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宗教思想在《牛虻》中的美学体现

2009-07-22白悦茁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牛虻里尼父与子

白悦茁

爱尔兰女作家艾·丽·伏尼契的《牛虻》自1897年发表以来。在苏联和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几代中国青年被牛虻那顽强的精神、非凡的毅力以及为了追求自由和真理的献身精神所感动。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再重读《牛虻》,我们依然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宗教在禁锢思想、压抑人性方面所具有的强大破坏力量,从而激起我们内心反宗教的强烈激情。在宗教被制度化和政治化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教会一直都扮演着统治阶级维护其专制统治的强有力的帮凶角色,而这一历史现实在19世纪的欧洲尤其如此。

《牛虻》描写的正是19世纪上半期处于风雨飘摇时期的意大利——外部遭受着奥地利帝国的殖民统治,内部四分五裂的意大利各公国的封建君主联合罗马教皇、勾结外国侵略者正奴役压迫着本国人民。不堪忍受迫害和折磨愤而揭竿而起的各种革命党组织纷纷开展起越来越多的革命斗争,先后有烧炭党、玛志尼创立的“青年意大利党”在国内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政治影响,这使得奥地利和意大利各邦的封建统治集团惊恐万分。到了4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和西欧各国政治经济危机的出现,意大利争取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祖国统一的运动进一步高涨。1846年有自由主义倾向的新教皇庇护九世上台后,为了缓和国内外各种矛盾。逐渐颁布大赦令,并取消出版物审查制度,允许颁布宪法,而这些措施实际上强化了意大利政教合一的统治。教皇派到各地的大主教拥有很大的权力,他们直接奴役本地人民,神父和牧师也高踞于凡人之上,而在这些神职人员当中受贿通奸之类的事又时有发生。所以。要实现独立、民主、统一的意大利就必须首先认清教会的丑陋嘴脸,将人民的思想从沉重和枷锁中解放出来。

伏尼契在创作《牛虻》时查阅了大量的意大利史料,并从自己接触的意大利流亡爱国者那里汲取了许多素材。因而该作品是在忠实于历史现实的基础上出色地运用了文学虚构的各种手段。主要是将革命故事和伦理故事结合起来展现意大利革命的曲折历程的。作者在故事叙述过程中不仅注重作品的文学性因素,而且还将自己的深刻反教会思想贯穿了全书始终。具体地说。这部小说在人物关系的深层结构、人物形象塑造以及叙事技法等方面都紧紧围绕着反宗教这一主题思想而设置展开。

在基督教中。圣父、圣子和耶稣基督是三位一体的,造物主上帝与人类是父与子的关系,上帝与耶稣也是父与子的关系,耶稣基督与世人也是父与子的关系。《牛虻》中作者集中笔墨刻画的两人复杂而生动的人物形象:红衣主教蒙泰里尼和革命英雄牛虻,这二人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即是对上帝和人类、上帝与耶稣、父与子之间关系的一种隐喻,这种隐喻背后矛头指向罪恶的宗教思想。

除了在作品的人物关系结构上,伏尼契精心构思传达了反宗教主题之外,在《牛虻》中作者还着意刻画了两个悲剧性的人物:亚瑟和蒙泰里尼。亚瑟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抑郁而悲观的革命英雄,而蒙泰里尼则是一个深受封建宗教思想毒害而被扼杀了人性的悲苦教士。通过这两个主要人物的人生悲剧,作者再次将抨击的对象指向宗教。

猜你喜欢

牛虻里尼父与子
骄傲的牛虻
大连湾海底隧道工程达里尼港旧址丙码头文物保护研究
父与子
传奇冲刺手 奇波里尼
死于蛛网的牛虻
死于蛛网的牛虻
有趣的父与子
死于蛛网的牛虻
父与子
奇加里尼 在北京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