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抵二百万大军”的国民党“两航”起义
2009-07-23林欣捷
林欣捷
1949年11月9日,在全国解放的浪潮声中,暂迁香港的“央航”和“中航”两家航空公司在共产党地下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中航”总经理刘敬宜弃暗投明,率机12架起义北飞,拥抱新中国。对这次起义,周恩来总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盛赞道:“‘两航起义的义举,意义和影响是十分重大的,足抵200万大军,而无死伤,对西南之解放大有裨益。”
一、刘敬宜与蒋介石斗智脱身
1949年,对国民党两大航空公司“央航”和“中航”而言,是命运抉择的一年。国民党军兵败如山倒,“国都”南京4月23日解放,解放军乘胜朝着“两航”所在地上海前进。
此刻,“中航”总经理刘敬宜十分矛盾。他是一个民族主义者,早年赴美国学习航空工程,1947年出任“中航”总经理。这让他满心欢喜,怀揣多年的“实业救国”梦终于可以实现,他准备大展拳脚干一番事业。而就当时而论,“中航”拥有飞机56架、员工2000余人,其中的20%股权为美商所有,无论技术力量还是物资设备,均在东南亚首屈一指。
刘敬宜到任之后,削减美商股权,使公司的行政、财经大权真正掌握在中国人手里,又选购飞机,拓展业务,提高员工待遇。他待人谦和,领导有方,公司上下心服口服,美方董事也很尊重他。一切都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然而,随着战火的临近,“中航”屡遭蒋介石催逼搬迁台湾。刘敬宜心里清楚得很,“中航”去台湾是死路一条。那么继续留在上海迎接共产党呢?他对共产党还不了解,一时难以决定。他想带“中航”去香港这个暂时的避难所。但要摆脱蒋介石的羁绊前往香港谈何容易呢?
突然有一天,蒋介石召刘敬宜训话。蒋介石开门见山逼道:“共军已逼近上海,大战只在眉睫,‘中航马上迁去台湾,以资应变。”刘敬宜不慌不忙地说道:“依卑职的看法,还是迁去香港为好,公司家底大,骤迁台湾,停机库、厂房、员工宿舍都是问题,而香港早有分部在那里……”“可以造嘛,这不是什么大问题。”蒋介石颇为不悦,立马打断他的话。
“诚如总裁所说,仗快要打起来了,撤离‘中航刻不容缓,哪里来得及造呢?”刘敬宜继续陈言:“公司担负着繁重的军运任务,无论指挥调度、起运往返、油料供给,均以香港为方便。”
这话戳到了蒋介石的要害处。刘敬宜所言确实不错,全面内战爆发后,“中航”的大部分飞机确已转为军用,时下陆上交通已支离破碎,“中航”是国民党所依赖的重要空中运输力量。“中航”以香港为基地,是较台湾有利得多。蒋介石缓了下口气:“那依你的见地,去香港好?”
“是的。”刘敬宜十分果断,“美方董事也是这个意思,他们已先作了准备,从美国预定了大量器材,以便在香港启德机场扩建基地。”他知道蒋介石是不敢轻易得罪美国人的,所以把美方董事给抬了出来。
“不过,总公司须设在台湾,你要派人长驻在那里,此外,且看时局发展如何,一有命令,所有飞机、设备、人员全部移往台湾,明白吗?”蒋介石总算表示认可。
刘敬宜如释重负,赶忙应道:“明白,一定谨遵总裁命令。”
二、争取刘敬宜
在炮火声逐渐逼近上海之际,在刘敬宜部署下,“中航”大部分飞机、设备、人员陆续南撤香港。对那些搬不动的大型机器及几架破旧飞机,刘敬宜授意留守员工妥为照看。
刘敬宜在国民党官员里属于技术型大员,对民航事业怀着深厚的感情,在离沪去港之前深情地查看了留下的设备,与奉命留守的员工话别,并叮嘱善后事宜。当留守组长问“共军一旦打进上海,这留下的东西怎么处置?是否毁掉?”时,刘敬宜斩钉截铁地说:“毁了多可惜,都是老百姓的血汗,就交给他们吧。”为了让员工放心,刘敬宜勇于承担责任,在一张便笺上写了“妥善交给新政权”7个字并署上大名。上海解放后,这张便笺很快到了陈毅手中,并被报告到周恩来处。周恩来当时正在谋划新中国航空建设,急需人才,在对刘敬宜的履历、思想作了深入细致的了解后,判断他是个可以争取的对象;经与李克农磋商后,周恩来决定策反刘敬宜起义,并把策反任务交给了吕明。
吕明与刘敬宜有过一段师生之谊,周恩来亲自召见吕明,授意道:“刘敬宜愿把留在上海的部分‘中航产业交给我们,说明他对我们党有一定程度好感,趁着全国即将解放的大好时机,组织上决定让你去香港,策动他带领‘中航起义。”接着,周恩来作了三点指示:“不要零打碎敲个别策反,以免打草惊蛇,要动员他率所部一起起义。告诉刘敬宜,新中国亟需建设民航事业,民航事业前程远大,我在北平欢迎他们。中航员工回来后,保证都有用武之地,个个有事做,有饭吃。”
1949年8月,吕明肩负使命奔赴香港,陪同他前往的还有国民党“央航”副总经理查夷平,他是周恩来在黄埔军校时同住一室的战友,也是刘敬宜私交甚厚的老朋友。他除了配合吕明做刘敬宜的工作外,还要动员“央航”总经理陈卓林一同起义。
三、胜利起义
“中航”迁到香港后,遇到了诸多困难。由于中国大陆解放在即,“中航”挂的是国民政府的招牌,作为主要业务对象的东南亚各国,大都不愿与一个濒临灭亡政府的航空部门签订合同,“中航”面临无处可飞的困境。其次是英国人对“中航”百般刁难。英国政府很是看好中国这个大市场,意欲与未来的中共政府建立外交关系,不希望香港有国民党的民航基地,以防惹恼中共引起麻烦。再加上“中航”是当时远东最大的航空公司,来到香港将对英国商人在港航空业务构成巨大威胁。英国政府极力排挤“中航”,先是以英国空军需拓展基地为托词,征用“中航”在启德机场的发动机厂,后又提出要征用“中航”的仓库。刘敬宜又急又气,几次找港英当局交涉都没有成功。一时间,“中航”陷入了困境。
吕明等人很快从党的地下工作者处获悉了这一情况,他们觉得是时候了。于是,经刘敬宜好友,《大公报》社社长费彝民介绍,吕明等在半岛饭店与刘敬宜会面。刘敬宜很惊讶吕明的年轻,吕明则报之以青年人的热情和朝气。他一见到刘敬宜就大步迎上去,恭恭敬敬地行个礼:“刘老师,您好,我是您的学生吕明。”
吕明自称学生让刘敬宜听后一愣,“你是我的学生,我怎么不认识你?”
“我是您在美国的学生,1944年我受航委会所派在美国学习飞行,您是我们的教官。在亚利桑那,您还去看望过我们,我们在营地门前列队欢迎您,您还与我们合影呢!”吕明补充说。这一番话顿时勾起了刘敬宜对往事的回忆,对眼前的吕明有了好感,两个人开始聊了起来。
吕明和刘敬宜交谈起中航的情况、大陆的一些情况和他们共同认识的同学的情况,然后直接说明自己前来香港是周恩来副主席亲自安排的,希望刘敬宜先生能够高举义旗,与共产党合作建立新中国民航,告诉刘敬宜说央航的陈卓林总经理已经同意起义,想听听刘总经理的意见。
刘敬宜听后,惨然地摇摇头:“前一段也有几位前来劝说,说是上海陈毅将军派来的,中航有美方股份,比较复杂,而且职员众多,不是小事啊!”吕明明白刘敬宜内心的矛盾,也不过多地追问,而是告诉他,“周副主席让我告诉您,欢迎你们参加新中国建设,新中国的民航规模一定会超过现在的‘两航。新中国政府有大办航空事业的决心,也有办好航空的信心。但是内地的航空事业状况非常落后,急需发展的人才。”
吕明恳切地说:“刘老师,您去过世界各地,也走遍了中国,难道您不觉得我们祖国的伟大和可爱吗?您曾带我们为反对日本人侵略中国进行抗敌斗争,也抱着祖国强大的愿望,对您的事业心和领导能力我们都十分佩服。‘中航在您的领导下也取得了很大发展,但是,不客气地说,眼下‘中航在香港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困境,这个难道您不清楚吗?您为中国航空事业贡献了大半生,难道您愿意看着‘中航就这么毁掉吗?新中国的航空事业需要您的参与。”
这番饱含神情的谈话深深地感染了刘敬宜,但他对共产党仍不是很了解,故而没有任何表态,只是认真地听着。吕明见此,继续说道:“刘先生对中国共产党可能了解不多,但对中共的政策应该是知道的,党的政策是爱国不分先后,既往不咎,来去自由。请刘先生三思!”同去的查夷平也介绍了“央航”的情况和陈卓林准备起义的想法,劝说刘敬宜回大陆再展宏图。
刘敬宜听后严肃地回答:“我感谢二位对我的看重,此事重大,容我考虑,这关系到数千人的生死荣辱呀!”的确,由于“中航”有美国人参股,刘敬宜自认必须对合作伙伴的利益负责,而且他对中共接管“中航”后所实行的政策心中没有底,在他心中,“中航”员工的利益也是他所不能忽视的。再有就是如果起义的话如何保证成功。他做事向来都不轻易决定,若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他也不会轻易表态,他还要看一看,探听一下蒋介石方面的动静。
1949年10月17日,厦门解放,蒋介石已经完全没有与共产党抗衡的能力。消息传来,“中航”行政骨干的成员倍受鼓舞,群情激昂,要求发动起义。但刘敬宜似乎还下不了决心。正在此时,蒋介石开始腾出手来解决“两航”问题,催逼“两航”迁到台湾。10月21日,蒋介石命“两航”负责人刘敬宜、陈卓林于26日赴台湾商量事情。刘敬宜不知蒋介石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还是决定赴会,心想前去正好一探虚实,而陈卓林则以身体抱恙未去。刘敬宜一到台湾,接机的好友魏景蒙就告诉他有人在蒋介石那儿说他坏话,说他私通李宗仁,将“中航”在广州的飞机器械私运到广西。刘敬宜顿感悲愤,心想:时至今日,蒋介石还听信谗言。完了,蒋介石政府是完全没有希望了。他赶忙去见蒋介石澄清。
还好是虚惊一场,可能蒋介石此刻也想笼络住刘敬宜,对他抚慰有加,最后还许诺“多事之秋,你有困难,尽可以直接来找我”。刘敬宜不断称谢,并在台南举办了“中航”20周年庆祝酒会,与国民党高层把酒尽欢,大谈“中航”在台湾的发展规划,以麻痹他们。
这次会面对刘敬宜触动很大,想到自己忠心耿耿仍遭猜忌,虽然这次躲过去了,却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
在这期间,吕明等分头行动,与“两航”中下层员工密切联系,在起义的问题上形成共识,并在11月初成立了“两航起义行动指挥部”,就等着刘敬宜公开同意。为了让刘敬宜对形势有充分认识,吕明等于11月7日晚邀请刘敬宜聚餐,并把有着42名“中航”骨干人员签名的起义宣言请刘敬宜过目并签字。看到起义已是众望所归,刘敬宜终于同意参与。他下定决心后,便积极行动起来,对“中航”起义的细节作了充分考虑。
11月9日,刘敬宜率“两航”顺利起义,到达北京,受到李克农的热烈欢迎。当天晚上,周恩来接见了“两航”起义成员。
(责编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