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汉句子特征差异的原因
2009-07-23王琮琮
王琮琮
摘 要: 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子特征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本文主要从思维文化和哲学上讨论英汉句子各有不同特点的原因。在思维方式上,西方呈焦点视,而中国呈散点视,这种差异造就了英汉句子的“焦点视”和“散点视”的不同。在哲学上,西方传统强调主客分治,中国传统注重物我合一、主客一体;在英语句中表现为主谓两分,而汉语句中则表现为整体意义控制铺排流程。
关键词: 英汉句子 特征 差异 原因
1.引言
句子是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表达一定的语意,包含说话人对陈述事件的主观态度和情感。人们对于句子特征的认识随着语言理论的发展而不断深入。根据不同语言的特点有语法型语言与语义型语言之分,语言组织规则的差别使不同的语言在句子层面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即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子特征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从中西学者对句子的诸多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英语句子为语法型,汉语句子为语义型。换言之,英语句子的根据在语法,汉语句子的根据在语义。在汉语中,衡量一串词语是否能组成句子,要看这串词语能否表述出相对完整的意思。英语重形式,句法结构严谨,所以表意就十分精确,而汉语重意义,句法结构松散,所以表意比较模糊。
2.思维的原因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承载者,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同时,文化又是语言的根。不同的文化导致了不同
语言面貌的迥异,因此两种语言的不同可以从文化上找到解释。环境、文化历史背景不同,人们的思维方式必然存在差异。同时,语言与思维又是分不开的。语言既是思维的工具,又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一方面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另一方面思维是语言的脊梁,不存在脱离思维的语言,也不存在脱离语言的思维。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造就了不同语言的句结构模式。汉语与英语成句特征的差异反映了汉英两个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
“中、西语言结构基础上的差异是由中西语言的编码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所致”(徐通锵,1997)。西方思维方式强调形式分析和规则制约,强调由一到多的思想,其思维方式呈焦点视;而中国则注重整体和谐,强调从多归一的思想,思维方式呈散点视。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造就了英汉语言相应的“焦点视”和“散点视”造句心理。
英语句子一般总有一定的框架,句子的主谓结构是全句的焦点和出发点,其它修辞、限制、补充等附加成分好似主干上的旁支,借助各种关联词进行空间构建,形成一种由中心向外扩展的层次结构。而汉语句子则没有主谓结构限制,没有词类的严格区别,句子按时间顺序或事理逻辑顺序,层层铺排延展,直到语义或意象完结,呈现出散点透视特点。汉语中“句子与句子的关系……往往让对话人意会,而不用连词。……我们研究中国文法,该从‘语象的结构上着眼。说得浅些,就是体会中国人的心理”(王力,2000)。
同时,汉语的句子的铺排延展的过程是由已知语义生成未知语义,逐步交代,以二元互补的两个项为一组,层层叠加,直到语义或意象完结。由于这种思维注重事物内涵间的横向联系和比类而不受事物外延上种、属制约,因而语言表述上多表现为言语非逻辑化。例如:“他来了,我走。”(陈安定,1998)这句话可以有四种理解:
如果他来,我就走。——If he comes, I will go.
既然他来,我可以走了。——Since he comes, I will go.
当他来时,我就走。——When he comes, I will go.
因为他来,所以我走。——As he has come, I must go now.
该例体现了汉民族心理偏重“体悟”和“意气”的倾向。汉语中非逻辑化表述方式之一体现在被描述事理之间虽具有很强的内在事理,但言语表达上却缺少显露的逻辑关系表征词,即缺乏西方意义上的严密形式逻辑(张思洁,2001)。
3.哲学的原因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人类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一个民族的哲学思想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思维模式。西方哲学传统注重个体思维。辩证法的奠基人赫拉克利特斯早就提出整体只有在与个体的对立之中才能存在。中国传统哲学注重物我合一,主客观统一,认为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不存在于一体之中,强调整体观。古希腊哲人的
“人为万物尺度”正好与我国的哲学思想“万物与我为一”相对,是物我分明、主客体对立的。
3.1整体观与个体观
中国哲学注重整体观的实质在于对事物进行系统评价和综合把握,旨在对事物进行全面、准确的认识。这种整体观经历史的积淀、凝练和升华,使汉民族在思维运作上呈现出长于整合、善于提纲携领,以纲统领全局的综合性思维优势。
西方哲学注重个体思维,辩证法的奠基人赫拉克利特斯早就提出整体只有在与个体的对立之中才能存在。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的本质存在于“一般中的个体”之中。他们考察事物时,习惯于把考察对象从其所在的系统中分离出来。
3.2在英汉句子中的体现
英语中句子一般都必须有主语,都必须主谓两分,这种结构要求是与西方“人为万物尺度”、强调主客体对立、物我分明的哲学认识密切相关的。而汉民族“万物与我为一”这种主客观统一的认识反映在语言心理上就是施事主体可以蕴含在行为事件的主观表现中,因此在句子构造中,汉语并不把主语看成必需成分。有些自然现象,如下雨、刮风、下雪等,人都可以自己感受到,就融为一体,在汉语句子中就不可能也不必要出现主语,如:“下雨了”,“正刮着风呢”。但是在英语句子中就必须加个主语“it”才可以,至于这个“it”代表谁,谁也说不清楚。Quik认为在“It rained steadily all day.”这个句子中,“it”作为主语放在主位上,而如果因此说“it”代表“正在讨论的事” 就太荒谬了(Quirk,1972)。
汉语整体控制平面铺陈,英语主谓两分,主从层次结构分明。申小龙(2000)认为:“西方民族注重形式逻辑,强调主客的分离,因此在语言上注重形合,而汉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主客体的融合统一,因而在语言上重意合。”(申小龙,2000)汉语语句在行文上看似飘逸不定如行云流水而无定法可依,然而以“意”观之,汉语在句法观上则遵循着以意气为主、文辞为辅、意尽为界的文质一统理念,实为无规之法。以此反观语言,就是在理解和分析汉语语句时,要从意界整体上体察汉语小句的涵义与功用,利用综合思维进行整合,领悟语段整体意境的境界。
4.结语
在思维方式上,西方强调形式分析和规则制约,强调由一到多的思想,其思维方式呈焦点视;而中国则注重多元和谐,强调从多归一的思想,其思维方式呈散点视。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造就了英汉语言相应的“焦点视”和“散点视”造句特点。汉语句子则没有主谓结构限制,句子按时间顺序或事理逻辑顺序,层层铺排延展,直到语义或意象完结,呈现出散点透视特点。
在哲学上,西方传统注重个体思维,强调整体与个体的对立,重视主客分治。中国传统注重物我合一、主客一体。所以英语句子一般都必须有主语并且主谓两分,而汉语句子并不把主语看成必需成分,重要的是整体意义控制铺排流程中的位置。
参考文献:
[1]王力.王力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3]申小龙.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4]张思洁,张柏然.形合和意合的哲学思维反思.中国翻译,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