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杜鹃枝上杜鹃啼》有感
2009-07-22刘庆华
刘庆华
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中周瘦鹃先生的《杜鹃枝上杜鹃啼》其情诚至极的旷达让人心窗明净,其丰富的文化信息让人视野开阔,而其独特的审美情趣更让人耳目一新。
《杜鹃枝上杜鹃啼》含蓄委婉地表达了周瘦鹃先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的旷达情怀,那份旷达脱胎于对杜鹃深刻的品味认识。文中的杜鹃不只是鸟,而且还是文化使者,传承着中国文化。写其相关的神话、传说、诗词。甚至别名,无不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文中望帝化鹃悲啼。悲啼的原因有二:一是思念故国,二是愧对鳖灵功高而难归。欲归不能,欲去不忍。“不如归去”之声寄寓的是别离之苦。神话往往是衍生民族文化的主体。如果说这个神话是“源”,那么文中所引范仲淹诗与康伯可词就是“流”。范诗:“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寄寓的是思乡之情,而康伯可《满江红》中“……镇日叮咛千百遍,只将一句频频说;道不如归去不如归,伤情切”,寄寓的是离别之念。从源到流,一只作为文化象征的杜鹃便跃然纸上,杜鹃是“天地间愁种子”。中国古人借它来倾诉相思之愁。“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借它一发贬谪之悲。“其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借它一抒思乡之情、寄旅之苦。“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崔涂);甚至还借它来一表祖国之恋,“从今别去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文天祥)。由此看来,在中国文化中,对杜鹃的审美已形成了定势,它就是哀愁的象征。
丰富的杜鹃文化。让人不禁神思遐飞,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奇葩争妍。有杜鹃。还有雁备受人们青睐:“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张元干):“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杨万里):张若虚寂寞怀人有诗云:“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借雁传书来抒情,自是绝妙好词。动物有之,植物亦有之,古人借杨柳表达离别之情。用梧桐表示失偶。人们还赋予季节以情感,春伤而秋悲,借春或秋来抒怀的古人今人难以胜数,名篇名句枚不胜举。
除此以外还有太多。不能一一列举。如今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和广泛,东西文化在某些方面正在慢慢地融合。人们的审美情趣也渐渐沟通,像鸽子象征和平,玫瑰表示爱情就是明证。没有传统就无法继承先人的文化精华,没有交流就无法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然而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与进步。通过对《杜鹃枝上杜鹃啼》的学习,可见深谙传统文化的周瘦鹃先生并没囿于传统,而是借传统文化来表达自己独特的品味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