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淼:写属于自己的文字
2009-07-22白向丽
白向丽
“老师,您找我?”正埋头批改作业的我一抬头,一个双眼皮大男孩已站在我身旁:高高瘦瘦,蓬松而直立的头发显得新鲜而富有朝气,白皙的肤色让人感觉青春的阳光与美好。“你就是我们学校出过一本书的小作家于淼吧?”我赞赏道。他略带羞涩地笑笑,不时张望左右,目光里流露着聪慧与好奇。
和印象中的稍有不同,这是个活泼好动的男孩。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小时候的于淼是在农村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自从能走路起,就与村子里的小朋友满山遍野地跑,简直像个山猴一样,爷爷奶奶要想捉住他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那自然而有野趣的一草一木,那形状各异的大山小石,那流淌着水草与小鱼的清清小溪……无拘无束的儿时生活处处吸引着他,也造就了一个活力四射的小于淼。直到上了小学,这种好动的劲儿也没减下来。因为跳高特别厉害,同学戏称他为“跳跳鱼”;又因为短跑速度特别快,被同学戏称为“草上风”;即便走在放学的路上,他也总会情不自禁地跳起来去摸路边高树上挂着的叶子。快乐的农村生活和丰富的校园生活渐渐成了于淼笔下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
当一篇篇习作被老师肯定,被同学效仿,体会到小小的成就感和自豪感的于淼不知不觉地就爱上了写作。身为大学教授的妈妈得知儿子的这一爱好后,便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鼓励。无奈妈妈工作太忙,经常在各地奔波,爸爸作为军人又常年驻守边疆,一年中难得回家一次。年少的于淼于是习惯了在一串钥匙、几块钱的生活中用文字来倾诉,每周三篇的写作时间也成了他的快乐时光。他在初一新学期第一次习作——“介绍我自己”时,便以一篇新颖独特的诗歌《我是一只快乐的鱼》让语文老师一下记住了他和他的名字:于淼。
他说,写作的快乐是“鱼的快乐”:“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鱼戏子水,多么悠闲多么畅快!于淼是幸运的,小小年纪的他已开启了生活的另一扇窗,在那文字的世界里,他可以任意驰骋,随意休憩,呼风唤雨,快乐自得。确切地说,写作已成了他的一种生活方式。设想一下:夜深人静时,一个直挺挺的背影端坐在书桌前,远远地就能听到笔落纸上的美妙的“沙沙”声……这种心灵的愉悦早已战胜了身体的疲惫,有的只是对快乐的延续和储存。对于每次写作几乎都能“一气呵成”,于淼颇为得意,他将之归动于“熟能生巧,巧能生慧”。“我现在不管写什么主题,很快就会理出头绪来,有时构思的时间比较长,就如一位真正的作家一样认真,呵呵。构思好再写,下笔便似乎如有神助,一口气就全部笃下来了,真是爽快。”看到他眉飞色舞的讲述,我真为他的成功而喜悦,更被他的热情所感染——人生中若有这份执著与热情,何愁不精彩绝伦?
就这样,快乐地生活,快乐地写作,于是,《一零一班的伙伴们》诞生了,《小毛币赶考》诞生了。教于淼语文的徐老师说:“于淼的文字在众多的校园高手中也许并不是最棒的,但是,他的文字极富个性,没有任何匠气,没有任何‘章法,是那种天然去雕饰的文字,是完全原生态的文字,充满了想象,充满了灵性,充满了真情。在他的笔下,我会为‘小毛币赶考而心酸,会为‘仙人掌抽烟而发笑,会为‘小黄花跑10000米而惊叹,会为‘小小男子汉的执著而感动……”语文老师的肯定坚定了于淼的信念:写属于自己的文字,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坐在初三的教室里,紧张而繁忙的学习生活给于淼带来了不少的压力,这时,写作便成了于淼调节心绪、缓解疲惫、重振精神的绝佳途径。偶尔他也参加一些作文竞赛。在《作文新天地》每两期便走进校园的“同题赛场”现场作文竞赛中,他的《无尽的黑夜》从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并刊登在《作文新天地》2009年第3期上。
现在,于淼有个梦想,希望可以成为一个像鲁迅那样独树一帜的作家,希望自己的文字在带给他人快乐的同时,还能让人在放下书本后再次品味。我们也祝愿这个快乐而执著的男孩能够早日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