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需求视角下对我国旅游管理本科学科建设的思考
2009-07-23杨亚斌
杨亚斌
摘 要: 我国旅游本科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出现了和市场明显脱节的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长期以己为本、故步自封的发展模式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只有以市场需求为指导思想来办学,明确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课程体系,提升师资力量,才能走出这一困境。
关键词: 市场需求 我国旅游管理本科学科建设 思考
引言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旅游事业也正以跨越式的脚步向前发展,而旅游事业迅速发展带来的人才的巨大需求则促进了我国旅游教育事业的长足进步。从1978年诞生的第一所旅游中专——南京旅游学校和次年第一所旅游大专——上海旅游专科学校起,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6年底,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只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1703所,其中高等院校762所,中等职业学校941所。2006年旅游院校在校生为734854人,旅游中等职业学校373725人。
旅游教育近三十年来的发展,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旅游人才,为我国旅游事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雄厚的人力基础。然而在表面繁荣的数字后面,在旅游就业方面,特别是本科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和行业需求出现的尖锐矛盾也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和深思。
据笔者对于母校和目前任教的学校近十年的观察和了解及相关资料显示,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最后从事旅游业的不足20%,而且工作年限越长,转业率就越高。笔者当年四十七位同学目前在旅游一线工作的仅三人。与此相对应的是,在笔者与诸多业者的交流中和一些学术会议反馈出来的信息是,目前旅游企业对于旅游中高级人才的缺乏达到了惊人的地步。特别是在如今大量外资旅游企业不断参与竞争的情势下,一将难求成为众多旅游企业的共同难题。可以说如今的旅游本科教育陷入了一个巨大的怪圈,即不断扩大的招生规模和不断缩减的就业比例的强烈矛盾。本科旅游教育和社会需求脱节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1.我国旅游教育发展历程及其缺陷
1.1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旅游教育主要集中在对在职人员的培训,培训对象主要是一线接待人员,管理人员的培训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旅游发展加速,1978年,国家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正式设立了旅游教育机构,主要负责旅游人才培养、从业人员培训和高层次的组织管理人才培训。1990年,全国共有旅游院校215所,其中高等院校55所;旅游在校学生人数4.9万人,其中高等院校在校学生8300人;2000年,全国旅游院校增长至1195所,其中高等院校252所,旅游在校学生人数32.79万人,其中高等院校在校学生7.36万人。十年期间,旅游院校净增980所,旅游高等院校净增197所,旅游在校学生净增27.89万人,其中高等院校在校学生净增6.53万人。2003年,全国旅游院校1207所,其中高等院校494所,旅游在校学生人数45.9万人,高等院校在校学生19.97万人。
1.2缺陷。
1.2.1我国旅游教育发展重规模,轻质量。在短短三十多年的时间内,我国的旅游院校就从零发展到接近2000所。我国旅游教育的发展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一个侧面,是为我国旅游事业服务的。但是长期以来,在发展旅游教育的时候,只注重了旅游人才的数量需求,对于人才的质量问题则采用了粗放的培养方式,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计划,导致大量毕业生缺乏必要的适应行业能力,造成大量人才外流。这种现象在本科旅游毕业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1.2.2我国旅游教育产教分离。旅游产业的发展刺激着旅游教育的发展,旅游教育的发展也应当为旅游业服务。但是我国旅游高等教育主要是由教育者和教育机构发起的,产业部门很少参与到教学中来。教育机构有良好的教学经验和基础,以及雄厚的教学资源,可以做到教育数量的迅速扩张,但是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将会成为一大症结,其结果也必然会制约自身的发展。
1.2.3旅游本科教育定位不合理。定位不合理,首先体现在背景学科的定位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旅游教育呈加速发展的趋势,各地的旅游院校、旅游系的建设如雨后春笋般推进。但是大多数院校、系的建设却不是在合理的计划和谨慎的可行性研究基础上产生的,多少带有求生、转行、从众甚至照顾经济的因素。很多院校在旅游系建设之初,由于拥有良好的生源,因此成为众多相关学科争抢的香饽饽,而完全没有考虑到旅游学发展的真正学科需求基础,对于日后发展也必将产生影响。当前众多高校在院系调整时旅游院系的大变更就可以看出人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定位不合理,其次体现在人才的培养目标上,如何区分旅游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也是一个问题。
1.2.4旅游教育结构失衡。从目前我国旅游院校的分布来看,出现了几乎地地办旅游,校校办旅游的状况。从院校数量和在校生的规模来看,不仅显得过多、不平衡,而且在层次结构上也欠合理,中国旅游教育的现状明显反映出教育体系的结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培养对象的层次结构、地区之间人才需求量与教育储备量之间的空间结构、不同培养层次的课程设置结构等。
2.国际旅游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在检视自身旅游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时候,不妨参考借鉴世界上一些旅游教育比较先进和发达国家的经验。由于国情不同,旅游产业地位的不同和管理模式的不同,不同国家的旅游教育显示出各自的特点,但是在基本导向上还是有一些共同性。
2.1美国旅游教育体系。
美国旅游教育的发展起初是由于国内酒店业高速发展、中高层酒店管理人员的需求推动的;后期由于旅游业更全面深入的发展而进一步扩大。主要设置在地理、经济、管理、社会学和人类学等领域,在发展趋势上从强调管理能力培养向管理与技能并重转型,旅游研究迅速向多学科发展。美国没有专门的旅游管理部门,只设有白宫旅游政策委员会,负责制定国家的旅游发展政策,其他职能主要由行业协会、企业和教育研究机构通过产业政策和市场来进行引导,因此美国的旅游教育研究呈现出高度的市场化特征。特别是美国饭店业协会下属的教育学院(Education Instituue)从事饭店管理教育已经有近50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教育及培训机构之一。学院推出的包括饭店业中所有管理、营销和操作领域教材则被60多个国家引进。
2.2欧洲旅游教育体系(以瑞士为代表)。
瑞士旅游教育的发展早期是第一线员工的需要,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后期由于高层人才的需要,进而推动学历教育的发展,主要设置在地理、经济、商学等学科下,但也有一些研究成果来自社会学、人类学学科;在发展趋势上,由重技能教育极端走向重理论与文化与社会教育极端。瑞士是世界上最早开展正规饭店教育的国家,它传承了欧洲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注重实践。与美国类似,瑞士的饭店管理教育由饭店协会创立。1893年,由协会创建的瑞士洛桑饭店管理学校已经成为世界旅游教育的翘楚之一。瑞士饭店教育采用多层次的教学方式。其中学士学位的培养,主要是针对已经获得瑞士饭店协会饭店管理证书或相应证书的基础上设计的2学期、全日制的学位项目。在第4年的学习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战略管理和决策能力。同时,还有为专门即将进入饭店管理证书、研究生证书项目学习学生的英语强化培训。其以店为校的育人方式是其一大特点,课程设置既重视理论,更注重实践。无论是师资队伍、办学方针还是课程设置,都从旅游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办出了一流的国际水准。
2.3日本的旅游教育。
日本旅游教育的发展是由日本本国出境旅游的发展驱动的,在发展特点上体现出更加个性化与国际化的趋势,一般隶属于商学部、社会学部、经济学部和大众传播学部等。
2.4澳大利亚旅游教育。
澳大利亚旅游教育的发展与澳大利亚入境游客快速增长,酒店与服务管理人才的需求分不开。学科一般隶属于商学、地理学、贸易财会、行政管理和管理类;发展特点表现为对市场进行细分,划分出一些小型市场专业,以一般商业管理为本科授予学位,而学习内容则突出旅游专业知识。
从以上一些旅游发达国家的教育可以看出,各国旅游教育的发展都是因为本国旅游业发展而驱动的。特别是以美国和瑞士为代表的一批旅游发达国家,体现出明显的市场办学导向,甚至办学主体本身就是各行业协会或组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行业需求、行业发展的变化设置和调整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都以比较扎实的基础和很强的市场适应能力在行业中立足和发展,这种做法是值得我国高等旅游教育借鉴和学习的。
3.对我国旅游管理本科学科建设的建议
3.1进行科学定位,明确目标。
我国旅游教育大都是在相关基础学科(历史、地理、外语、管理、经济等)的基础之上起步并发展起来的。应该说在起步阶段,相关基础学科给旅游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并在办学过程中体现出了各自的特色,这点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旅游教育发展到今天,历史的功臣不应当成为学科发展的障碍。很多旅游院系在发展过程中,不是以基础学科为依托发展旅游学科,而是把旅游学科的发展局限在原有的学科之内,主次颠倒,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四不像”,这样既没有完善相关基础学科的学科思想和方法论,又没有培养出旅游行业所需要的人才。因此,在旅游学科的发展过程之中,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为旅游学科清本溯源,在定位上应当确认作为工商管理的二级学科来设定位置,以市场需求来明确培养目标。
3.2推动产教结合,校企联合。
教育方一定要突破局限,大胆走出学校,深入产业部门调研。目前已经有比较多的学校开始实行这一步,但是在程度上和方式上还只是浅尝辄止,对于行业根本性的特点和规律还不能摸得透彻。另一方面,应当鼓励一些大型旅游企业积极投入到旅游教育中来,按照自身发展的需求联合学校培养对口的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产业推动教育,教育发展产业的目标。
3.3创新课程体系,加强落实。
我国旅游教育起步晚,底子差,长期以来一直都是以引进国外的教学体系和教材为主。近十年来,我国的旅游教育在本土化研究上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一些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日渐完善,摸索出来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也被大多数旅游院系所接受。目前国内旅游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在纵向上大都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为主线,分为不同层次;在横向上又以必修课、选修课为标准进行划分。其中,必修课属于旅游管理人才必备的通用性基本理论和知识,选修课则根据学生的专业兴趣、专业方向有不同的选择。
应该说,模块化的课程体系给了旅游教育很大的灵活性,各院系可以根据自身特色调整相关内容,但是在落实上常常出现南辕北辙的情况,因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的灵活性,反而容易出现“因人设岗”“以人开课”的现象。所以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除了要根据自身特色创新外,加强落实也是保证效果的途径。
3.4人才培养引进,不拘一格。
目前旅游教育者中出现的一个常见问题是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学历不高,这对于目前旅游教育的发展是不利的。因此,在旅游教育发展的问题上,在人才引进和培养上,一定要不拘一格,既要提供空间让高学历的教师进入企业,更要敢于引进业界的精英,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师,这样教学效果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3.5把握市场发展需求,与时俱进。
旅游市场的发展日新月异,旅游的内涵不断丰富,广义的旅游需求已经不仅仅体现在传统的提供吃住行游上。为游客提供回归、休闲、畅爽的高级精神体验,成为大势所趋。教学部门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正确把脉市场发展趋势,与时俱进,明确未来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方向,从而更加适应社会,促进自身生存和发展,以及服务和回馈社会。
结语
旅游教育的学科建设难度很大,一是自身发展的历史原因,二是新学科发展本身存在的客观困难,三是产业发展迅速,市场需求风云变换,还有人才培养上的时效性等原因。但是,只要有科学的发展思路,明确的市场导向,正确的执行力度,我国旅游教育的发展就一定会得到更好的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徐红罡,张朝枝.中外旅游教育比较分析与启示[J].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
[2]陈国生.高校旅游课程综合化改革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
[3]李兴业.美日法三国名牌大学本科生课程体系改革及启示[J].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4).
[4]蔡万坤.关于我国旅游高等教育面临问题的深层次思考[J].旅游学刊旅游教育专刊,1997.
[5]谷慧敏,王家宝,张秀丽,张伟.世界旅游教育巡礼[J].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
[6]http://www.cnta.gov.cn/news_detail/newsshow.asp?id =A20075141121274088732中国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