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古典文学看日语文字的形成及其发展
2009-07-23王春苗
王春苗
摘 要: 日语的文字包括汉字、平假名和片假名。日语中的汉字是引进中国的文字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来的,而平假名和片假名的产生也与汉字密不可分。一种文字的产生往往会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文学只有依赖文字才能得以流传,同时文学也忠实地记录和反映了文字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本文从日本的古典文学作品出发,对日语文字的形成及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日语文字 汉字 形成 发展
众所周知,日语文字中包含着大量的汉字,因此不懂日语或者初学日语的中国人,也能够根据汉字“望文生义”,猜出日语篇章的大概意思。当然这种“望文生义”是要承担相当大的风险的,特别是文中汉字较少的情况下。但由此不难看出,日语和汉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日语中的汉字是对中国汉字的直接引用或变更,平假名由中国汉字的草书变换而来,片假名则根据中国汉字的偏旁部首创造出来。这对于学习日语或对日语有一定了解的人而言早已耳熟能详。但是,一种文字的产生绝不仅仅是一两句话那么简单,都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在历史长河中经过大浪淘沙般的千锤百炼凝结而成。文学作品作为人类经验和智慧的文字载体,它只有依赖文字才能得以流传,同时又忠实地记录和反映了文字的形成及发展过程。本文拟从日本古典文学作品出发,对日语文字的形成及其发展进行一番探讨和研究。
一、汉字的传入与万叶假名
汉字是在公元4—5世纪从中国经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在汉字传入日本之前,古代的日本仅有口头语言,并无用于记录的文字。汉字的传入使日本由无文字社会进入到了文字社会,由口头传承文化进入到了记录文化的时代。由于汉字的传入,日本大量的古代文化遗产如神话传说、上古歌谣等都得以记录并保存下来。不仅如此,儒教、佛教的文化和思想也随着汉字传入到日本,从而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和繁荣。那么汉字传入日本之后是如何被接受和使用,并转化为日本本国的记录文字的呢?下面将从日本的上代文学的表记中一探究竟。
日本历史上第一部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书籍是成书于公元712年左右的《古事记》。公元712年左右,天明天皇下敕命,让太安万侣记录稗田阿礼习诵记忆的历史资料,将开天辟地以来一直到推古天皇时代的神话传说与历史记录下来。《古事记》之后,记录创世神话和直至持统天皇时代历史的《日本书记》以及记录各地风土人情的《风土记》也在天皇的敕命下编撰成功。这三本著作均是用汉字记录的,汉字的功用略有不同。具体而言,书中的神话传说和历史记录部分大多采用变体的汉文体,即日本人学习汉语写作时产生的生硬或日本式的表达,这种文体不是地道的古汉语,所以称为变体汉文;而书中出现的歌谣则采用的是日后被称为“万叶假名”的一种文字,这种文字并不是真正的日语中的假名,而是在完全不考虑汉字意义的情况下,把汉字当成纯粹的表音符号来表示日本固有词汇的读音。因为在上代歌谣作品《万叶集》中大量使用,因此这种文字被称为“万叶假名”。例如用“夜麻”、“也末”来表示日语的“やま”(即“山”,日语中读作yama),用“由岐”表示“ゆき”(即“雪”,日语中读作yuki),用“安米”表示“あめ”(即“雨”,日语中读作ame)用“名津蚊为”表示“なつかし”(即“懐かしい”,日语中读作natukashi)等。
由此可见,上代文学作品均是以汉文撰写或以汉字记录的,刚刚传入日本的汉字尚未转化为日本本土的文字。变体汉文和“万叶假名”的分用反映了古代日本人在文字使用方面的一种倾向性,即历史传记或正式公文等用汉文来记录,而直抒胸臆的诗歌等则多是采用假名来表记。此外,从“万叶假名”的使用中也可以看出古代日本人努力使用本土语言的倾向,而随着假名表记技巧的发展,运用简单平易的汉字来表示本土词汇读音的倾向也越来越强,这为后来平假名和片假名的产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平假名的产生与“女流文学”
不论是变体汉文还是万叶假名,均用汉字作为表记文字,而由汉字到假名的转变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如上文所述,万叶假名发展到后期开始使用越来越简单的汉字来表音,而同时表达同一个读音的汉字也由多个慢慢整理集中为一个或少数几个。例如表示“あ”的读音的汉字原本有“阿”“安”“亚”“恶”“爱”等,后逐渐集中为“安”,而“安”进一步经过简化和草写即变成了如今广泛使用的平假名“あ”。那么在汉字向假名的转化中充当主力军的是哪些阶层的人呢,他们又是在怎样的契机下促成了这场转变呢?下面从平安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对此进行探索。
平假名在平安时代初期即公元9世纪左右产生,“假名”这个称呼后世才有,产生之初称为“女手”,意为“女子使用的文字”。那么有没有与“假名”相对应的“真名”呢?答案是有,所谓“真名”即汉字。如上文所述,在平安时代以前,汉字是唯一的书写形式,广泛用于历史文献和官方记录等的记录。但是同中国一样,当时在朝为官的大多为男子,也就是说只有一小部分贵族男性子弟才有机会学习和使用汉字。加之汉字对当时的日本人来说还是一种比较难以掌握和不易流传的文字,因此平民百姓和贵族中的女性鲜有学习和使用汉字的机会。而古代日本的基本教学形式即家庭式的私塾教学却为贵族女性的学习提供了机会。当家族中的男子在私塾中学习汉字及文化的时候,略有学识的家中女子出于种种目的会在私塾外偷偷学习。由于听课条件的限制加上心情的紧张,为方便起见女子在书写记笔记时会采取便于书写的草写体,进一步简化成代表汉字的符号。这种符号即“女手”,即后来所说的“平假名”。当然这只是目前关于平假名产生过程的一种推测,但是平安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却为这一推测的合理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作为“女手”的平假名因为是由女性创造并广泛使用的,所以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非正规的幼稚的表记方法,且受到了男性的普遍排斥。但是平假名作为一种简便且能够自由表达心境的文字得到了文人的青睐。平安时代的一位著名歌人纪贯之于公元935年写成了日记文学代表作品《土佐日记》,描述了自己任满回京途中55天的行程及经历。书中是这样开篇的:“听说男子们在写一种日记的东西,作为女性的我也想尝试着写一些。某年12月21日,午后八时左右离家启程。现将此前前后后之琐事略加记载,写成此书。”这里所说的“男子们写的日记”即用汉字记录朝廷公事的公文备忘录,而纪贯之假托自己是一位女性,从而用可以直抒胸臆的假名写出了个人的生活思想记录。由此可见,假名虽然在当时地位并不是很高,但在表达个人生活、情感和思想等方面却极为便利。受《土佐日记》的影响,平安时代先后出现了《蜻蛉日记》、《更级日记》等优秀的日记文学作品。此外,日本第一部长篇小说《源氏物语》也出现于这一时代。在《源氏物语》的影响下,当时还出现了《堤中纳言物语》、《落漥物语》等一大批物语文学作品。日记文学和物语文学在平安时代文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作品都是用假名写成的。而且除《土佐日记》作者假托女性之笔来著作外,其余作者均为实实在在的女性,因此这些作品被称为“女流文学”。由此不难看出,平安时代女流文学的繁荣与假名的产生是分不开的。简洁轻妙的平假名的出现促进了女流文学的发展,而女流文学的发展又促使了假名的广泛使用。随着假名的普及,公元905年,纪贯之等人根据醍醐天皇的敕命开始选编《古今和歌集》。同为和歌集,与《万叶集》不同的是,《古今和歌集》中收录的和歌已经全部是以平假名写成的了。至此,由平安女性创造的平假名逐渐在宫廷及贵族男性中普及开来。
三、片假名的产生与僧侣文学
日语中的假名包括平假名和片假名。与平假名不同,片假名是从中国汉字的楷书取出符合声音的汉字的一部分简化而来的,是平安时代初期为了训读汉文而发明的。特别是由中国传入的日本的佛经均是用汉字写成的,而日本的文人和僧人在阅读这些佛经的时候,不可能按照汉语的发音来读。因此,为了记住每个汉字的日语读音,他们就在该字旁边标注一个汉字来表音。但是字里行间的空间是有限的,于是他们就想出了一种办法,那就是用汉字的偏旁部首或某一部分来代替该汉字。这就是最初的片假名。因此片假名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只是作为表音符号存在的,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字是公元10世纪以后的事情了。同时由于这种假名符号广泛用于佛经的阅读中,因此更多地得到了僧侣的青睐。特别在公元11世纪以后,僧侣们已经广泛地开始使用片假名来记录诗词歌赋和一般性文章了。成书于公元12世纪初的《今昔物语集》广泛使用了一种称为“汉文训读”的文体,即在汉字旁边中表以小字号的片假名。因为书中一千多余则故事均是以“今ハ昔”开头,而以“トナム語リ伝へタルトヤ”结尾,故被称为《今昔物语集》。其中采用的文体与佛经阅读中广泛使用的字音表记方法极为类似,但在此片假名已不仅仅是读音符号,而是作为文章中的一种文体有着自身固定的语义。此外,从内容上看,《今昔物语集》主要包括“震旦(中国)物语”、“本朝(日本)佛教说话”、“本朝(日本)世俗说话”三部分,与佛教相关的内容占了绝大部分,同时与中国的联系也很密切。虽然关于《今昔物语集》的作者至今未有定论,但学者大多认为是京都或奈良周边寺庙中的一名僧人。由此不难看出片假名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字与平安后期僧侣文学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不过片假名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现在普遍使用的片假名文字确定下来是在明治时期,在此之前一个发音往往有多个片假名对应存在。这种状况直到明治时代(公元19世纪)才有了根本性改观。明治政府对片假名的书写和表记进行了明确的限定,并要求政府公文等均采用汉字和片假名进行记录。同时小学生学习文字也都从片假名开始,片假名作为最基本的一种文字有了广泛的使用。二战后,日本政府对文字的使用规则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规定普通文章用汉字和平假名混合书写的方式,而片假名只用于外来语、拟声词、拟态词等的表记。至此,日语文字的使用规范才最终形成。
一般认为,日本是一个善于吸收和接纳外来文化的民族。对于古代日本来说,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邻邦中国一直是其积极效仿的榜样。从政治制度到文艺思潮,从水稻种植到城郭建筑,古代日本从博大精深的大陆文化中吸取了无以计数的养分,并将其充分溶解和吸收,从而促进了本国文化的发展和兴盛,而文字是其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从变体汉字到万叶假名,从万叶假名到平假名、片假名,日语文字的发展轨迹向我们清楚地展示了日本引进、接受和吸收外来文化的整个过程。
参考文献:
[1]张龙妹等.日本古典文学大辞典[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大森和夫,大森弘子,曲维.日本[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刘德润等.日本古典文学赏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4]孙满绪.日语和日本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