年65篇,2008年28篇。
以邓小平的文本为例,有研究者认为邓小平的文本永远是鲜活的。邓小平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动的过程,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它们兼有固守与变动的二重性。邓小平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动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还不会因为它的创始人辞世而停止,从而致使对它们的解读具有长期性。并且提出了解读长期性的基本要求:首先,要抓住邓小平理论和文本的“精髓”,根据实事求是原则的要求去理解和把握邓小平文本的思路与观点;其次,要密切联系实践;最后,要按照邓小平所赞赏的态度去研究邓小平及其理论。
(三)文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文本研究的主旨不在于文本自身,而在于发挥文本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和理论指导作用,从而推动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中共十六届六中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决策。为促进社会和谐,很多文本学方面的研究者对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文本进行了积极地研究和论证。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文本为例,有研究者认为,毛泽东当时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所要达到的理想社会状态,就是希望人民内部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和谐社会理念的思想渊源。
同样是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也有研究者从《论十大关系》文本人手,提出了一些构建和谐社会的见解。如有研究者认为,1956年4月,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的《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实际上已经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系列重要的思想观点。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在处理这些关系中体现着一个基本原则,就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尽管在这一报告中,未出现“和谐”二字,但从报告的内容看,无处不体现着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和谐思想。
三、有待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相比国内外学界马克思文本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文本研究还属于初步探索阶段,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异常薄弱,具体研究随有所涉足,但不够系统和全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文本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一)拓展研究思路与模式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文本已有的研究,既注意到了对文本本身及其相关文本的分析研究,也注意到了对毛泽东、邓小平等重要人物的思想研究;既注意到了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研究,也注意到了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的研究。文本研究的覆盖面是较广的。同时,也存在薄弱环节,特别是在对相关人物的作品的文本选择上表现突出,据笔者搜集的资料显示,研究者所选择的文本大多集中于毛泽东的文本,如《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但对于邓小平以及其他重要历史人物的文本作品研究不够,如关于邓小平文本的研究较少,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上只搜集到《邓小平理论是一个“过程”——论邓小平文本解读的长期性》。因此,今后要注意加强对包括邓小平在内的其他历史人物文本作品的研究,要准确地把握、正确地发挥好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各自文本作品及其文本研究的作用,恰如其分地反映文本研究的高贵品质,不能为了突出毛泽东文本作品的作用,而忽视了其他重要历史人物的文本作品所起到的实际作用。
文本研究的主旨不在于文本自身,而在于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文本研究的新道路,发挥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和理论指导作用,并始终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文本这一核心而展开,不断拓展研究思路与模式,推动我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文本学研究的建议的构想和远见。
(二)深化研究内容,对文本进行深层学理上的解读
首先,对文本进行深层学理上的解读。在马克思文本研究过程中,随着研究的深入,挖掘和阐释的思想越来越新颖,偏差和错误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对马克思论著的文本及其内含思想的解读、阐释方面。针对这种现象,有学者提出将马克思论著的文本和思想当作一种单纯的学术研究对象看待,而文本也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在学术界越来越受到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文本的研究,也应当对其进行学理意义上的深层解读,如进一步挖掘新史料,考察文本创制的历史背景、社会条件,深度解读文本内容。同时在学理解读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条件、国内外环境、社会矛盾等,对文本的思想、内容,合理借鉴、运用到改革开放事业过程中,发挥文本应有的作用。
其次,加强对邓小平及其他重要历史人物文本的研究。如前所述,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文本作品都应是我们进行文本研究的对象,但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毛泽东文本的研究。在进行文本研究时,应该拓展研究视野,不应该局限于某篇文本,如关于毛泽东的《关于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讲话提纲)》(1957年2月),实际上后来对其思想进行宣传的系列文本还有邓小平的《共产党要接受监督》(1957年4月8日)、刘少奇的《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1957年4月28日),这一系列文本揭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脉络,也反映了党的领导人对这一思想的共识与发挥。
再次,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文本现实意义的研究。文本研究需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实践是发展的,在新形势下不断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求我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结合新的实践,联系新情况、新问题,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文本,为理论创新提供支持。当前的文本研究应要着眼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深入地认识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精神实质及其它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和对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巨大指导作用,深刻认识在马克思主义主义中国化方面取得的巨大理论成果,并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三)文本研究应与理论创新相结合
理论是学术研究的灵魂,理论创新是学术研究的生命所在。长期以来,大量的研究往往只限于对具体文本的考释与解读,多是微观的实证性研究,就事论事。这样做,本无可厚非,只是由于理论的缺乏,许多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无法达成共识,一些疑难问题很难得到较快的解决。
在文本研究与理论创新的关系上,以马克思哲学文本研究为例,国内理论界中存在着两种各执一端的片面做法:一是“文本中心主义”倾向,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等同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哲学文本内涵的简单发掘和理论阐释,隔断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二是轻视文本研究,离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哲学文本,片面强调所谓“理论创新”,这两种看法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它们的共同缺陷是割裂了文本研究与理论创新的辩证统一关系。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文本来说,文本研究应坚持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加强理论创新,解答新的时代课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新的理论支撑。
总之,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文本的研究,不仅出版了一些优秀的学术著作和发表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而且已初步建构了较为完善的研究思路和模式,随着研究的深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文本的研究也必将进一步彰显它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