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09-07-23付立平杨冬磊
付立平 杨冬磊
摘 要: 本文以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等问题为着力点,对金融危机环境下如何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旨在以稳定、发展、和谐为切入点,做到以稳定为前提,以科学发展为手段,以促进和谐为目标。
关键词: 金融危机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一、金融危机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目前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主要表现为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全球经济不景气。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成功加入WTO之后,我国经济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因此,金融危机对于我国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例如企业减产、裁员,甚至破产倒闭等。同时,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入,就业岗位的急剧减少,使得本来就严重的大学生就业问题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2009年3月10日上午10时,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一楼新闻发布厅举行记者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11万,又加上今年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所以今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同样也是严峻的。”①这就意味着,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将成为社会就业岗位的主要竞争者之一。一方面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众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困境,就业岗位急剧减少,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人数相对2008年又有所增加,从而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情况格外严重。
(二)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1.由于就业困难而引发的心理恐慌。即将毕业的2009届大学生刚刚进入实习求职期,就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影响,使得很多大四学生变得焦虑、易躁。有学生愁苦地说:“这段时间我过得就像‘更年期。”在最近针对应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有过半的学生感到就业压力是目前最大的压力,远远高于学习压力、经济压力、人际交往压力,这种思想以应届毕业生尤胜。有些应届大学生心理素质不好,由于找工作而多方投递简历,却不能得到面试机会,或者由于面试而多次受挫,产生烦躁不安的情绪。这样的情绪的发展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行为和价值取向,使其更加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此外,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这种烦躁不安不仅表现在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身上,而且表现在很多在校的大学生身上。在校大学生受到学长的影响,以为就业形势的严峻一方面是由于经济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专业的影响,这种思想尤其体现在个别学习金融、市场、经济专业的学生身上。这种思想的不断发展,使得许多在校大学生对其所学专业的认识产生了许多的误解。他们中有一些人意图转专业,换一个就业竞争压力小的专业就学,从而不重蹈学长的“覆辙”。这样仅仅为了避开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而选择专业的做法,往往违背了自身的优势或个人的长远发展,带有严重的盲目性。
2.因就业困难而产生的逃避心理。因就业环境相对困难,加之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与实际情况严重落差,许多大学生短时期内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不知如何面对就业,未能采取积极的就业策略,反而产生了恐惧和逃避就业的心理。例如,在经济危机下,大学毕业生中“啃老族”的数量较之以前大幅度增大,这种现象特别多地存在于家庭经济情况相对较好的家庭。在这种家庭中,不仅仅大学毕业生本人,甚至包括其父母对于就业的期望值也相对过高。在此种情况的影响下,许多大学毕业生很难产生积极的就业态度,更难于主动地投入到“先就业、后择业”的灵活就业中。
又如,由于性别产生的就业范围的相对限制,女大学生就业反映于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就业困难环境中,相对于男性大学毕业生更加困难。就业困难产生的逃避心理促使不少女大学生索性以征婚代替就业。类似的现象在大学校园并不罕见,特别是近一段时期,一些婚介所的大学生征婚网生意十分火爆。临近毕业,与男大学生相比,许多有想法的女大学生不是忙着找工作,而是忙于推销自己,去婚介所、上网或相亲的人跑得比去人才市场还勤快。据了解,在日益沉重的就业压力下,“男靠家,女靠嫁”成为很多女大学生的共识。婚姻变成不少女生的另一条“退路”,“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念开始在高校女生中抬头,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稳定收入成为她们择偶的首要条件。
以上现象的产生和存在,不利于高校毕业生自身的发展,若进一步发展势必将影响到毕业生家庭的和睦与稳定,从而最终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谐与文明进步。
二、金融危机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
(一)“稳定”教育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②就业问题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成为造成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摸准大学生的脉搏,从大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展开,做到有的放矢,既要讲国家宏观形势、高等教育形势,又要讲学校改革发展形势,讲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面对金融危机,既要让他们知道前进中的困难和不利因素,又要让他们看到前进中的有利条件,要善于结合当前我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积极引导在校大学生在当前经济危机的困难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力,从而以“稳定”教育为切入点,达到稳定学生信心、鼓舞学生斗志、激发学生热情的目的。为了实现以上目标,开展大学生“稳定”教育主要就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第一,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金融危机发展的形势,从而树立正确的心理认知理念。金融危机是一种暂时性的经济现象,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能自暴自弃。大学生心理素质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就业,使他们产生了矛盾无助的焦躁、悲观思想情绪与茫然、疑虑的心理状态,严重影响了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和与人相处的能力。因此,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大力加强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应对危机的心理素质,要正确引导大学生自我激励、自我反思、自我慰藉,同各种不良情绪做斗争,找出自身心理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积极引领大学毕业生及时转变就业观念,使自己的思想从陈旧的条条框框束缚中解放出来,适应就业环境的新变化。此外,社会、家庭也应对学生多理解、多支持、多关怀。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用理性的心态面对现实,让学生充分“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能够“接受他人,善与人处”、“正视现实,接受现实”、“热爱生活,勇于挑战”,使之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③这样,才能使学生走上就业、择业、创业的成功之路。
第二,使大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应对金融危机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政策调控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保障。国家一向重视对大学生就业的政策调控,多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办法,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号),《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1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以及应届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的优惠政策等,都从政策层面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及时为在校大学生解读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和办法,对于当前充分做好高校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做好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科学发展观”教育
“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科学发展观。面对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下的经济环境相对困难的局面,我国提倡的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要以统筹兼顾的方法实现科学发展,体现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就是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更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工作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以解决大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著名权威报告《学会生存》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④这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和追求目标。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工作理念是高校实现德育目标的思想基础,“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才成长、自由尊严、人生价值、未来幸福等紧密联系起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需要,关心学生的成长,贴近学生的思想,把学生的呼声和要求作为第一信号,把学生的满意作为第一追求,把实现学生的身心和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作为第一目标,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其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重点引导学生注重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着重培养学生知识转化为现实工作服务的能力。当前,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标之一就是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学会并转化成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是什么?因此,学生不能只限于在课堂上学习知识,还要通过上网、到书店、去企业、进图书馆、听讲座等方法补充新知识,掌握更前沿的知识。被调查企业中60%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⑤在当前经济相对困难的局面下,开展大学生“科学发展观”教育应着力引导大学生不仅要善于学习知识,更要会甄别知识、转化知识和放弃知识等运用知识的方法。
最后,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一元化指导思想引领整合多种社会思潮。针对当前多样、多变、多元的社会实际和大学生多样化的精神需求,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科学发展观”教育应本着构筑主流意识形态统领下的多层次教育平台的重要目标,对大学生当中存在的多元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进行有理、有利、有序的引导。尊重大学生的合理需求和个体差异,认同和帮助大学生实现各种合理需要,从大学生的特殊个性心理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出发,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激发大学生的自觉性和主体意识,不断促进教育的民主化,搭建师生共同参与、平等交流、双向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遵循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观念到概念,注意教育的层次性和递进性,不仅要注重大学生的道德知识的传授,更要着力于大学生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培育和形成。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实践体验教育,从课堂延伸至课外和校外,延伸至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最终实现大学生科学成才观的有序发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实现学生成才发展的可持续。
(三)“和谐”教育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⑥这一重要讲话,对高校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新形势下,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当前特殊的经济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建立和谐校园为载体,以促进大学生与学校和社会和谐为目标。
创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刘云山同志在第十五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强调,高等学校要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大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教育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教育的和谐发展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谐教育追求的价值观是人的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统一。如前所述,由于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大学生就业困难引发了很多大学生的心理恐慌和障碍,这严重地危害了当前我国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如果发展下去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也是危害甚深的。因而,当前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和谐观”的教育为切入点,从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着手,营造健康文明、高雅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奠定大学生共同的、坚定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基础,实现教育的和谐发展。在此基础上,在和谐教育的引领下积极推动高校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实现教育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实现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和谐的育人环境。可见,从本质上来讲,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校园同和谐社会一样,是全面和谐的校园,其主要特征应为学校各方面资源的有效整合,大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融洽,整个校园环境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学生与校园和谐共处等。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不景气,这对包括应届毕业生在内的全体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就业等各方面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从而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形势与挑战。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之下,为了进一步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主要做到以稳定为前提,以科学发展为手段,以促进和谐为目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全社会特别是高校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期努力、坚持不懈,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不断丰富和充实教育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注释:
①尹蔚民.多项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N].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09-03/10/content_10981925.htm.
②陈静东.抓住重点促进就业[N].吉林日报,2008.3.22,(7).
③郑志宏,蒋蔓萍,朱军.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程[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
④魏童龄.构建和谐校园 培养和谐发展的大学生[J].职业时空,2008,(7).
⑤申永东.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程[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8:204.
⑥陶应勇.和谐理念下大学生教育工作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
⑦第十五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情况概述[N].http://www.jyb.cn/high/xwbj/200812/t20081230_232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