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现代主义对个人生活方式的启示

2009-07-23李贵芹

文教资料 2009年15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启示

李贵芹

摘 要: 后现代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具有非中心性、异质性、开放性、多元性、宽容性、无限性等特征。后现代的这些特征启示我们尊重多元,向他者开放,勇于创新,与自然和谐相处,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个人生活方式 启示

20世纪60年代,西方出现了以对现代性解构和否定为基本特征的后现代主义,这一文化思潮的出现,对西方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是消解、破坏和批判现代文化,中心是“去中心”和“多元化”。后现代主义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标新立异,彻底地反权威,反传统,是一种反现代的态度和思维方式,具有非中心性、异质性、开放性、多元性、宽容性、无限性等特征。后现代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智慧。因为“换一种方式思考”的直接结果就是“换一个活法”。[1]本文就后现代主义对个人生活方式的启示作了初步探讨。

一、尊重多元

针对资本主义对人的麻醉化、机械化的影响,后现代思想家倡导人们尊重多元。后现代主义坚持每个人都是唯一的和不可替代的,因此世界是多元的。与西方现代主义对差异的“容不得”的态度不同,后现代主义认为差异很重要。在建设性后现代奠基人怀特海的整个哲学过程中,怀特海以一种非常肯定的眼光看待差异,在他看来,正是差异为更高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他强调,存在于人类社群之中的多样性与差异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为人类的精神冒险之旅提供了“驱动力和原材料”。在《科学与现代世界》一书的结尾怀特海有一段文字非常精辟,他指出:“习俗与我们不同的其他国家并非敌人。它们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礼物。人需要邻居具有足够的相似处以便相互理解,具有足够的不同之处以便激起注意,具有足够伟大之处以便博得敬仰。”怀特海提醒人们,要耐心地倾听其他文化、其他人的声音,不要唯我独尊,不要搞个人英雄主义。后现代主义主张开放,主张倾听一切人的声音,哪怕是最卑微的小人物的声音,以防人微言轻的悲剧发生。后现主义者倡导人们要拥有一种“倾听他人”、“学习他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的“开放的心态”。后现代主张人带着开放的心情去感知,去看,去听。

这和我国两千多年前的庄子的思想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庄子“从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万物之上,从不人为的强求千篇一律,万人一面。他非常反对这种违背天下的常然、违背万物的性命之情的做法”。[2](P76)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运行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我们应该尊重世界的多元,尊重世界的差异,走出自己狭隘的天地,走出齐一性思维,拥有宽阔的胸怀。

二、向他者开放

后现代推重“主体间性”,认为主体间性是主体、自我的一个重要方面,号召人们理解他人的“自我”。人“存在于人群中”,并与他人保持一种有机的、互补的、内在的联系。对后现代人来说,“与他人的关系是最重要的”。[3](P3)

因此我们要学会向他人开放。一个人越是向他者开放,其人生就越丰富。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就是这个道理。人的存在和发展不是孤立的、分散的,而是处在一种和别人不断地沟通和联系中。人生在世,几乎无时无刻不与他人打交道。每个个体的价值、观点等都是在与他人的相遇中,通过沟通、理解建立起来的。由于现代个人主义和夜郎主义作祟,现代人被一种自大、闭锁的心态左右,在人我之间设置了一道无形的狱墙,自己也无形中沦为闭锁的囚徒。拥有一种向他者开放的态度,拥有一种海洋般的心胸是后现代生命智慧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沟通中,我们能够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关怀,也能够更加准确地认识自己。

我们要学会走进他人。要真正地理解他人,就必须勇于走近他人,从中体会每一个人的特性。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在于每个个体的特殊性,在于每个个体的个性、兴趣、爱好、情感、特长,在于个体不同的价值取向、精神追求、道德理想与灵魂家园。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归属的地域国家、政治团体与宗教信仰,都有自己的祖先和文化传统印在自己身上精神、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痕迹。[4]多交朋友有利于我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每一个朋友都是一个新的世界,一个新的资源。多结交朋友,我们的心就能接触到新鲜的事物。朋友带着不同的生活阅历,不同的生活体验来到我们身边,我们会发现原来别人是那样生活的,那样生活也是可以的。多结交朋友,有利于我们走出自身的狭隘,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多元,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5]

我们要学会关心他人。后现代思想家一直推崇“设身处地”和“换位思考”,强调关爱他人。后现代人坚信最富有的人是那些能在“最大范围内对他人有帮助”的人。后现代启示我们要多关心不熟悉的人群,避免他们被边缘化;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关爱他人,多体谅他人,将心比心,得饶人处且饶人;摒除利己主义,用一种宽容的心态、愉悦的心情,与他人相处。

三、勇于创新

后现代具有开放性、无限性,这启示我们,我们的活动要向更广阔的时空延展。后现代思想家最推重的活动是创造性的活动,最推重的人生是创造性的人生,最欣赏的英雄是从事创造的人。对于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家来说,“活着就是去创造”。基于这样的认识,后现代思想家以身作则,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创造了大量的概念。后现代思想家不满现代人对现实性的迷恋,标举“可能性”。一向背负恶名的“不可能性”在后现代思想家那里也获得了一种肯定的意义,他们认为“不可能”应该被肯定,因为正是“不可能”开辟了可能性并使之成为可能。这就是为什么后现代人最欣赏的一句话是:“去找另一条路。”[6](P265)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创新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存在的价值,我们要敢于挑战权威,走自己的路。

四、与自然和谐相处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人类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却遭到了破坏。人类的进步越大,危机越严峻。后现代主义具有非中心性、多元性特征。后现代要求人们重新审视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不再将自己看作自然的主人,而是自然中的一分子。后现代主义者推重精神生活,主张亲近大自然,过一种简朴的生活。因此他们是天然的生态主义者。他们相信梭罗在瓦尔登湖畔悟出的真谛:“一个人的富有与其能够做的顺应自然的事情的多少成正比。”[7](P113)他们不仅“敬畏自然”,而且热爱自然,从不凌驾于自然之上。

受后现代的启示,我们应与自然和谐相处,过一种绿色健康环保的生活,如不穿皮草,不用一次性筷子,不用不可降解的塑料袋,不铺张浪费,不搞攀比消费,等等。

五、过有意义的生活

现代社会物欲横流,面对消费主义的猖獗,你是否敢于说“不”?是否敢于走自己的路,过一种经过反思的、有意义的生活?这是后现代生活方式向我们提出的问题。

一味仿效他人,过一种理性的机械的生活,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是件可笑且可悲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后现代主义者不仅一直拒绝参加风靡全球的现代经济主义、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和进军自然的大合唱,并且大唱反调。今天的人们不得已屈服于生存的现实,迷恋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后现代主义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健康的选择。后现代对“齐一性思维”的抵抗,对人的自由的捍卫,有助于我们从非人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使我们免做各式各样的“生产机器”、“欲望机器”、“经济动物”和“消费动物”。当我们打好行囊准备跟着感觉走的时候,当我们孤注一掷意欲与邻居拼消费的时候,后现代生活方式提醒我们三思而后行。

在大部分人看来,后现代世界是一个虚无的世界,后现代主义等同于虚无主义。如博德里拉就宣称:在后现代世界里,理论已经穷尽了自身,世界已经摧毁了自身,剩下的只有碎片。有的人接着博德里拉讲,强调“玩弄碎片,就是后现代”。遵循这一逻辑,后现代的人生被看作就是享乐的人生。“If it is not fun,why do it?(如果不好玩,何必要?)”是今天欧美时尚的语言,并被视做后现代智慧。加州街道上的一条标语:“There is no right or wrong only fun or boring.(不存错之分,有的只是好玩还是不好玩。)”被看作是典型的后现代标语。一些人据此对后现代大加讨伐,似乎后现代带给人们的除了“玩世不恭”,就是“绝望”。

其实这是误解。博德里拉的后现代主义仅仅是后现代主义众多形式中的一种,而且是最为极端的一种。旧的意义的消失并不意味着意义本身不存在,更不意味着新的意义不再来。当然像博德里拉进而断定的那样(在后现代社会里,一切都是肤浅的、无聊的)也是不符合事实的。因为“在一个多元化的后现代社会里,有人‘无聊,就一定有人在踏踏实实做着‘有意义的事情”,[8](P4)这一点应该是没有什么疑问的。用霍伊的话说,后现代并非“无方向感”,它不仅与“什么都行”(anything goes)的无政府主义无缘,而且与“一切都无(nothing matters)的虚无主义了无相涉。

六、结语

对人类整体而言,后现代主义有一种解放思想的意义。对个体而言,也有一种“换一种活法”的启迪。后现代主义启示我们:走自己的路,过一种经过反思的、有意义的生活;坚持精神尊严,理性但不机械,诗意但不矫情,勇于创新,但又脚踏实地;对他人充满同情心,对事物充满好奇心。人既是挑战外在强权的英雄,又是抵抗自身法西斯的勇者。我们应与他人、社群、自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更要勇于活出自己的生活风格。

参考文献:

[1]王治河.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后现代主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本),2006,43(3):17.

[2]樊美筠.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3][美]小约翰·柯布.后现代公共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刘建勋.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与价值观教育的转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2(3):175

[5]鲁洁.走向世界历史的人——论人的转型与教育[J].教育研究,1999,(11).

[6][美]斯普瑞特奈克著.张妮妮译.真实之复兴[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7]艾伦·杜宁.多少算够[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8]王治河.《后现代理论》导读[A].[美]凯尔纳和贝斯特.后现代理论[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后现代主义启示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解构性特点解析——以我国影视作品为例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
浅谈后现代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试论后现代主义与俄罗斯传统文化的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