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缺位的预防策略研究

2009-07-23

文教资料 2009年15期
关键词:应对措施

赵 芳

摘 要: 近年来,高校对素质教育进一步重视,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目前公共艺术教育在各高校尚未普及,公共艺术教育面临缺位现象。本文在分析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预防措施,认为高校应不断充实公共艺术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建设,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越发高效。

关键词: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缺位 应对措施 最终目标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未来人类思想发展的主流,在教育过程中将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是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艺术教育受众面广,加强艺术教育是全国高校加强艺术修养教育总体趋势

的要求。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面对的缺位问题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努力向素质教育全方位发展,艺术教育已逐渐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人才培养,在高等院校实施艺术教育是极其必要的。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主要是针对非艺术类在校大学生开设的,旨在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艺术素质。然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缺位现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定位模糊,课程目标不明确。

2006年以前,教育部未曾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进行明确规定,各高校带着“可开可不开,怎样开,开什么课适合”等一系列问题在实施过程中摸索前进,开多少学时不清楚,哪些课必须开也不清楚,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不像体育、思想政治课等课程那样规范和明确。

直到2006年秋季全面实施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后,各高等院校才有理有据地明确了公共艺术课程的性质、目标及设置等方面的内容。

2.重视不够,教学设施不健全。

一些高校领导不重视公共艺术学科建设,这是因为整个高校的评估体系里面,几乎不包含艺术教育的成分。加之部分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受专业知识与练习的影响,没有相应配套的设施予以辅助,教学效果不甚欠佳,比如《音乐鉴赏》课中缺乏供全校学生使用的音乐教室,《书法鉴赏》课中缺乏供全校学生使用的书法练习室等,根本无法满足公共艺术课程实践比重大的需要,直接导致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流于形式。

3.师资匮乏,授课热情不高涨。

目前我国高校很少建立专门的公共艺术教育研究机构,缺少相应方面的师资,艺术方面的公选课基本由艺术学院的教师或艺术爱好者来承担。但因为没有独立的公共艺术教育队伍建设,仅靠艺术学院的教师满足公选课需求并不现实,并不是所有艺术学院的教师都有足够的空余时间来上公选课,繁重的专业课程任务已经压得他们透不过气来,他们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公共艺术教育的建设中。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明确提出:“各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其中专职教师人数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按国家规定的正常艺术教育编制,我国高校的公共艺术课教师人数严重不足,一些有上万学生的学校,艺术教师不过五六个,师资队伍亟待壮大。而且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高学历、高职称的艺术教师比较缺乏。

教育部发文规定了八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原则上要求教育部部属学校、“211工程”学校及省属重点学校开足开齐,但实际上这些课程不是每个院校都开得齐。譬如在部分理工科院校,在影视戏曲方面的专业师资几乎为零,《影视鉴赏》、《戏剧鉴赏》、《戏曲鉴赏》这类课程根本开设不出来。

4.基础薄弱,学习态度较轻怠。

尽管在高校普及公共艺术教育已成为教育部明文规定的硬指标,但学生在接受该教育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由于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的不同,在中小学时代受公共艺术教育的程度的不同,以及接受水平的不同(基础条件不同),大学生在接受公共艺术教育方面呈现个体差异性或层次性。

此外,大学生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在认识上存在偏差。许多学生认为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根本不相关,没有意识到公共艺术教育对提高审美素质有帮助,对增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推进作用,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一些大学生在选择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上积极踊跃,但只是为修满学分,他们并没有领会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与开设的最终目的,敷衍了事,轻怠学习,只为修满2学分的公共艺术类课程,而放弃了需要长期积累的艺术。因此大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制约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

二、高校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的策略

1.更新教育观念,提升公共艺术教育的地位。

实施公共艺术教育,提高教育理念是先导,教育思想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改革的方向。高校一要在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中进一步确立艺术素质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明确公共艺术教育的育人价值,树立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明确大学教育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承担着专业素质之外的综合素质培养的任务;二要在大学的学科规划和发展的层面上,突出并切实执行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调发展方针。

2.重视课程建设,完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

高校课程建设不能忽视公共艺术课程建设,在教学内容与课程建设方面,应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继续完善和优化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比重,不能视其为可有可无或无足轻重的专业课程的点缀,而要改变其原有的在大学课程体系中的边缘地位,逐步向必修课程靠近。

3.加强师资队伍,增强公共艺术教育的后劲。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需要一支拥有较高思想素质、一定艺术理论水平和教育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教师应根据学校现状和艺术教育规律,针对学生心理、生理的发展特点,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公共艺术课程的兴趣,变普通课程教学模式为灵活多变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充足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帮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刺激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提高艺术教育质量。师资队伍的壮大,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变化,更要求质量上的提高。广大公共艺术教师要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以科研促教学,提高公共艺术教育质量。

4.培养学生兴趣,变换公共艺术教育模式。

学生之所以对公共艺术课程提不起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课业负担繁重,认为把时间花在艺术课程的修读上纯属浪费。部分教师的授课形式是单一的看电影或听音乐,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在艺术课程中以变通的方式穿插直观、生动的表演,譬如舞台话剧表演、练声合唱、涂描抹画等,学生对于诸如《影视鉴赏》、《音乐鉴赏》、《美术鉴赏》这样的课程必然会提起兴趣。因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易于提高教学质量。

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成效不是立竿见影的。艺术教育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归根到底是要大学教育的人文特征问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缺位的预防策略不仅仅是更新观念、重视建设、加强师资、培养兴趣这么简单,往往还要通过课堂教学以外的一些社团活动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大学生。

工科院校更需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工科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有别于以培养艺术专业创作人才和艺术师资为目的的艺术专业院校,它以围绕工科院校培养目标,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艺术教育为主要任务,着眼于增加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培养其人文境界,拓展健全人格。河南理工大学近几年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形式多样。譬如,转变心理咨询为话剧形式,心理成长剧《成长》、《茶馆》等场场爆满,效果显著,极大地满足了师生的知识需求和艺术渴望,同时亦达到了以艺术教育促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公共艺术教育应迅速从高校教育的边缘走向全中国。高校唯有充分认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不断探索,采取灵活有效的应对措施,才能确保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越发高效。

参考文献:

[1]教体艺厅[2006]3号文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育部办公厅,2006,3.

[2]张启泰.论公共艺术教学改革与研究[J].艺术教育,2006,1.

[3]陈启元.文化素质教育与理工科院校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1999,4.

[4]王长喜,陈磊.论素质教育中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5]庞海芍.公共艺术教育的功能及其实现途径[J].中国高教研究,2006,8.

[6]杨俊梅.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实践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4.

[7]王勇杰.工科背景下公共艺术教育模式的建构[J].艺术教育,2007,3.

[8]钟玉海.高等教育学[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9]孟瑞芳.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初探——与时俱进地开展《方案》内容[J].素质教育论坛,2008,92.

[10]李顺庆.安徽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探析[J].艺术探索,2008,1.

本文为河南理工大学教研教改项目:“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2008JG091)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应对措施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现状及对策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