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继文化传统:学习文言文的意义
2009-07-23孙婵娴
孙婵娴
摘 要: 古代文化传统与文言文教学之间存在着源与流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承继文化传统,对于学习文言文有着重要、实际的意义。
关键词: 文言文 文化 传统 意义
一、穿越迷雾:问题的提出
(以上数据均来源于苏州市吴中区教研室和2008年9月24日苏州市教研室教研员袁卫星《2008年语文高考试卷分析报告会》)
详实的数据反映出严峻的现实问题:江苏卷古文阅读部分的比重极大,但学生的得分又普遍偏低。高考对古文阅读部分的重视度在逐年加大,而文言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却是极其低效。这着实令人费解,更引人深思。造成文言文教学低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教育观念的偏差。
2009年高考《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阅读理解”部分提出四项要求:(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①这里的“理解”的度如何定,不少教师心中无数。在文言文教学中,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不重视文言文语言知识规律的总结,不重视课外迁移,更为严重的是根本不重视文言文的教学与现代文教学的联系,把古文看作是游离于现代文之外的一个个体,成了为教文言文而教文言文,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由此造成文言文教学支离破碎的局面。
2. 教学手段的粗糙。
(1)串讲之风盛行。教师们普遍反对用“串讲”的方式进行文言文教学,但实际却依然是“串讲”风盛行,有的老师用新教法开公开课,下一节课依然要用老方法上课。
(2)过分依赖译文。教师人手一册的《教学参考用书》,凡是文言文均有译文。拿到手一篇新的文言文,很多老师也都是第一时间找译文。更糟糕的是学生手上也有参考书,这些资料大多与现有教材配套,因其内容的详尽和权威性而迎合了学生的畏难心理,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推崇,可是上文言文课时,学生只看参考书,不听老师讲课,结果书一合上,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题都不会。
(3)不考就不教。实行苏教版新教材以来,凡是打星号的文章,老师们往往会偷个懒“按下不表”,“反正不考”呼声甚高。2009年《高考说明》仍然将《诗经·卫风·氓》这篇课文明确列为必考课文,这一下子引起了很多老师的不满,也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因为在很早以前,很多老师就没有对这篇“新教材里没有的高考必考课文”向学生作任何的要求。
3. 教学形式的单一。
“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效率低下的教学方法,逐字逐句翻译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老师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参与性和师生的互动性很弱。就像王力说的:“讲一篇懂一篇,不讲就不懂。”②而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文质兼美的篇章,内容丰富多彩的教材,则被定格成了生产流水线,这样的课堂教学何谈情趣何谈活力?
二、走出迷津:学习文言文与承继文化传统
1.概念的明确。
什么是文言文?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或“白话”而言。第二个“文”,是作品、文章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它在先秦两汉时期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是我国古代典籍文献所使用的一种最基本的书面语言形式。③
什么是文化?庞朴认为,文化“指的是支配千百万人的习惯和力量,可以说是一种集体无意识,是一种潜意识”④。而所谓文化传统是被传递继承下来的,“一般是指民族的、支配千百万人的这样一种观念和力量,那样一个习惯势力或者说那样一个惯性,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所遵循的那么一种模式,人们遵照它而行动,但是又不能意识到它的存在的这样一种精神力量”⑤。“传统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是由语言传下来的,并以语言为媒介,使过去和现在融为一体。”⑥
2. 关系的梳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性质表述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论述语文学科的地位和功能时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功能决定了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文化性:“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⑦
因此,学习文言文,就是学习我们的民族语言,是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需要,古典诗文教学直接关系到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文言文教学在历史的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教育经验和理论,更重要的是,语文尤其是古文,一向就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我国的教育要走向现代化,就非重视文言文教学不可。文言文教学必须形成完备的学科体系,唯其如此,才能充分发挥“文化载体”的作用,更好地继承民族文化传统。
注释:
①江苏省教育考试院.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S].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3-5.
②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7:1-2.
③百度百科.文言文[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9011.htm.
④⑤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158-159.
⑥张立文.传统学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维反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3-4.
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8.
参考文献:
[1]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1997(4).
[2]叶圣陶研究会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