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创意、策划与编导

2009-07-22刘桂莲

群文天地 2009年4期
关键词:海西州柴达木广场

刘桂莲

在经济高速发展、大众传媒空前普及的今天,一种包罗万象的艺术形式——大型广场文艺演出及大型综合晚会闯进了人们的视野,它凭借缤纷的色彩与巨大的包容性打破长期单一、贫乏的审美格调,逐渐融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大众审美新时尚。

今天,这种艺术形式已经渗透到各个角落,从电视台的综艺晚会到旅游景点的大型文化娱乐项目,从各种庆典活动到种种纪念日,这种艺术形式正以强劲的势头冲击着传统的专业性晚会,在各类文化活动中独领风骚、强占鳌头。

作为大型文化演出活动,无论是其自身发展还是客观要求,最终的落脚点都是提高质量。只有那些真正必要而且质量上乘,既能遵循市场规律、讲究投入产出,又能在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创造经济效益的演出活动,才能长久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而这就要求我们这些组织、编导、策划者,掌握它的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全面提高演出活动的艺术质量,这才是当务之急,更是长久之道。日益增多的经济活动,带动了艺术表演活动,“文艺搭台,经济唱戏”,已成为各地政府、商界以及文艺界共同认可的一种形式。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经济发展为艺术提供了繁荣的机会,经济大舞台也成为了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的用武之地。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青海大发展战略的实施,我省各类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兴起。这是对我省文化发展综合实力的检验,同时也给我省的群文工作者搭建了展示才华的平台。如何在这个大舞台上精彩演出,就成为了群文工作者不断奋斗和努力的目标。无数次的实践证明,只有贴近生活而又思路独特、角度新颖的演出策划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得到观众的肯定。

近年来我省文化馆,在省文化厅等上级有关部门的领导下,成功举办了一系列高质量、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类大型文化活动。如:青海省建党八十周年大型晚会,青海省民族运动会开幕式大型广场舞,青海省残疾人运动会开幕式大型广场舞,海西州、果洛州、玉树州、海南州、兴海县、循化县等地五十周年大庆开幕式大型广场舞,青海省第十届、第十二届、第十四届运动会开幕式大型广场舞,青海省首届、第四届环湖赛开幕式大型演出,藏羚羊申吉电视直播晚会,青海省第一、二、三届民族文化旅游节展演周,首届海西州民族文化艺术节,海南州文艺汇演专场,西北五省“花儿”邀请赛等等,都得到了中央及省级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之所以取得这样骄人的成绩,是因为我们在这一系列大型文化活动的创意与编导中,尤为注重突出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体现地域特色,大舞台、大背景、思路独特、手法新颖的特点。

就第四届环湖赛大型文艺演出《大美青海》的策划、创意来说,我们就根据省政府领导的指示精神及厅领导的意图,在总结前几届演出经验的基础上,力求新颖独特,力争将青海各民族原生态文化与时尚多维的编导手法相结合。首先,经过审时度势,我们建议将演出地点设在著名的佛教圣地塔尔寺。恰逢这届环湖赛又升级为亚洲的顶级赛事,省长专门指示要出彩出亮点,演出主题与演出形式与塔尔寺的文化背景要实现有机的统一,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我们首先从策划方案上抓住它的主题:(1)展示青海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风民情。(2)突出时尚的体育精神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3)是体现民族文化的世界性与体育的国际性。经过全体编创人员的反复讨论,我们的创作思路最后定位在演出形式以歌曲为主,尤其是要用青海脍炙人口的歌曲歌唱青海、歌唱高原。要让青海民歌贯穿于整台节目,将青海原生态民间歌舞编排其中。全场演出共分为四个篇章:一是出征祝福;二是可爱的青海;三是神奇的高原;四是环湖畅想。四个篇章紧扣主题《大美青海》。在正式演出中,整台节目层次分明,张弛有序,编排手法新颖,展现出了青海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整场演出凭借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催人奋进的气势,突出了自行车运动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的独特内涵,赋予环湖赛以新的内涵:体育无国界。以此倡导了人与自然运动和谐统一的体育运动的新理念。第四届环湖赛开幕式大型演出赢得了中央代表团及各国运动员的一致好评。

在承担的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开幕式大型广场舞——《奔向2008》的创编中,演员达4000多人。这届运动会是我省首次安排在省会以外的城市——格尔木举办,这是对地方承办单位的一次考验,也是对我们编创人员的一次挑战。我们全体编创人员几经讨论,反复修改方案,大家表示一定要创编出一台构思精巧、创意独到、场面宏大、演出精彩的大型广场舞。我们的定位是既要有高原地域特色,又要有民族文化风情,既要突出奥运精神和全民健身的体育精神,又要体现出格尔木作为盐湖和双拥城所取得成果的相关内容。全体人员经过40多天的艰辛编排,一台以“昆仑欢歌、情系盐湖、双拥歌颂、五环畅想、奔向2008”五个篇章来充分体现我们的创作思路的大型广场舞创作成功,同时用各种体育图案为背景方队加以互动。整场演出内容丰富而不显杂乱,场面壮阔却不乏细致层面的亮点。在开幕式演出中好评如潮,我们又一次赢得了党政代表团的肯定,再一次为省馆打出了品牌。

作为多次大型活动的总导演,每一次的飞跃对我来说都是难得的锻炼。在编创中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也取得了成绩。这其中最让我难以忘怀的,也是让我创作体会最深的还是演员阵容达6000多人的海西州成立五十周年大庆的开幕式上我们创作的大型广场舞《柴达木之歌》。我就以这次演出策划、创意、编排浅谈一些体会。

在海西州庆祝建州政五十周年之际,我们受海西州政府的委托,为海西州五十大庆编排一台大型广场舞《柴达木之歌》。在厅领导的指导下,馆里迅速组成了一支精干的创作班子。《柴达木之歌》从开始创作,十易其稿,反复锤炼,精益求精,最后基本达到了专家叫好、观众叫座的初衷。在《柴达木之歌》创作及演出的过程中,我们的收获不仅在台前,更在台后。最大的收益是在强化精品意识,实施工程方面的有益探索和展示,为我省进一步繁荣艺术创作,实施精品大型广场舞精品工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确定主题。我们在创作这台大型演出活动时,首先着眼于确定舞蹈主题,选择表现题材。海西州是青海版图上最西边的一个自治州,位于中国西部最大的盆地——柴达木盆地腹地,是我省最大的盐化工业和天然气、石油、钾肥生产基地,地大物博的柴达木是世人注目的聚宝盆,也是西部正待开发的新型戈壁新城。我们的创作目的就是要用广场舞的艺术形势准确地反映建州50年来柴达木开发建设的伟大成就,展示建设者们的丰功伟绩以及高原各民族绚丽多彩的风土人情,凸显柴达木人的精神风采,展现壮阔美丽的戈壁风貌。这样一个气势恢宏的巨幅画卷,要压缩在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展现给观众,这就要求创编人员必须对表现题材、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进行精心的筛选和设计。于是,我们根据省文化厅关于“关注三个文明建设,把握创作题材取向”的要求以及海西州政府对广场舞表演内容的意向,确定广场舞《柴达木之歌》的主题是展示柴达木人开拓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展示50年来柴达木开发建设的辉煌成就,展示多民族家园的瀚海风情和柴达木人与时俱进的时代风采。

(二)发掘艺术亮点。在确定主题的基础上,尽量挖掘能表现这一主题的艺术“亮点”就成为了我们全体编创人员的思考重心,像勘探队员、筑路工人、石油工人、盐湖、油田、矿石、胡扬、红柳、沙漠、驼群、藏羚羊等这些柴达木特有的人物、风貌和事迹,被我们各种艺术形式加以提炼,作为舞蹈表演的素材,成为了整场演出中耀眼夺目的艺术亮点。

经过反复斟酌,最后我们确定了广场舞《柴达木之歌》的分场板块为《欢腾的柴达木》、《创业的柴达木》、《富饶的柴达木》、《多彩的柴达木》及《腾飞的柴达木》五个部分。通过这五个具有特色的板块再现海西州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物产及其50年来在政治经济、文教卫生等各项事业上取得的成绩和柴达木人团结奋进、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涵。在创编手法上,我们按照立意要高、意境要美、手法要新、表演要精的要求,无论是舞蹈、音乐、美术还是道具、背景、服装,精心设计、创作,只有这样高标准、规范化的要求,才使得广场舞拥有强烈的时代主题,适应现代人的审美取向,才使我们创作的作品深入人心,感染观众。可以说一种精品意识在整个创编过程中一直鞭策着我们,使我们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柴达木之歌》五个板块所表现的意境和舞蹈的格调都是各具特色,第一板块《欢腾的柴达木》,主要是营造出一种欢腾喜庆、热烈祥和的气氛。舞蹈采用大幅度粗犷、豪放、跳跃的语汇来演绎州庆的喜庆色彩。第二板块《创业的柴达木》,以沙漠、驼峰、红柳、南八仙这些舞蹈场景将观众引向遥远而又刻骨铭心的回忆,回忆柴达木开发的历史,借以表现新中国成立初期第一批柴达木人的创业精神。第三板块《富饶的柴达木》,展示柴达木的富饶与壮美,蓝天白云,皑皑雪山下江河奔涌,牛羊成群,石油管道纵横交错,生机勃发的戈壁新城巍然屹立,尽现了近日柴达木风貌。第四板块《多彩的柴达木》,采用儿童卡通舞蹈形式展示柴达木丰富多彩的矿产资源以及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画卷,表现民族团结的新风尚。第五板块《腾飞的柴达木》,展现柴达木光辉灿烂的发展前景,各民族同胞对母亲的祝福。我们认为,在舞蹈主题思想和题材的选择上,做这样的定位可以比较准确、真实、全面地表现海西州50周年大庆的内涵。这一策划方案得到了省文化厅和海西州政府的认同和肯定,我们的创编就本着这一思路得以顺利进行。在创编、策划过程中,我认为,要适应现代审美的要求,起码有三个方面是必须具备的:即充满时代气息、富有人文精神和融入美的画面技术。我们首先大型广场舞创作必须围绕这三个因素来努力创新,才能创作出观众喜爱的作品。按照这个思路,我们现在文字本上下足了功夫,反复斟酌,热烈讨论,至第十稿才投入排练。最后确定了以人为本、以精为线、情景交融,以情动人的创作思路,把柴达木精神和现代柴达木人的时代风采、真挚情感和奔放的激情,从内到外展现在观众面前,情景交融,给观众强烈的震撼力。同时,再现了他们的人生历程,完成了人物情感的表现并把这种以情感升华至崇高的巅峰。真正让观众走进了舞蹈的灵魂,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

(三)立足艺术创新,打造艺术精品。如何使《柴达木之歌》广场舞,既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西部戈壁瀚海的地域色彩,又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人文风光,这是我们在创编过程中一直在探索且反复实践的一种创编手法。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在选择舞蹈素材时,把注意力集中在挖掘最能表现柴达木人精神风貌的生活原型上,把它提炼升华为艺术形象。如“南八仙”的故事。她是柴达木人熟知的一段历史绝唱,“南八仙”是建国初期第一批进盆地的勘探队伍中的英雄群体,他们为了探发柴达木宝藏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相信,这一段历史的再现,一定会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在这一场景中,我们采用舞蹈组合的形式,再现柴达木创业者骑着骆驼在黄沙飞扬中走进柴达木的情景。瀚海沙漠,雅丹地貌,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红柳,南八仙勇于拼搏,与风沙搏斗,最后强烈牺牲。英雄造型定格时,一面红旗从群体中冉冉升起,同时四周舞动黄绸。黄沙滚滚,在红旗的周围形成波涛涌动的景象,再配以荡气回肠的幽婉音乐,给观众以强烈的震撼和感染。“英雄回来了”,观众沸腾了!这一表现“南八仙”的舞蹈场景引起了轰动,许多在场的老柴达木人都热泪夺眶而出,省内外的观众都激动地说:“没想到一个大型广场舞能这么好看,这么感人”!另外,在尾声《腾飞的柴达木》一场中,我们用大彩裙和风帆特意设计组成一块大型蛋糕,音乐采用了祝你生日快乐的歌曲,准确地营造出祝福母亲五十华诞的意境。在深情的生日祝福歌中,全体观众都情不自禁地站起来唱起生日祝福歌,台上台下自然呼应起来,使观众再一次留下了激动的泪水。

(四) 表现形式的探索。在《柴达木之歌》的整个创编过程中,除了舞蹈创编中做了一些大胆的探索创新外,我们还在背景文化、演员上下场及集中疏散等场外运作中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如2000多人的背景方队根据场内舞蹈内容不断变化出大幅图案:有戈壁新城、雅丹地貌、油菜花开等,生动形象的画面加强了舞蹈的表现力。再如,为解决庞大的演出队伍上下场容易出现混乱的问题,我们采用了各色巨幅彩绸覆盖下上下退场的方法。群体舞蹈在行进间入场或在行进间退场,一是保证了舞蹈场景干净协调,二是避免了广场舞蹈容易出现的杂乱无序。同时,每场巨幅彩绸都寓意着每一场舞蹈所表现的意境,紧扣舞蹈主题,具有极强的渲染力。

《柴达木之歌》处处体现出浓郁的海西地域特色,许多细节的打造准确到位,令观众感同身受。如我们用直径1.2米、高1.8米银色长筒作为道具,用人体的翻腾钻套表现石油管道的各种图案,将石油管道的连接和石油喷涌而出的情景形象生动地再现于观众面前,让观众拍手叫绝。此外,我们特意设计了八块地毯,寓意着海西州的8个地区,在舞蹈接近尾声,达到高潮时八块地毯组合拼接成海西州一幅巨大的版图,又一次让观众拍举手称赞。还有2800人的背景方队,通过手中的画板展现海西现代化城市的动感,石油基地、雅丹地貌、昆仑山脉渗透其中,使《柴达木之歌》彰显了独特的文化气息。

这次演出结束后,中央及省部级有关领导评价《柴达木之歌》主题鲜明,特色浓郁,格调高雅,气氛热烈,阵容庞大,道具别致,服装新颖,背景多彩,场面宏大,轰动观众。他们用一句话给予了高度赞誉,那就是:震撼,激动!是一台高质量的艺术精品!海西州委书记、州长流着泪对全体编创人员说“海西人民不会忘记你们,你们将永远留在海西五十大庆的辉煌里”。这些荣誉是对我们进行精品时代艺术冲刺的全体编创人员极大的鼓舞,是对我们多年来甘于寂寞、潜心耕耘的极大肯定,也是近年来省文化馆通过招投标的市场运作方式独立承办演出活动的成功体验。

多年来,我馆成功举办的各项大型演出活动,不仅获得了艺术上的成功,而且展示出编导者们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奉献精神。经过这么多年来的艺术实践,我认为,大型文化活动的创编和策划要取得成功,就一定要心存信念,不懈努力,要用心、用真情去打动观众。

(作者简介:青海省文化馆副馆长、研究馆员)

猜你喜欢

海西州柴达木广场
柴达木映画
柴达木映画
柴达木映画
广场
新华广场记忆
柴达木映画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
广场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