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过程中文化解读的重要性
2009-07-23严绍阳
严绍阳
摘 要: 翻译过程不仅是一个文字转换的过程,更是一个文化解读的过程。只有在充分解读和正确理解原文化的基础之上,译者才能实现翻译目标,即用目的语的形式表达出来。
关键词: 翻译过程 源文化 文化解读
一、引言
翻译过程包含着对源文化的解读、理解和表达,起始于对源文化的认真解读。只有在充分解读和正确理解源文化的基础上,译者才能实现翻译目标,也就是用目的语的形式表达出来。
二、译例分析
1.我们经常会看到“炒鱿鱼”这个词语。如果在实现由中文向英文翻译的过程中,在没有理解该词在中国文化中的真实含义的情况下,就将其译为其原本字面的意思“cook the squid”,那么目的语的读者将会作何理解呢?他们会将之理解成一个炒菜的过程,而该词在中国文化中类似于“get fired”。这就是译者没有在认真解读文化传统的情况下,根据字面意思进行翻译的一个很可笑的例子。
2.《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是我国反映物候的一个节气,按其字面的意思,这时气候温和,草木现青,桃红柳绿,春光明媚,处处给人以清新明朗的感觉。同时“清明”带有浓厚的民族风俗特点,是中国人祭奠祖先和缅怀过世亲人的日子。
作者在该诗的第一句向我们叙述了当天的天气:细雨纷纷,营造出一个让人很抑郁的气氛。第二句作者提到了“欲断魂”,更是抒发了他此时的心情:凄迷纷乱,直至欲断魂。到这里为止,我们可以看出该诗所指的清明应该是中国传统的缅怀亲人的时节,而不是指节气。那么,译者的翻译过程,就必须首先解读到这个信息,然后才能实现对该诗更为正确的翻译。大家可以看看在不同的报刊和网站的两个翻译实例。
Version I:
It drizzles and drizzles on pure and bright day,
I feel heavy at heart, a wayfarer on my journey.
Version II:
It drizzles and drizzles on All Souls Festival Day.
I feel heavy at heart, a wayfarer on my journey.
译例1中,译者根据字面的意思将清明译为“pure and bright day”,那么外国的读者就会有疑问,在这样一个晴朗的万里无云的天气下,怎么就细雨纷纷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这就是一个失败的翻译。译者没有真正理解该诗首句的真实含义,只简单地根据字面的意思,进行字句的简单转换,造成笑话。
译例2中,译者将“清明”译为“All Souls Festival Day”。这就在目的语中较好地转换了源语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比较准确地重现了“清明”二字的意义。译者将清明的思念先人、缅怀亲人的意思译了出来,使目的语的读者能够基本明白该诗的意境和作者当时的真实心情。
3.在《凤凰周刊》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一边务农,一边研读中国古代哲学,元曲及明清小说,并为报刊撰稿赚取生活费。编辑们对我的英文风格感到惊讶和新鲜,报社来信赞美我如“天使般的行文”。我深知那是因为“起承转合”的中文写作玄机启发了我的思维,璀璨的中国文化给了我享用不尽的灵感。
Version I:
While farming,I studied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ies, Yuanqu,and novels and storie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I also wrote articles for the newspapers and journals,to make some extra money. The editors thought highly of my angel-like writing.I know that I had benefited from the techniques of organiz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writing,and the brilliant Chinese culture had enlightened me with inexhaustible inspirations.
Version II:
While farming,I studied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ies, Yuanqu,and novels and storie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I also wrote articles for newspapers and journals,to make some extra money.The editors thought highly of the style, saying that the style of the discourse was like an angel flying. I know that I had benefited from the techniques of Chinese classical writing,i.e. the four steps: introduction, elucidation,transition and conclusion,and the brilliant Chinese culture had enlightened me with inexhaustible inspirations.
原文是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谈论汉语和中国文化所给予他的文化上的滋润和对其写作的帮助,那么译者就应该从原文作者的身份出发进行解读,挖掘其背后真实的涵义,否则就会导致译文的肤浅和空洞。在以上两个版本的译文比较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第二种翻译能真正地从原文作者的角度理解“天使般的行文”和“起承转合”的确切含义。
4.我们可以再看一下这首诗,并比较一下不同的译者对该诗某些词句的不同解读。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Version I:
——Drive the orioles away,
——All their music from the trees...
——When she dreamed that she went to Liao-hsi
——To join him there, they wakened her. (Bynner)
Version II:
——Drive orioles off the tree
——For their songs awake me
——From dreaming of my dear
——Far off on the frontier. (XYC)
我们可以先简单分析一下该诗的真实涵义。该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妇对戍边的丈夫的思念。在睡梦中,这名少妇可以梦到辽西,即丈夫的驻地,去陪伴她的夫君。因此,黄莺的叫声会打扰到她的睡眠,并使她无法到梦中去陪伴她的丈夫。
我们比较一下该文的两个翻译版本,注意到一个细节,对于辽西一词的翻译是两个版本的显著区别:在第一个版本中,译者将其翻译成Liao-hsi。也就是说Bynner将原诗中的“辽西”一词用字面的意思,在目的语中表达了出来。而在第二个版本中,译者将“辽西”一词译作了the frontier。从表面上看,第一个译者比较忠实原作的字面:辽西是我国的一个地理名词,所以作者将之也译作了一个地理名词。而第二个译者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将辽西的真正涵义表达了出来。
需要明白的一点是,我们翻译的译本,真正的读者是目的语的持有者。如果将该词仅仅当成一个地理名词译出来,他们就能明白和了解吗?也许Bynner在译这个古诗时,没有真正进行文化的解读,没有真正体会辽西在这首诗,在这位望夫早归的少妇心中真正的涵义。那是一个战场,是一个随时会丧命的地方,因此这位少妇在盼望之余,更多了几分牵挂和对丈夫的安全的担心。而第二个译者,在对这首诗歌的文化背景充分了解和解读的基础上,对该词的翻译做出了在我们看来,更为合适的解释。“the frontier”更加深刻地标明了少妇担心的理由。
5.我们还可以看看以英文为原语向目的语为中文的翻译过程。电影“The First Blood ”被译为“第一滴血”。在英语向汉语的翻译过程中,译者根据其字面意思将这个词组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转换。可是在以中文为目的语的中国人中,除了能够感觉到这个中文译名有一点酷以外,并没有了解到该词背后所蕴含的真实的文化涵义。我们在充分了解美国文化和这部影片的真实内容之后,就会明白该词真正合适和妥当的译法。这个具有文化背景的习语,表示the first success in a contest,据此确切的翻译应为“初战告捷”。该翻译过程中的对文化解读的缺失,使得我们没有真正地从这个电影的名字中得到更多的关于这个影片的真正内容。
6.短语a bridal shower表面好像是“新娘沐浴”,但了解西方背景文化的人都知道它是指a party given by a brides friends at which they give her suitable gifts,意即新娘举行的送礼派对。我们如果能够在翻译过程中,认真地解读它的文化背景,了解其真实的涵义,就不会这样错误地翻译。
7.英语love with my heart(用我的心爱你),和中文差不多,可它有不同的说法:love with my liver,love with my stomach,如果只按字面分别译成“用我的肝脏爱你”,“用我的胃爱你”,就会让目的语的持有者不知所云,这种字面的译法也会成为笑话。
三、结语
翻译过程不仅是一个文字转换的过程,更是一个文化解读的过程。一个真正的翻译者的翻译过程是建立在对源文化的充分理解之上的,没有对文化的深刻解读,就不能正确地翻译。
参考文献:
[1]郑海凌.译语的异化与优化[J].中国翻译,2001,(3).
[2]陈刚.二次解读:不可或缺的翻译过程[J].浙江大学学报(人社版),2003,(4).
[3]居祖纯.高级汉英语篇翻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4]Bassnett,Susan.Translation Studies. rev.ed. London:Routledge.1991.
[5]Catford,J.C.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6]Munday,Jerem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Routledge,2001.
[7]Newmark,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8]Steiner,Geoge. After Babel. (third edition) Oxford an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APTER 5).1998.
[9]Toury, Gideon.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0]Venuti,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Routledge,London and New York.1995.
[11]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12]金堤.等效翻译探索(增订版).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13]钱钟书等.林纾的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4]杨晓荣.翻译批评导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