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南通民间版画“纸马”的民俗意涵
2009-07-23洪娟
洪 娟
摘 要: 南通“纸马”以融合南北文化后的南通民俗文化为载体,直接记录和反映了南通人民的生活百态与审美习惯,体现了南通人民渴望消灾避祸、祈求吉祥幸福的心态。本文从南通“纸马”的信仰崇拜、民间俗神崇拜、宗教崇拜和巫术意涵等四个方面加以印证。
关键词: 南通“纸马”艺术 信仰崇拜 民间俗神崇拜 宗教崇拜 巫术意涵
江苏南通地处江海的交汇处,位于长江北岸,是南北文化在这里交汇、碰撞、融合,因此南通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同时,南通文化既有别于江南的姑苏文化、维扬文化和海派文化的婉约柔美,又有别于江北文化的粗犷豪迈,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南通年画提供了文化温床。
南通“纸马”属于年画中的神仙题材,是民间进行宗教祭祀和祈求神灵活动时用来焚烧的雕版印刷品。我国各地对纸马的称谓有所不同,我国北方称之为“甲马”,江浙一带称之为“纸马”,岭南称之为“贵人”,南通当地人称之为“马子”。早在远古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南通最早的先民——东夷部落的古青墩人首先在南通播下北方文化的种子,而后的三千年中南通人口不断地迁徙变化,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在这里相遇,并在不同的时期内显现着强弱交替的状态。和谐的最好方式就是入乡随俗,纸马的随俗就是依从当地的心理。南通“纸马”以融合南北文化后的南通民俗文化为载体,直接记录和反映了南通人民的生活百态与审美习惯。
1.南通“纸马”艺术中的信仰崇拜
在遥远的过去,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和身边奇怪的事件古人难以进行解释,因此古人相信这些奇怪的事情被无形的神灵掌握着,“万物有灵之说”即是纸马的理论基础。由于不能解释大千世界,人对万物只能全凭感知。“物我相通的两边,一边是心灵,一边则是神灵。这不是迷信,而是我们祖先天人合一的方式”。[1]
自然崇拜是先民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处于劣势和对客观世界的懵懂无知的情况下,把自然人格化,同时又带着畏惧或感恩的心而产生的。古人对太阳的崇拜是最为突出的,太阳不仅是人们日作夜息的重要依据,而且是农业生产划分的主要标准和农作物生长的要素之一。南通海安地区5000年前青墩文化中遗存下来的彩陶和黑陶就有含有太阳纹,这反映了当时南通较普遍的一种自然信仰。水神也是当时尚处在农业社会的南通人崇拜的对象。水是生命之源,井泉童子甘露将军“纸马”就体现了这一点。甘露将军是灌溉业、汲水送水业保护神,井泉童子被称为井神。可见人们为祈求丰收而崇拜太阳神、水神,虽具有具体的功利目的,表现的却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理想、愿望和希翼。
“灵魂崇拜在南通显得特别强烈和突出”,[2]因为南通的先民很多都是流放过来的,在这块土地上开垦土地,制盐为业,生息繁衍。他们怀念家乡,而将以前家乡的一些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带到南通。这种存在于血统中的原始宗教信仰必然会以各种方式释放出来,“纸马”就是其中一种方式。
祖先崇拜从鬼神崇拜逐渐演变而来,人们相信祖先面容犹在,神灵犹在,人与鬼神可以通过一定的媒介相互沟通。南通厚葬之风历史悠久,有“生在扬州死在通州”之说。南通人通过对祖先的崇拜,包括焚烧“家堂香火列位高真”的“纸马”在内的一系列的祭祀达到避灾祈福的目的性,希望历代先人的灵魂保护自己及子孙生活的安全,避免遭遇不幸。
2.南通“纸马”艺术中的民间俗神崇拜
南通民间俗神的崇拜颇具地方特色。南通临江靠海,海洋资源丰富,渔民众多。耿七公是南通渔民、远洋商贾的崇拜偶像。这位原本出身在高邮西湖的耿七公,后落藉滨江临海的南通,在南通渔民中留下不少好口碑。耿七公深受打渔人敬重有两重原因:其一,他是除疫捍患的神巫医。“七公于景佑、宝元间(1038—1039)官至通判。后弃官南迁,入高邮江静村隐居,甘为东岳庙庙祝。与夫人吃斋信佛,慈心爱物,体恤孤寡,周济贫乏,怜人疾苦。以巫医行世,能用香灰治人百病”。其二,他是救民于水深火热中的鱼祖。据《高邮州志》载:“康熙十一年(1672)大水饥民,有人说:‘耿候王赐鱼为民食。不一会儿,河中鱼涌,不用罾网,随手可得,七日方罢。”如东一带的渔民在自己的船上都会粘贴耿七公“纸马”,祈求出海平安和获得丰收。有趣的是南通人民对中国东南一带,尤其闽台盛行的保佑渔民出海平安的妈祖(“天后娘娘”)也予以隆重的待遇。
大圣国师“纸马”上的人物相传为唐代的释僧迦,他南游江淮,为民医病、治水,深受南通人民的爱戴。唐中宗尊他为国师,乃一代高僧。南通狼山殿内大圣菩萨身披龙袍,法相庄严;两旁为他的弟子度慧岸和木叉,殿内终年青烟袅袅,香雾氤氲。
南通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农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人们为了祈求庄稼丰收,创造出专管风调雨顺的八蜡之神“纸马”,八蜡之神在上古伊耆氏时代的《蜡辞》中有这样的描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性》)这原本是蜡祭祝辞,辞句中虽带点命令口气,实际上是却是祈求八蜡之神消除各种自然灾害,使人们生活安定。而对猪、牛、马的信仰则体现了南通先民对动物的崇拜。由于在古人的家庭中,猪占有很重要地位。猪畜业的保护神——猪栏之神“纸马”,作为家中所祀之神,一般张贴在猪栏之中。它主要是保佑猪长得膘肥体壮。过年时,有猪之家杀猪上供,供奉猪栏神。牛王、马王“纸马”证明了马和牛在农耕时代的南通具有耕作、骑乘、运输的多重重要作用,能帮助人们省时、省力。人们认识到它们的作用,因此对牛马的崇拜一直贯穿在整个封建社会的始终。
南通门神中的俗神是对“纸马”中民间俗神的有力补充。“和合二仙”是南通人民最钟爱的迎祥年画。两个蓬头散发之童子,身着绣衣,或赤足,或芒履,一捧彩盒,一持荷花,既象征财源不断之意,又象征百年好合之意。“钟馗捉鬼”是南通民间木版年画中较早出现的一个题材,钟馗右手举剑,左手抓一腰遮虎皮裙之鬼,人们认为悬挂此图可以驱邪祛魅。“芒神春牛图”因图上印有一年二十四节气月日表而被农村人所争购。岳飞、郑成功是南通老百姓心目中的英雄豪杰,将他们作为自家门神,可见他们臻于完美的品格受到南通人永远的赞颂。
3.南通“纸马”中的宗教崇拜
佛教传入南通较早,影响最为广泛。老百姓普遍供奉“观世音菩萨”,名列中国八大小佛山之一的南通狼山也是常年香火旺盛。相传如世人有危难,受苦众生只要口念菩萨大名,菩萨就会前来解救。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菩萨能给人间带来吉祥,保护人们免受四灾,降雨救旱,送子救病。所以观世音菩萨是人们非常崇拜的吉祥神,南通僧俗信众无数。南通百姓从不厚此薄彼,对如来和韦陀也予以相同的待遇。
道教是中国人自创的宗教,渊源于古代的巫术、秦汉时的神仙方术,因此流传于民间而为道教所信奉的神仙名目众多。南通人信奉的道教诸神具有普遍性,即南北文化中都可以见到的诸神。平天玉帝关圣帝君“纸马”是财神,民间相信关帝具有司命禄、佑科举、治病除灾、驱邪避恶、巡视冥司、招财进宝等功能,因此各行各业都信奉他。土地正神“纸马”是土地神,在民间信仰的神灵体系中,土地公的神格不高,但却是最受民众青睐的神祇之一,信众多,且受祭祀的次数也最多。土地公因为心正,做的事情也正,所以称之为土地正神。司火照明文孝皇帝“纸马”是灶神,灶神几乎受到家家户户的奉祭,因为他除了司灶火之职外还掌管人的寿命祸福,向天帝报告每个家庭的情况,成为每家每户的吉祥神。
人们在进行“纸马”祭祀的时候,有比较复杂的的心理层次。它既不能完全从宗教心理的层面来解释,又不能从“拜物主义”的层面来解释,“人们对其膜拜并不是出于它的物质功能,很明显是出于一种深刻的社会心理根源”。[3]
4.南通“纸马”艺术中的巫术意涵
风靡通城的僮子戏源于上僮子,是南通特有的地方戏曲剧种。所谓“僮子”即民间职业巫师,发源于楚越的“以舞降神”的巫觋,它与当地的方言、文化、风俗、民情相互交融、同化、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南通地方色彩的古巫觋的另一个分支——南通僮子。它是原始宗教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据考证,它与云南少数民族的傩戏如出一辙,是远祖先民祭祖仪式的演化。由于先人相信灵魂不死,人与神可以相互沟通,因此“通过巫术展开别开生面的对话。可能是人与神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先人之间或他人之间的集体对话”。[4]南通僮子戏不仅将这种对话用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说唱神鬼词句及七字调、古儿书唱本加工后的语言实现,还伴随着化妆登台、串演戏文的多种行为形成的氛围来进行。它以南通方言加锣鼓伴奏的演唱、粗犷的唱腔和通俗易懂的唱词,为南通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5000年前的原始宗教竟然在南通这样地处沿海地区,经济和文化发达的城市保存和流传下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南通“纸马”从这一史前文化背后汲取了原始宗教信仰的养料,并得以发展。
5.结语
从南通“纸马”的生产和使用情况来看,基本上是民俗现象。它已经融入平常百姓的生活中,人们希望通过神的引导、庇佑、赐福,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成为社会的和谐符号。随着南通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和民俗生活的变化,流传千年的南通“纸马”“失去了存在的条件,变得无人问津,甚至不知它曾存在”。[5]但南通“纸马”所体现出的佛、道、巫及原始信仰崇拜的融合,以及在民俗中的作用,体现了南通人民渴望消灾避祸、祈求吉祥幸福的和谐心态,在南通地方民俗文化中具有重要价值,对我们今天的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以及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人际关系仍然具有现实的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冯骥才.年画手记[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7.
[2]黄毓任.南通历史文化的基本特征[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4,(4).
[3]许平.造物之门[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3.
[4]吴诗池,邱志强.文物民俗学[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4.
[5]张道一.张道一文集[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