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测定玻璃折射率”全攻略

2009-07-22

物理教学探讨·高中学生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折射率大头针木板

井 淼

折射率的测定是几何光学中的重要问题,是高考考纲中规定考查的唯一的几何光学实验,属于探究型学生实验,对同学们理解光的折射有很大帮助,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根据高考命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思想,只有切实理解掌握实验原理和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达到知识迁移和举一反三的效果。所以本文除了教材上介绍的用插针法测定玻璃砖的折射率外,还应用折射定律和全反射等方面的知识,进一步探究了测定折射率的其他方法。

一、运用折射率公式n=

(一)插针法

1. 测定平行板玻璃砖的折射率

原理:如图1所示,利用平行板玻璃砖对光路的侧移,用插针法找出入射光线AO对应的出射光线O′B,确定出射点O′,画出折射光线OO′,量出入射角i和折射角r,根据n=sini/sinr计算出玻璃的折射率。

方法:(1)固定白纸于绘图板。

(2)画出界面线aa′、法线NN′和入射光线OA。

点拨:入射角i应在15°~75°范围内取值,若入射角i过大,则由大头针P、P射入玻璃中的光线量减少,即反射光增强,折射光减弱,且色散较严重,由玻璃砖对面看大头针的虚像将暗淡、模糊并且变粗,不利于瞄准插大头针P、P。若入射角i过小,折射角将更小,测量误差更大,因此画入射光线AO时要使入射角i适中。

(3)放好玻璃砖,画下界面bb′。

(4)插针法定出射光线:在OA上竖直插上P、P,透过玻璃砖观察P、P的像,调整视线直到P的像挡住P的像,再在观察者一侧竖直插P、P,使P挡住P、P的像,P挡住P本身和P、P的像,记下P、P的位置。

点拨:上面所说大头针挡住大头针的像是指“沉浸”在玻璃砖里的那一截,不是看超过玻璃砖上方的大头针针头部分,即顺P、P的方向看眼前的P、P和玻璃砖后的P、P的虚像是否成一直线,若看不出歪斜或侧移光路即可确定。

大头针P、P的位置应靠近玻璃砖,而P和P、P和P应尽可能远些,针要垂直纸面,这样可以使确定的光路准确,减小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测量误差。

(5)移去玻璃砖,连接P、P并延长交bb′于O′,连接OO′即为折射光线,入射角i=∠AON′,折射角γ=∠O′ON。

(6)改变入射角i,重复实验步骤,列表记录相关测量数据,计算每次的折射率n,求出平均值。

点拨:实验步骤不变,改变处理数据的方法,在图2中,入射光线AO和折射光线OE的延长线上截取等长的线段GO和OC。为了减小误差,线段应尽量大于10厘米。过G、C分别作法线MN的垂线GD和BC,用毫米刻度尺量出GD和BC的长度,则折射率n=GD/BC。

误差分析:(1)如图3中所示的OP线是一种理想状态,出现图线①则是因为入射角i偏大,折射角r的测量值反而偏小;出现图线②则可能是因为入射角i偏小,折射角r的测量值反而偏大。

从图象直观看出,光由真空(或空气)射入玻璃(或水)中,入射角、折射角以及它们的正弦值是可以改变的,且正弦值之比是个常数,这个常数对不同介质是不同的。

(2)实验对测量结果影响最大的是测量光在玻璃中折射角γ的误差,其误差主要来源是:①玻璃砖的宽度太窄;②入射角i过大或入射角i过小,过大则反射光较强,折射光较弱;③玻璃砖的两个平行的折射面未与两条平行轮廓线完全重合好,或因玻璃砖移动,或因画线太粗;④大头针离玻璃砖偏远,而大头针之间间距偏小。

2. 测定半圆形玻璃砖的折射率

原理:光的折射定律

方法:用插针法测定半圆形玻璃砖的折射率,与用插针法测定平行板玻璃砖的折射率的方法基本相同。如图4所示,将半圆形玻璃砖放在白纸上,记下直径的位置MN,MN即为界面。竖直插下大头针P和P,使P和P的延长线过玻璃砖的圆心O。在玻璃砖的另一侧竖直插下大头针P和P,使P挡住通过玻璃砖观察到的P和P的像,使P挡住P本身和P1、P2的像。移去玻璃砖,连接P、P及P、P,用量角器测出它们与法线M′N′的夹角i和r,由折射定律可知,该玻璃砖的折射率:n=。

若实验器材中未给出量角器的情况下,可以用单位圆作图来计算折射率。方法如下:以入射点O为圆心,以单位长度为半径画一个圆,如图5所示,该圆与入射光线AO和折射光线OB分别交于P和Q点。分别过P点和Q点作法线M′N′的垂线PP′和QQ′,则:n=。

3. 测定玻璃三棱镜的折射率

原理:光的折射定律

方法:先在白纸上放好三棱镜,在棱镜的一侧插上两枚大头针P和P,然后在棱镜的另一侧观察,调整视线使P的像被P挡住,接着在眼睛所在的一侧插两枚大头针P、P,使P挡住P、P的像,P挡住P本身和P、P的像,在纸上标出大头针位置和三棱镜轮廓如图6所示。画出通过P、P、P、P的光线,包括在棱镜内的那部分光线。需要测的量有入射角i和折射角r,或测线段EF与OE及GH与OG。折射率n=或n=•。

4. 测定液体的折射率

插针法不只可用来测定固体折射率,也可用来测定液体的折射率,它们的原理是一样的,均是利用了光的折射定律。

方法:如图7所示,取一方木板,在板上画出互相垂直的两条线AB、MN,从它们的交点O处画直线OP(∠PON不可过大,此处取∠PON<45°。为防止全反射及减小误差,对于不同的液体此角度有不同的要求),在直线OP上P、Q两点垂直木板面插两枚大头针。把木板放入水中,使AB与水面相平,MN与水面垂直,且AOBN面处于水中。在水面上观察,调整视线让P的像被Q的像挡住,再在木板S、T处各插一枚大头针,使S挡住Q、P的像,T挡住S本身及Q、P的像,从水中取出木板,画出直线ST,量出图中的角i、r,则水的折射率n=。

(二)观察法

原理:光的折射定律

方法:取一圆筒,放在水平桌面上,如图8所示,从点A处观察,调整视线恰好能看到筒底边缘点B,慢慢向筒中注入清水至满,仍从点A观察,能看到筒底的点C。记录点C的位置,量出筒高h,筒的内径d及C到筒的另一边缘D的距离l,则水的折射率n=。

(三)成像法

原理:利用水面的反射成像和水的折射成像

方法:如图9所示,将直尺AB紧挨着杯壁竖直插入杯中,在刻度尺的对面观察液面,能同时看到刻度尺在液体中的部分和露出液面部分的像;调整视线,直到眼睛从杯子的边缘D往下看时,刻度尺上端某刻度A经液面反射后形成的像与看到的刻度尺在液体中的某刻度B重合,C是刻度A关于水面OD对称的刻度点;读出O、A、B、C四处所对应的刻度值,量出玻璃杯的直径d,根据几何关系可知:sin∠1==,sin∠2==,n==。

二、运用全反射临界角公式sinC=

(一)测定半圆形玻璃砖的折射率

原理:全反射现象

方法:将半圆形玻璃砖放在白纸上,记下直径的位置MN,MN即为界面。竖直插下大头针P和P,使P和P的延长线过玻璃砖的圆心O。如图10所示,以过O并垂直于纸面的直线为轴缓慢转动玻璃砖,使观察者在另一侧的任何位置都不能同时观察到P和P的像,此时过P和P的光线AO在界面MN上发生了全反射,入射角∠AOM′即为全反射的临界角C。固定玻璃砖,在玻璃砖的同侧的另一方向竖直插下大头针P和P,使P挡住通过玻璃砖观察到的P和P,使P挡住P。过大头针P和P的光线BO,即为AO的反射光线。测出∠AOB,∠AOB为临界角的两倍,则玻璃砖的折射率:n==。

(二)测定液体的折射率

原理:全反射现象

方法:准备一个圆形薄木片、一根缝衣针和一把刻度尺。如图11所示,将缝衣针垂直插在圆木板的圆心处,然后让圆木板浮在水面上。调节缝衣针露在圆木板下方的长度h,使得沿圆木板边缘向水中看去刚好看不到水面下的缝衣针。最后量出圆木片的直径D和缝衣针在木片下露出的长度h,则水的折射率n=。

三、运用视深公式h=nh′(式中h为物体的实际深度,h′为视深)

(一)测定玻璃砖的折射率

原理:视深公式h=nh′

方法:如图12所示,紧贴矩形玻璃砖右端插一颗大头针,在距左端L的O处观察大头针D的像D′。若测出像距右端距离为L,玻璃砖厚度为L。根据视深公式h=nh′。h=L,h′=L-L,所以玻璃砖的折射率为n==。可见视深和视高都与观察点的位置无关(只要垂直观察),观察点到界面的距离L是多余的条件。

(二)测定液体的折射率

方法1:将光线从空气射入装有透明液体的水槽中,如图13所示,光线从A点进入透明液体中,然后折射到达水槽底部角落的C点。然后将液体排干,光线将沿直线射到水槽边缘的B点。测出h和h′,则:tani=,tanr=,=

调整入射光线使i和r都非常小,此时有:tani≈sini,tanr≈sinr

所以,由折射定律:n===。

方法2:在一盛水的烧杯底放一粒绿豆,在水面上吊一根针,如图14所示,调节针的位置,直到针尖在水中的像与所看到的绿豆重合。测出针尖距水面的距离即为杯中水的视深h′,再测出水面的实际深度h,则水的折射率n=。

某同学在测定一厚度均匀的圆形玻璃砖的折射率时,先在白纸上作一与圆形玻璃同半径的圆,圆心为O,将圆形玻璃平放在白纸上,使其边界与所画的圆重合。在玻璃一侧竖直插上两枚大头针P1、P2,在另一侧先后插两枚大头针P3、P4,使从另一侧隔着玻璃观察时,大头针P3、P4恰好与P1、P2的像在一条直线上,移动圆形玻璃和大头针,如图15所示。

(1)在图中画出光线在玻璃内外的传播方向。

(2)在光线的入射点作法线,并标出光由空气射入玻璃的入射角θ1和折射角θ2,写出计算玻璃折射率的公式n=____。

(3)若有一个折射率为的透明玻璃球,让一束足够强的细光束在通过球心的平面内以45°入射角由空气射入玻璃球,则从各方向观察玻璃球,可以看到_____束出射光线。

猜你喜欢

折射率大头针木板
麦 田
发光大头针
凸透镜是否等于会聚透镜
瓢虫卖大头针
木板
不会上浮的木板
光的折射与全反射考点综述
消失的图像
一枚大头针
READ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