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科研团队建设初探
2009-07-22武娟
武 娟
大学科研团队是具有共同目标、形式灵活、有优良的团队合作精神、并且具有明确制度的组织管理模式。大学需要建设科研团队,需要教师发扬团队合作精神,走共同发展合作多赢之路。大学中的科研团队大体上有三种形成模式,即“自发型”、“利益型”和“被迫型”,应根据不同团队的形成方式,采取恰当的措施帮助团队进行建设。同时,为了保持大学科研团队运行良好有效,应该建立健全团队内部的管理运行机制。
一、团队与大学科研团队
“团队的概念来源于企业,是在经济信息化冲击下,西方许多企业逐步摒弃了自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传统垂直功能化管理模式,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以团队为核心的扁平式过程化的管理组织模式。”现在,“团队是指才能互补,并愿意承担共同责任,同时乐于为统一目标而奉献的少数人员的集合。”一般来说,高效的团队都具有明确的目标,其团队成员能够达到良好的沟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如今,团队管理被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大学也不例外。众所周知,大学教师是高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高等教育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在人才强校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大学在加强引进和培养教师的同时, 引入了团队概念,开始关注科研团队的建设。大学的科研团队应具备如下四个特征:
(一) 具有共同的和明确的目标。大学科研团队的组建一般有很强的目的性,如某些基础领域前沿性研究或大型国家攻关项目,像这种类型的科研团队,一般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预定的目标。而且,团队明确的目标有利于团队成员发挥各自优势和特色,形成合力,便于团队工作处于领先地位。
(二) 采取灵活多样的组成方式。大学在组建科研团队时,其团队成员可以采取灵活的组成方式,可以根据项目的需要来组合。其团队成员既可以是由同一所大学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也可以是由不同大学相关学科的教师共同组成,还可以走出校园到企业、公司聘请有关的专家,真正做到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圆满地完成科研项目。而且,在项目结束以后,团队可以自由地解体或者重新组合。
(三) 形成有效的沟通方式和优良的团队精神。由于大学的科研团队由多学科方向、多类型人员组成,为了确保其有效运行,往往需要营造良好的沟通环境, 应鼓励团队成员倾听、积极回应他人观点,对他人提供支持并尊重他人的兴趣和成就,以此确保团队的高效运作。团队成员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是团队精神的核心,只有团队成员团结协作,共同努力,才能顺利实现团队的目标。
(四)制定明确的制度、提供良好的设施。同企业一样,大学科研团队良好的运作依赖于有效的制度支撑,否则就会无章可循。与此同时,大学也应该大力支持、积极配合,提供先进的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等基础设施。
二、大学科研团队建设的意义
大学的基本功能是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大学是传播知识的场所,更是创造知识的圣殿。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知识的不断更新,现代科学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学科间不断交叉和相互融合,知识的创新更需要多学科、跨学科的合作,这就要求大学的科研活动不单是个体行为。还应是团队行为,如果在大学的学科中,没能建成相应的科研团队,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能团结本学科教师和资深的学科带头人,没有能将学科中的教师凝聚在最佳学术方向上,那么这样的学科是难以发挥重要作用的,是难以实现大学的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的宗旨的。
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对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课题研究具有较强的学科综合性,涉及面宽,工作量大,这都不是哪一个教师能胜任的,即便在某些可以单独从事研究的学科,如果采取大家互相配合、合作分工的团队方式,其研究也会更深入,研究成果也会更丰富,比“单兵作战”更具优越性。
而且,大学的团队合作能够提供深层次的知识信息和组织信息共享,营造理解人、信任人、尊重人的环境,做到人尽其才,使每个团队成员的智慧都得到充分发挥,也有利于形成合力,更好地实现团队目标。因此,大学需要建设科研团队,需要教师发扬团队合作精神,深层次地、交叉地进行学术研究,走共同发展、合作多赢的学
术研究之路。
三、如何建设大学科研团队
大学团队的组建根据其构造和性质的不同,笔者通过观察、分析认为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种模式,即“自发型”、“利益型”和“被迫型”。所谓“自发型”,是指当某个学科由于长期的历史沉淀而形成了非常好的学术氛围,同时也出现了大师级的学科带头人的前提下,该学科的教师自觉地向他靠拢,形成团队,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模式。第二种模式是“利益型”,指当学科中的某个教师获得了项目和资金,该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教师为了完成发表论文的任务或实现其他的各种利益,会主动向这个“带头人”靠拢,形成团队,进行该项目的科学研究,这种团队一般来说会随着项目的结束而自动终止。当前我国高校大都比较重视科研,无论是评定职称还是各种经济利益,都以科研为导向,因此,“利益型”的团队比较普遍。最后一种模式是“被迫型”,指学校为了整合教师的合力,运用行政力量将不同或同一学科中的一部分教师组成团队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模式。
如何使不同背景下形成的大学科研团队有效而良好地运行?就是要根据不同团队的形成方式而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团队进行建设。
在第一种模式的科研团队中,由于其在形成过程中已经具备了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学术氛围,其团队非常稳定,同时也有明确的学术方向,所以在保持其良好运行时主要是注意对其新进团队成员的培养。团队领导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新成员融入团队,而新的团队成员也应该抓住机会,以开放的心态加快融入团队的步伐,新老团队成员在交流的过程中激发团队的智慧,在相互尊重、彼此理解的过程中发挥各自优势增进团队力量,保持团队稳步向前发展。
在第二种模式的科研团队中,因为其在形成过程中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常常只有形式上的合作而缺乏实质意义上的合作,在合作过程中,表现为貌合神离。团队成员之间实际上是相互独立,在资源、信息、思想上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相互合作和交流。”因此,要保持这样的科研团队的良好运行,主要是要形成合理的组织建制,有效的沟通方式和良好的团队精神。在这种模式的团队组建中,各成员都有不同的利益需求,功利性很强,如果没有合理的组织建制,没有良好的沟通环境,将不利于团队目标的实现。同时,在合作过程中应该通过开展集体活动来促进成员之间的交流,防范并化解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
在第三种模式的科研团队中,团队是由学校行政力量干预硬性形成,因此团队成员之间相对缺乏沟通和了解,增强其科研团队的凝聚力是保障其良好运行的关键因素。“提升团队的凝聚力,主要从增强学术内聚力、提高文化维持力、降低人际离散力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尽其所能地营造团队良好的科研文化氛围,让团队成员感受到通过团队的合作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科的发展,同时能够使自己的优势最大化地得到发挥。其次,通过引进或培养团队中的学术权威,保持合理的团队结构,提升团队整体学术水平来增强科研团队的学术内聚力。再次,通过培养团队成员坚定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增强团队成员的毅力和意志,营造团结、融洽、民主的合作氛围来提高科研团队的文化维持力。最后,通过开展各项集体活动,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坦诚交流,防范并化解成员之间的各种矛盾,消除误解来降低科研团队的人际离散力。
无论根据哪种模式组建的大学科研团队,为了保持其运行良好而有效,就必须建立健全团队内部的管理及运行机制。
“团队内部的管理及运行机制,是团队成功发展的关键,应确保大学科研团队作为一种学术自治型单位,必须拥有一定量化的资源,并掌握配置权,在资助经费使用上建立一定的特殊政策,给予团队较大的经费使用自主权。”
在建立健全团队内部的管理机制中,最重要的还是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保持团队旺盛的生命力。建立激励机制可以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着手:物质性的激励要可量化、可操作。在考核、评职、津贴发放、奖励等各种利益调节中鼓励学术团队的形成与发展。除了物质激励外,还必须注意精神激励,要注重团队成员的个体成长,业务提升,以及增强齐心协力共同合作的团队精神。同时,也要注意防止团队成员在职称晋升中论资排辈现象的发生,应根据不同团队成员贡献的差别建立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在大学中进行科研团队建设,发挥团队作用,是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需要,是培养具有高度创造力的学生的需要,也是大学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的需要。只有明确大学团队的概念,深刻理解团队建设的意义,了解大学团队的形成和建设中的问题,才能真正建立起运行良好和有效的大学科研团队。
参考文献:
[1]Peter F. Drucker 著.未来的管理-25位卓越管理大师关于管理的新思维与新技巧[M].李小刚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2]徐绍莉,田静.大学加强学术团队的理性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11).
[3]余斌.高校教师科研文化的缺陷及其改进[J].高等教育研究,2008(7).
[4]李明.试论高校科研团队的管理与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5]马二军.关于构建学术团队与提升科研水平的思考[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8(2).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