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扬个性,培养能力
2009-07-23戴胜芳
戴胜芳
摘 要: 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例,认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采用自主阅读、定向设问、因势利导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张扬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健康的人格、真正实施人本教育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人本教育 个性 能力
关注人的发展,实施人本教育是目前教育正在经历的一场深刻变革。语文教学只有以人为本,才能获得发展,才能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人才。人本教学不是孤立的语言、思维训练,而是从一切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人格品质的修炼的角度出发,是以语言、思维为表现形式的内在品质和智慧的教育。它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健康的人格为目标,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在实施人本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积极遵循张扬个性、培养能力的教学理念。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作了以下尝试:
一、自主阅读,彰显个性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育的最终目
的在学生自学自励。”语文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工具性和人文性,学会自主学习已经成为许多学生共同的需要。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修炼”成能够“点石成金”的本领,自己去获取知识,成为真正有用的新型人才。这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意义重大。因此教师不应是教学的“控制者”,而应做教学的“创设者”和“促进者”,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努力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不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逐步使他们养成健康的个性。
语文学习中的自由阅读是自主学习的重要前提,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每教一篇文章都因势利导,为学生提供自由阅读的空间,让他们在自由阅读中开拓阅读视野,提升文化品位,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的鉴赏个性在自主意识中得到张扬。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反复“泛读”、“精读”、“活读”中读出了情感,读出了语境,读出了个性。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选择并实施好能张扬学生阅读个性的教学策略:
首先,注意阅读情境的设计,营造富有阅读个性的氛围,以激发学生个性阅读的兴趣、情趣。我在教授《往事依依》这篇课文时,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把整个课堂模拟成《艺术人生》栏目的现场,节目主题是“文学与人生”,让学生模拟节目主持人、于漪和观众,要求大家以课文为依据,设计人物语言,创设情境,进行现场直播。这一创设立即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热情,大家纷纷把眼光投入课文,寻找创设依据,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由阅读的兴趣。整节课生动有趣,学生很容易地明白了文学对于漪一生的影响,理解了文学与人生的关系。
其次,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古人云:“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怀疑是做学问的开始。有了疑问,才有阅读的愿望,才有学习求知的动力。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怀疑一切的精神。学生要会思,必先学会疑。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学生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自由阅读、自主探索的激情。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探索,互相讨论,借助集体的力量加以解决。这种教学以学生不断发现学习中的疑难为初始,以学生最终成功地解决问题为归宿,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由阅读、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十分有效。
最后,注重赞赏评价,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学习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适时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要采用鼓励、引导、点拨、激励性的言语。学生答对问题时,可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或表扬;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可采用“敢于积极发表意见很好,但思路要稍微改变一下”,“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很不错,另一半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的”这样的评价。教师的评价还要特别注意鼓励后进生主动发言,但是对发言质量不要提太高的要求。恰当的评价会让学生感到老师态度诚恳,评价公允,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语文阅读和学习中去。
二、定向设问,引导合作
课堂教学中处理好师生的互动合作,对把握教学内容至关重要。在学生自主读懂文章后,教师可结合课文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对文章作定向设问探究,从而迅速有效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教学内容。如教《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我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1)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的心情怎样?(2)菲利普一家赞于勒的原因是什么?(3)菲利普一家见于勒后是怎样的情形?(4)菲利普一家躲于勒说明了什么?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迅速展开小组讨论,很快就有了结论,然后进行交流,不费吹灰之力就把握了学习内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营造全员参与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其讨论、交流的欲望,并提供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彻底抛弃教师的“一言堂”,尤其对学生富有独创性或一时难以定论的意见,切忌武断否定,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主人公的定位,我让学生自主探究,有的学生认为是于勒,因为作品的情节是围绕于勒地位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即小说的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是紧紧围绕于勒展开的;有的学生认为是菲利普夫妇,因为他们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对象,他们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直接体现了作品的主题。两种观点见仁见智,争论激烈,对此我不下结论,只要学生的探究言之有理,均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既呵护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又激发了他们的创造能力。
三、因势利导,培养创新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变授为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创造。以教《伟人细胞》一文为例,我先让学生阅读课文,概括贾里为实现伟人计划做了哪些事情,结果如何。学生很快就能概括出:化敌为友、矮个风度、打工风波、意外成功,前三次失败,最后一次意外成功。接着便引导学生分析前三次失败的原因和最后一次成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只有从身边小事做起,脚踏实际,一步一步努力,才能成就大业。然后我让学生合作研究,探讨贾里三件失败事件中各自隐含的成功因素。这时学生兴趣大增,迅速查找,积极探讨,很快便将三次事件中隐含的成功因素归纳出来。接着我因势利导,抛出问题:贾里要成为伟人还需要注入哪些伟人细胞?这一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讨热情,学生立刻联想起自己所熟悉的、崇拜的伟人,提出了许多较好的建议,大大加深了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提升了自身的品位。在这样的态势下我立即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让学生用一句名言来劝勉贾里如何实现伟人计划,答案五彩纷呈,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万丈高楼平地起”、“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一番寒霜苦,哪来梅花扑鼻香”、“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等。然后我又让学生用历史或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进一步说服贾里:只有从小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成就伟业。于是学生充分挖掘储存的记忆,举李时珍踏遍千山万水、尝遍百草才写成《本草纲目》的事例,举王羲之洗笔成墨池的故事,举毛泽东刻苦自学成就伟人的事例,举贝多芬双耳失聪刻苦弹奏的故事,举齐百石、徐悲鸿的事例,举2008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的事例,举雷锋、李素丽的事例等,很好地进行了知识的拓展与迁移,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多设计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张扬个性的作业来训练学生思维,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辅资料里仅有的几个死板的题目很难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如教完《孔乙己》后,我就让学生去寻找清末的历史资料,以及描写当时社会情况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全面地了解那段时期的社会状况,思索那些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共同遭遇。在探究中学生更具体地体会出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社会成因,认识到那个社会不仅仅“造就”了一个孔乙己,从而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面。探究的过程其实就是阅读方法运用的过程,也是阅读情感迁移的过程。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尽情张扬个性,不断培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