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考核制度设计的宏观构想

2009-07-23房亚兵

文教资料 2009年15期
关键词:辅导员高校

房亚兵

摘 要: 在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下,本文提出高校辅导员考核的制度设计必须贯穿科学发展观思想,把握规律性和人本化两个关键,坚持公开公正、准确客观、简捷可行三大原则,发挥教育、识别、导向、激励四大作用。这对高校辅导员考核制度设计给出了一个宏观构想,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了一个创新性思路。

关键词: 高校 辅导员 考核制度设计 宏观构想

如何用科学发展观创新高校辅导员考核制度,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不少宏观层面的认识问题,也有不少微观层面的技术问题。宏观认识是基础,只有解决好宏观认识,才能使考核不偏离方向。笔者对辅导员考核的制度设计给出了一个宏观构想,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了一个创新性思路。

一、贯穿一个思想: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丰富而具体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设计辅导员考核的具体内容和标准,应当注意处理好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兼顾两个落脚点,即不仅要求辅导员在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上落实科学发展观,而且要求辅导员在个人自身发展上也要落实科学发展观;二是注重导向性,即注重运用科学发展观思想,通过考核引导辅导员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要坚持解放思想,从四个视角把握科学发展观在辅导员考核中的具体内涵及要求,具体如下:

(一)发展是辅导员考核的第一要务。在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的设计上,要把辅导员引导和帮助学生发展,以及辅导员自身发展作为首要观测点。就学生的发展而言,就是帮助学生培养发展潜质,致力于构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这种发展潜质除了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人格外,还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敬业精神为核心的人文素养,二是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实践创新能力,三是以团队协作精神为核心的人际交往能力;就辅导员的自身发展而言,就是要倡导以研究促工作,以工作为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推动工作不断创新发展。

(二)以人为本是辅导员考核的核心。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所谓以人为本,其基本含义就是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的肯定,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落实到辅导员考核制度设计上,就是引导辅导员在工作上尊重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和为了学生。在学生工作中落实以人为本,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从学生和学校的关系上看,学生是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要使学校的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学生,同时学生又是一切活动的手段,因而工作必须依靠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作用;二是从学生和学生的关系上看,就是强调公正和平等,不断实现学生之间的和谐发展;三是从学生和老师的关系上看,就是要求老师在理解学生客观实际的基础上,既要尊重问题群体学生的个性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关心他们的成长成才,又要尊重精英群体学生的能力和贡献,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四是从学生和组织的关系上看,就是学校各级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系)既要注重解放学生和开发学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与舞台,又要科学合理地设计政策和规则,做到管理与服务并重,努力使学生各得其所。要把辅导员践行这种以人为本理念所做的工作及成效,作为辅导员考核的核心内容。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辅导员考核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落实到辅导员考核制度设计上,就是要引导辅导员努力去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容上看,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落实到学生思想教育上,就是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克服“道德人”、“经济人”、“工具人”的局限,真正按照人的属性实现人的物质与精神、科技与人文、政治与道德、生理与心理、知识与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真正成为“完整的人”。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取向与各种素质的平均性,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条件下,不同学生的发展重点是不同的,即发展取向有主次之分、强弱之别;从它们的相互关系上看,学生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全面发展是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协调发展则是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只有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努力在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实现自主发展。

(四)统筹兼顾是辅导员考核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落实到辅导员考核制度设计上,就是要引导辅导员努力把握全局、科学筹划、系统设计、兼顾各方、兼顾长远,对思想政治教育、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队伍建设、扶困助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毕业生就业工作等进行统筹兼顾,对思想教育与专业学习、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党建与团建、特殊群体与普通群体学生工作、工作实践与调查研究等进行统筹兼顾,对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局部发展和整体发展统筹兼顾,对各个方面的工作、各个工作环节统筹兼顾,既能正确处理涉及全局的重大关系,又能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对事关学生利益的突出问题,能着力解决、重点突破。

二、把握两个关键:规律性、人本化

一个科学有效的辅导员考核制度与很多因素有关,笔者认为,有两个关键必须牢牢把握,即是规律性和人本化,这也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两大主题,前者是基于科学化考虑,后者是基于社会化考虑。落实到辅导员考核制度设计上,有两层含义:一是辅导员考核制度设计本身要遵循规律性和体现人本化,二是引导辅导员在工作中遵循规律性和体现人本化。

(一)倡导以研究促工作,在实践中学会运用规律和遵循规律。高校学生工作是一门科学,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要学会运用规律,并且在工作中遵循规律,这是高校学生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把握这一关键的前提和基础是认识规律和发现规律,这就要求辅导员务必加强学习和研究,倡导以研究促工作,以工作为研究,在认识和发现高校学生工作规律的基础上,在工作中学会运用规律和遵循规律。高校学生工作的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大学生思想形成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人的思想形成和发展变化既受心理规律的影响,又有其特殊性,如人的思想对环境具有依存性,同时还具有波动性、转化性、可塑性、反复性等特点。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既要遵循大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重视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又要重视环境的育人作用,通过校园文化、榜样示范等活动来营造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2.大学生管理和服务的规律。高校学生管理是一项繁杂而事务量很大的工作,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同时肩负着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在学生管理与服务上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把高科技手段(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等)运用到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上,以提高工作效率;运用KPI理论和二八法则,抓住工作的关键绩效因素,做到事半功倍;从问题出发,增强工作的实效性等。

3.大学生学习的规律。大学生的学习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如学习自觉性源于学习兴趣的规律,这就要求辅导员在抓学风建设时,不仅要抓课堂纪律,更要抓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这才是治本的工作。学者王华春把大学生学习规律总结归纳为学贵有疑推动律、精博结合创新律、自由争辩增益律,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不同专业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和规律,不同的能力培养也有不同的方法和规律,这都需要辅导员去挖掘和运用。

(二)倡导人本化的精神,在工作中处处体现以生为本。大学生是辅导员工作的具体对象,在学生工作中倡导人本化的精神,就是要求辅导员在工作中处处体现以生为本,主要表现为:一是在学生思想教育上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一切围绕学生的成长成才;二是做好关爱特殊群体学生工作,即对学习后进型、纪律松散型、家庭贫困型和心理障碍型等学生给予重点关爱,要着力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心理学习和生活上的难题,帮助他们度过难关,顺利完成学业;三是在管理和服务上要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即不能从个人方便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到学生可能存在的各种情况,给予学生各种个性化的管理和服务,如个性化的贫困生资助、个性化的就业辅导等。

三、坚持三大原则:公开公正、准确客观、简捷可行

(一)坚持公开公正的原则。这既是落实监督的前提和基础,又是保证按章办事的客观要求。辅导员考核的规则必须公开,包括观测点、评价标准、评价信息的来源与处理、考核时间安排等。辅导员考核的成绩也要公开,辅导员有知情权和监督权,如在考核过程中有异议,可提出书面复议申请,对失实与不公正的情况,应给予及时纠正。

(二)坚持准确客观的原则。要准确客观地评价辅导员,这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包括观测点的选择、评价标准的确定、评价信息的来源与处理等,都会对结果产生直接影响。在观测点和评价标准确定后,评价主体的确定至关重要,不同的群体选择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必须按照“了解才评价,不了解不评价”的原则来选择评价主体,这样的评价主体给出的评价信息才具有真实客观性。对评价信息选择不同的处理办法也会直接影响评价结果,必须采用科学的办法来进行处理,如在分数比例构成的确定上,可采用带信任度的德尔菲法(Deilph)和层次分析法(AHP)来分析解决。

(三)坚持简捷可行的原则。一个科学有效的辅导员考核制度必须是简捷可行的,其含义有二:一是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尽量做到简便快捷。这就要求必须基于平时工作资料的积累,而不是考核时才临时准备材料,考核时需提供的材料越少越好,这样既可减少工作量,又可防止造假;二是具有操作的可行性。假如辅导员考核制度设计得很复杂,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科学,但如果缺乏可操作性,那就会失去实际意义。

四、发挥四大作用:教育、识别、导向、激励

辅导员考核是一把双刃剑,要发挥好这把剑的作用,又谨防伤害到自己,就必须使考核发挥四大作用,以实现辅导员考核的目的和意义。

(一)教育作用。辅导员考核既是组织机构对辅导员进行客观评价的过程,又是辅导员对自己进行全面检查和认识的过程。通过考核,辅导员必将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甚至会发现平时并未察觉到的一些存在问题,如部分辅导员工作能力不错,但学生评价较低,这可能是因为辅导员工作方法生硬,没能体现以生为本,或者没有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等,辅导员会针对这些凸现的问题去反省自己的工作,从而起到教育的作用,实现教育的目的。

(二)识别作用。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考核体系及其指标内容、评价标准和评价办法,在征求不同群体意见的基础上,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可以对不同辅导员的个人表现得出不同的评价,从而起到识别和区分辅导员的作用。对辅导员考核制度的科学设计,是正确客观评价辅导员的基础和前提。

(三)激励作用。运用考核的识别作用,在科学客观评价辅导员的基础上,对表现优秀和较差的辅导员,从行政晋级、职称评定、薪酬待遇及其他有关政策等方面,通过物质奖励、精神鼓励和政策倾斜等形式对辅导员进行不同程度的激励,从而激发辅导员的内在积极性,发挥辅导员的最大潜能,使辅导员队伍始终充满活力和生机。科学客观地评价辅导员是有效发挥激励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如果不能做到科学客观地评价辅导员,就很可能会适得其反,甚至会影响和打击辅导员的积极性,产生负作用。激励作用的运用要同时有奖励和惩罚,要有足够的力度,要让表现优秀的辅导员得到实惠,让做得不好的辅导员有切肤之痛,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激励效果。

(四)导向作用。辅导员会根据考核体系及其指标内容、评价标准和评价办法,沿着最容易得分的方向去努力,因此,辅导员考核具有导向作用。在辅导员考核中,如果辅导员发现自己某方面得分较低,则会自觉地改正和调整方向,所以辅导员考核也具有纠偏作用。辅导员考核的导向性是明显的,考核制度的科学设计至关重要,它是关涉到把辅导员引向什么方向的重大问题,关键是要科学设计好辅导员发展的目标模式。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R].教育部[2006]24号.

[2]夏文斌.科学发展观: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6).

[3]陈朋山.在干部考核评价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J].党建研究,2006,(3).

[4]陈云,朱林.试论完善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工作的五项原则[J].成功(教育),2007,(11).

[5]陈春生.论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体系的重构[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10).

[6]王华春.关于大学生学习规律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1,(3).

猜你喜欢

辅导员高校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辅导员工作理念转变与研究型辅导员的成长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