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教学中升华
2009-07-22任亚玲
任亚玲
【关键词】爱 教学 教育
“爱”是教育的桥梁,是教育教学获得成功的基础。教师不要因感情的好坏或其他原因,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态度,应一视同仁,因为爱是无私的,公平的。对于一些后进生要关爱的态度去做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耐心地帮助他们,个别辅导,抓住他的闪光点,多进行鼓励和表扬,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自信心。使他们从思想上主动认识自己的不足。
一、心里疏导,使其正视自己,增强其自信心
人贵有自知之明,所谓自知之明,不仅表现在能如实看到自己的短处,也表现在能恰如其分
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可惜后进生就很难这样,所以自卑感很强,认为自己什么地方都不如他人。因此,对任何方面都不求进步,索性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所以,要想转变后进生,首先要从他的思想认识上“开刀”,转变他们那种极端的错误认识,使其重新调整自我价值的评估,建立信心,走出自卑的阴影。有一个学期,我接了一个新班,数日后,我发现班中的一位后进生课堂上一次手也没有举过,从没有回答过一个问题。一日课后,我与他谈心,我微笑着问:“你上课怎么不单手回答问题呢?”“我知道我肯定讲不好。”“你有没有认真去想那个问题”“没有!”,“你没有认真去想,怎么就知道自己回答不好呢?要相信自己,只要肯动脑筋,只要勇于实践,你就会发现,别人能做到的,自己也能做到”。我又对他说:“要不今天我们上课时就来实践一下,你只要认真读、仔细想,我保证你能够回答出我提出的问题。,那一天在课上他听得非常认真。结果正确地回答出了三个问题,打那以后各学科的课堂上他都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了,学习成绩由此也逐渐地提高了。
二、提不同要求,实行“一班两制”,减轻其思想压力
后进生的能力相对于其他学生来讲是比较差的,如果老师每次布置学习任务都要求后进生与其他学生一样去完成,这样会使后进生有望而生畏的感觉。思想压力大,他们完成任务的信心就不足,导致不能正常的去完成任务;更有甚者,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一点也不去过问了。由于如此,他们就不能尝试到自己单独川页利地完成任务的甜头,所以一见到学习任务便是心烦。恶性循环就从这里开始了。因此,我们不能要求后进生和其他学生一样都在((J陕车道”上前进,也就是说在此方面不可“一视同仁”,可采取降低要求“一班两制”的做法。(即对后进生和其他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给后进生布置的作业相对于其他学生的作业在分量上少一点,难度上小一点,减轻其思想上的压力,使其感觉到自己有这个能力去完成,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自愿学习的动力。)如此循序渐进地进行下去,还怕“铁树不开花”吗?
我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了这种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一次教学中遇到一篇要背的课丈,我要求其他同学都第二天背,而要求几位后进生第三天背,但又对他们说:“如果你们当中谁 也能明天背出来就更好了。”这种“一班两制”的方法还真灵。
平时几天都不能背诵一段课文的同学,这回有的如期完成,更可喜的是有的和其他同学一样同步完成,首次出现了背课文“满堂红”的喜人局面。
三、投之感情,真诚关爱,抚慰其冷落的心
我们深知,后进生由于自己有自卑感,所以就觉得老师和同学都会看不起他(她),由此,自己显得很孤独。有被冷落在一旁的感觉。这时老师一旦要去亲近他,主动与他热情聊天,或问寒问暖,他们便会感到莫大的安慰与欣慰。同时,也可能就是这种“安慰”在他们身上便会产生出一种努力学习的动力,使其扬起前进的风帆。我班有一位后进生,父母离异。他跟着爸爸在一起。爸爸忙着为生活奔波,经常不在家。有时夜里只剩他一人在家。只有让电视机陪伴着他。可想而知他还顾得上温习功课的事吗?我知道情况后,常常找他谈心,和他谈生活、谈人生。鼓励他通过自己努力学习,长大后用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在以后的学习中,这位后进生多次受到表扬。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危难之中,受滴水之恩,必涌泉相报。”这句话说得确实在理。所以,我们老师不要吝啬自己的爱心,要无私地向孩子投之感情,真诚关爱。用一颗热心去感化他们。看来转化后进生也并不是像有些说的那样“难如登天”,难的是看老师去不去了解他、观察他、分析他、关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