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晋鞌之战》中的两处“从”
2009-07-23彭慧
彭 慧
摘 要: 《齐晋鞌之战》是《左传》中的名篇,被多家古汉语教材收录,然而,对于文中“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一句,各教材的处理却不尽相同。本文从上下文语义及“从”的具体用法入手,分析了众说的疏漏,阐明了两“从”的含义。
关键词: 《齐晋鞌之战》 “从” 用法 意义
一
《齐晋鞌之战》是《左传》中的名篇,被多家古汉语教材收录。笔者研读时发现,对于文中“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的“从”,多数教材均未作注,如王力《古代汉语》[1]、郭锡良《古代汉语》[2]、朱振家《古代汉语》[3]、殷国光《古代汉语》[4]、邹德文《古代汉语》[5]、魏清源《古代汉语》[6]等;而对下句“从左右,皆肘之”中的“从”,王、朱、邹、魏几家注为“因为綦毋张是寄乘,所以说是‘从”,郭、殷两家则未单独作注。纵观几家注疏,前种方式较为细密,但容易使人以为两“从”意义相同,并与“跟从”义有关,后种方式则失之粗疏,含混不清。仔细斟酌之后,笔者以为,两“从”各有所指,且与“跟从”义无关,前者为介词,表“向、对”;后者为动词,表“到、往”。
二
首先,就前“从”而言,一方面,“从”用作介词,引进言谈的对象,前人已有论及。汉语史上,这一用法虽不为多,但仔细检阅,文献中仍不乏用例,如:
(1)《晏子春秋·内篇》:“公下车,从晏子曰:‘寡人有罪,夫子倍弃不援,寡人不足以有约也,夫子不顾社稷百姓乎?”
(2)《汉书·翟方进传》:“方进自伤,乃从汝南蔡父相问己所能宜。”
(3)《汉书·夏侯胜传》:“胜从父子建,字长卿,自师事胜及欧阳高,左右采获,又从《五经》诸儒问与《尚书》相出入者,牵引以次章句,具文饰说。”
(4)《全唐诗》柳宗元《首春逢耕者》:“聊从田父言,款曲陈此情。”
(5)《太平广记》卷二百三《王中散》:“山甫方从客问曰:‘向来所操者何曲?他处未之有也。”
(6)《太平广记》卷二七九《陆洎》:“承嗣与诸客访之,洎从客曰:‘某明年此月,当与诸客别矣。”
另一方面,“从韩厥曰”是一个“介宾+动”结构,若理解为连动结构,句法上虽无不可,语义上却不合逻辑。事发之时,齐军已经战败,晋帅韩厥在乘胜追击的途中遇到綦毋张,并同意搭载这位丧车的“战友”。结合战争实际来看,綦毋张“请寓乘”的请求只能是在驱车疾驰的韩厥注意到他或停车下马的情况下提出的,而不可能是在韩厥毫无察觉的情况下,綦毋张跟在他的车后提出这一请求,因为在硝烟弥漫的战争环境中,徒步的一方若未被驾车的另一方及时发现的话,二人的对答基本上是无法实现的。当然,单就文章本身而言,綦毋张“跟在韩厥的车后说”并不表示韩厥未曾注意到他,但若已注意到了,那么“跟在车后提出请求”就显得有悖常理了。
其次,就后“从”而言,一方面,“从”用作动词,表示“往,到”,《汉语大词典》与《汉语大字典》均有收录。古籍中,“从”表“往、到”的用法亦大量存在,如:
(1)《楚辞·天问》:“四方之门,其谁从焉?西北辟启,何气通焉?”
(2)《大戴礼记·诸侯迁庙》:“从至于庙,群臣如朝位,君入立于阼阶下,西向,有司如朝位。”
(3)《东观汉纪》卷十:“铫期为太中大夫,从到洛阳,拜为卫尉。”
(4)《〈抱朴子〉序》:“故权贵之家,虽咫尺弗从也;知道之士,虽艰远必造也。”
(5)《全唐诗》刘禹锡《和仆射牛相公见示长句》:“流辈尽来多叹息,官班高后少过从。”
(6)《旧唐书·李晟传》:“晟既罢兵权,朝谒之外,罕所过从。”
上举诸例不仅从语义层面证明了“从”有“到”义,而且从句法角度进一步印证了这一事实。其中,例(1)为动词的“从”单用,意即“往、到”;例(2)(3)中,“从”分别与动词“至”、“到”同义连文,词义也很明显;例(4)中,“从”与动词“造”相对成文,均表“往、到”之义;例(5)(6)中,“从”与“过”亦为同义连文,“过”表“经过、路过”,“从”表“前往、到达”,二者连用,引申为“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往来”。
另一方面,结合文义来看,该句旨在说明綦毋张登车之后二人的不同举止,并通过綦毋氏“从左右”的自然举措与韩氏“皆肘之”的异常反应的鲜明对比,回应上文韩厥夜梦父言“旦辟左右”的背景说明。因此,与“肘”相对,“从”重在表现一人的行为举止,而非描述两人的状态关系,换言之,“从”应当理解为一个趋向动词,而不是一个关系动词,所以较之“(綦毋张)跟在左边和右边”或“(綦毋张)站在左边和右边”,将“从左右”理解为“(綦毋张)走到左边和右边”更为妥帖。
综上所述,“跟从、跟随”的含义已在动词“寓”中得到了明确体现,无论是“从韩厥曰”还是“从左右”,两“从”的意义与此均无所涉。当然,“向”、“到”两义又非凭空而生,而是深深植根于“从”的词义发展系统中,并与“跟从、跟随”有直接的源流关系。
三
“从”,甲骨文作“”,乃二人侧立并行之状,本指“随行、跟随”,如《左传》隐公十年:“宋人、卫人入郑,蔡人从之伐戴。”《论语·公冶长》:“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随行”便意味着一定的目的和过程,于是词义便由此引申为“前往,到达”。介词“从”同样是在“随行”义的基础上产生的,正如马贝加先生所言,由与人相随发展到与空间相随,“从”便完成了由动词向介词的转化[7]。介词“从”最早用为处所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始发、经由、处所及方向等①,如:
(1)《左传·昭公二十三年》:“丙戌,单子从阪道,刘子从尹道伐尹。”(始发)
(2)《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经由)
(3)《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处所)
(4)《三国志·魏书·董卓传》裴注引《英雄记》:“又趋陈留王,曰:‘我董卓也,从我抱来。乃于贡抱中取王。”(方向)
其中,在表动作运行的方向时,“从”与“向”意义相通,而“向”在引进运行方向的同时,还被广泛用于引进言谈的对象,如:
(1)《三国志·魏书·阎温传》:“温向城大呼曰:‘大军不过三日至,勉之!”
(2)《世说新语·雅量》:“后有人向庾道此,庾曰:‘可谓以小人之虑,度君子之心。”
于是,在词义聚合同化原则的作用下,受“向”的影响和类推,“从”也具备了引进言谈对象的功能。
四
总之,词语“从”的用法复杂多变,《齐晋鞌之战》“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一句中,两“从”的意义均已不再是本义,而是词义引申后的结果“向”和“到”。对此,各类古汉语教材可以重新作注,避免误解。
注释:
①文中有关介词“从”的用法主要参考马贝加先生《近代汉语介词研究》,中华书局,2002.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1:32.
[2]郭锡良.古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8.
[3]朱振家.古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40.
[4]殷国光.古代汉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94.
[5]邹德文.古代汉语[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38.
[6]魏清源.古代汉语[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45.
[7]马贝加.近代汉语介词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