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2009-07-23张学强

文教资料 2009年15期
关键词:生活教育陶行知理论

张学强

摘 要: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在实施教育、生产、生活的实践过程中提出的。他强调的“教、学、做合一”是以“做”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具有创新性的内涵和本质。

关键词: 陶行知 生活教育 理论 教学方法

陶行知(1891.10-1946.7),安徽歙县人,我国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民主革命家和大众诗人。1914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文科,同年赴美国伊利诺大学攻读市政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习教育学,先后获得都市学硕士和教育文监学位。1917年秋回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东南大学教育系主任等职。1926年在南京北郊劳山脚下的晓庄创办了试验乡村师范学校,为改造我国农村培养人才。陶行知在教学、生产、生活的实践中,提出了著名的“生活教育”理论。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后,陶行知提出组织国难教育社,推行国难教育运动,把教育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紧密结合起来。1946年7月,因劳累过度,刺激过深,突发脑溢血去世。毛泽东亲笔题写悼词,称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林伯渠在悼词中也说,“行知先生是反洋化教育、反传统教育的棋手,是人民大众的教育家”,高度评价了他投身于旧教育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新路的一生。

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师范是一所新型的学校,它适应我国农村特点,实施与农业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环境相结

合的教育。在晓庄师范教学、生产、生活的实践过程中,陶行知系统地阐述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等理论。陶行知的老师——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儿童中心论”等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生长、发展并不是向着一个固定目标的向前运动,也不是一个向着预想结果进行的东西。它自己本身就是一个结果,因此学校里的一切教育活动、设施都要以儿童为中心,呈现出现实生活的生活。他极力反对把教育看作“预备历程”,提倡当前的、具体的种种目的,排斥长远的、理想的目的;他把前者称为“真正的目的”,把后者称为“由外面强行加入活动历程的目的”[1](P197)。杜威主张把各种“实践作业”交给学生,从“做”中获得知识;他还强调学生从事一些为了“谋生”所需要的、有兴趣的作业,如从事木工、缝纫、烹饪等,以适应就业需要。陶行知把杜威的理论“翻了半个筋斗”,又把自己创立的“教学合一”的理论发展为“教、学、做合一”,这是一个质的变化。正如徐特立指出的“陶先生的教、学、做三字看起来似乎是头脑中想出来的,据陶先生说却是行动中历史的表现,原先本只有教、学两字,做字是后来这一个长时期实践中加上去的”。[2](P161)“陶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方法,无疑义的是中国革命条件下的产物。陶先生的方法——教、学、做合一,是革命的方法,是以群众为先生即以群众为教师的方式”[2](P28)。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形成经过了一个较长过程。1918年,他提出了“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属皆属之。其范围之广,实与教育等。有关于职业生活,即有关于职业之教育;有关于消闲之生活,即有关于消闲之教育;有关于社交之生活,即有关于社交之教育;有关于天然界之生活,即有关于天然界之教育”[3](P31)。

陶行知已经把生活与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翌年,他又提出“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从前的学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一来先生收效很少,二来学生苦恼太多,这都是教学不合一的流弊”。[3](P31)1925年,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已经初步形成,他提出了“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教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创办晓庄师范学校以后,陶行知在晓庄师范进行了生活教育理论的全面试验,重点发展乡村教育。

陶行知批判资本主义国家只是做了创造富翁的工具,以致贫富差距因教育愈来愈大。我们只要创造富的社会,社会既富,则在社会里的个人自然而然也就富了,在创造富的社会的过程中,教育的任务是“教后期青年运用双手与大脑去做新文明的创造者,不教他们袖起手做旧文明的安享者;教人同时打破‘贫而乐、‘不劳而获、‘劳而不获的人生观,这三种人生观都是创造富的社会的最大障碍;教人重订人生价值标准,要有动的道德、动的思想、动的法律、动的教育、动的人生观”。[3](P34)陶行知认为,教育若能这样办,便能把发明与制造化在一炉而治之。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为大众服务,为大众享有。“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大众必须承认他,并且运用他来增加爱自己的智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4]生活教育的主旨就是应该根据人民生活水平需要来发展教育,人民需要怎样的生活,就进行怎样的教育。要有选择地吸收前人的经验,用光明前进的生活引导落后的生活。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民自觉地改造自然和社会,教育应被用来作为推进劳动生产和群众解放的工具。

“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观点。他认为,劳动大众是“劳力”者,他们不能脱离劳力而劳心,应该在“劳力上劳心”,做到体、脑并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结合。他说,“我们必须把人间的劳心者、劳力者、劳心兼劳力者一齐化为在劳心上劳力的人,然后万物的真理都可以一一采获,人间之阶级都可以一一化除,我们理想之极乐世界乃有实现之可能”。[3](P41)

“教学做合一”,以“做”为中心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倡导的教学方法。“小先生制”是他创造出的普及教育的重要方法。“小先生制”即“能者为师”,“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教了再来学,学了再教人”、“即知即传人,不做守知奴”。他提出普及教育要攻破27道难关,其中12道要靠“小先生”去攻破。他号召“全国小学生总动员做小先生”。在实施生活教育的实践中,陶行知采取了完全不同于传统方法的做法,充满了革新精神。他批评传统教育“学校与社会隔离”,“师生界限分得太严”,光动脑不动手,劳动与劳心分离,“教少数人升官发财”等弊病;提倡教育与生活结合,知识分子同工农结合,“我们跟农人学种田,农人跟我们学科学”,“与大众共甘苦,同休戚,已取得整个中华民族之出路”。[5](P146)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特别强调创造的重要性,其理论本身就是陶行知善于创造的结果。他说,“我的生活教育思想,大半都是从资产阶级、大地主以及老百姓中的启发而来的,自然我的思想不是抄他们的,他们有的只启发我想到某一面,有的我把它反过来了,就变成了真理,有的是不能想出来的,是要群众动手才能看到,动手最重要”。[3](P49)陶行知强调创造的快乐,他说,“教育者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3](P42)他主张将学生从各种枷锁中解放出来,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提出了对学生要实行五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思;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谈;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社会;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之能学习渴望学到的东西,无穷的考试只会使儿童失去创造的欲望。[6]

陶行知提倡的生活教育的创造性在他创办的学校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善于因材施教,十分注意学生儿童时期创造才能的培养。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曾亲自从难童中挑选了一批学生,让他们或学音乐,或学美术,或学跳舞,或学自然科学,做到了因材施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贵祥.陶行知不同于杜威[A].陶行知纪念文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2]徐特立.徐特立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3]贾培基.陶行知[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

[4]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J].生活教育.第1卷第1期. 1934年2月16日.

[5]陈飘.陶行知教育思想之我见[A]. 陶行知纪念文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6]陶行知.对儿童教育的新法子.大公报[N],1944年12月6日.

猜你喜欢

生活教育陶行知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语文教育教学与生活实践思考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陶行知的赏识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