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岩”花开别样红

2009-07-21

当代党员 2009年6期
关键词:歌乐山联线红岩

栾 冬

当国内3000多家革命纪念馆因门庭冷落而四处争取财政拨款时,红岩联线却以年近2000万元的收益,早在2006年就被评为全国十大红色旅游景区之首。

紅岩联线一骑绝尘的背后,是一连串制度创新的清晰脚印。

■ 整合资源联点成线

2003年最后一个深夜,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办公室,孤灯长明。

灯下,馆长厉华正奋笔疾书,起草《红岩联线可行性报告》——这是厉华酝酿已久的梦。

半年前,一位朋友的经历让厉华遭遇尴尬——朋友在游览歌乐山一处红色旅游景点时,上完卫生间出来找不到地方洗手。

“为什么没自来水呢?”面对朋友的疑问,厉华无奈地回答:“从山下引水上来,要七八百万元,上面拨的经费和馆里门票收入,连职工工资都难以保障,哪有财力动此浩大工程?”

“红色旅游难道真的无法盈利?”朋友的质问,如鞭子般狠抽在厉华身上。那一夜,他失眠了。

红色旅游窘困的症结在哪?失眠后的厉华开始苦苦追问。

半年全面调查,厉华找到答案:重庆革命历史遗址虽多,但都散建在8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条块分割、恶性竞争,红色资源无法形成合力,单打独斗,大家只能端着金饭碗讨饭吃。

“散兵游勇难成气候,只有抱团合作,才能掀起红色狂飙。”在送给上级部门的《红岩联线可行性报告》里,厉华这样建议。

“整合资源,面向市场,研究开发,联点成线。”重庆市文化局(现文化广播电视局)“十六字”要求,让厉华欣喜若狂。

2004年4月16日,一件事情震动全国文化及旅游界:“红岩”下海了——在红岩、歌乐山革命纪念馆的基础上,整合全市红色文化单位,组建一个局级事业单位——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

这是全国第一家吃文化体制改革“螃蟹”的红色文化单位。

“红岩联线将打破过去文博行业条块分割、各自为阵的局面,用‘红岩这条主线,把全市革命文化资源整合起来。”履新红岩联线中心主任的厉华踌躇满志。

红岩联线成立后,迅速抓了两件大事。

一是“联点”:收回分散在各区县文化、旅游、民政等部门的红色遗址,实现经营权的统一;一是“整合”:将这些“有的保留有遗址、有的保留有资料、有的保留有纪念标志”的红色遗址,重新整合包装。

联点、整合后,红岩联线重磅推出红岩文化精品游——游客在任一景点买票,就可以将与红岩文化相关的一系列景点全部赏完。

这张通票,让重庆的红色资源迅速释放出强大的集聚效应——仅红岩革命纪念馆年接待量,就从2003年的50多万人次暴增至2004年的200万人次。

从“散兵游勇”到“连锁经营”,创新体制,“红岩”开出了第一朵绚烂的花。

■ 突破定式弃旧迎新

红色遗址,自建馆开始,就一直被禁锢在传统定式中,一切都是“老面孔(陈展不变)、老地方(展所不变)、老腔调(解说不变)”。

许多观众在游览红色景点后,在留言簿上这样写道:我们慕名而来,扫兴而去。

观众率直的批评,引起厉华的沉思:“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开馆,你来看的模式下,革命文化资源的市场化程度极低,现在我们必须以游客的需求为导向,创新展览机制,突破传统的陈列和解说定式。”

红岩联线突破定式的第一招是了解市场——投入10多万元,在各景区进行大规模问卷调查,从10万多份问卷中分析新时期游客需求。

第二招是再现历史——利用各种手段,鲜活再现历史人物的学习、生活、斗争等场景,让游客从中找到共鸣。

“‘站住,不许动!猛然,身后两名国民党持枪哨兵一声大喝,让我心里不由一紧。这是2005年4月的一个傍晚,我们一行人在夜游白公馆监狱时的一幕。其时,浓重的夜幕把歌乐山笼罩得漆黑一片,在狼狗的疯狂叫声中,‘人犯被押入白公馆……此情此景恍若时空转换,回到1949年的歌乐山。”西安游客吴刚在日记里写道,“我因《红岩》一书而来,却惊喜地发现红色文化与现实生活结合得如此完美,让人更能身临其境地回味那段历史。”

“利用声、光、电、人、图、物等各种手段,再现革命英雄与反动派不屈不挠的斗争场面,使得革命英雄形象鲜活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厉华说,“只有动起来,才能让人家爱看、爱听,才能对这些静止的文物产生感情,才能把游客引入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这种“鲜活再现”模式,不仅让红岩联线的游客猛增20%,甚至还赢得了“再现项目设计订单”。

江西上饶集中营、四川万源红军纪念馆等红色遗址,纷纷发来“项目订单”,邀请红岩联线去为他们的场馆设计各种展览场景。仅2005年,红岩联线对外设计制作就创收100多万元。

从“忽视游客”到“抚慰游客”,创新展览机制,“红岩”开出了第二朵绚烂的花。

■ 双赢机制外向扩张

花开两朵后,厉华有了更大胆的想法——将公益事业和产业经营两分开。

开发红色资源的商品属性,通过产业化运作的方式,向全国扩张,直接到市场上找饭吃,并通过这种扩张所产生的影响力,反过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这个双赢机制的最初萌芽,缘于厉华1988年的那次经历。

1988年,厉华带着4个人到广州,准备搞一次红岩精神展览。

有一家单位开始很热情,当听说展览内容是红岩烈士后,吃惊地说:“有没有搞错?”另一家展馆的老总,得知展览内容后,也借口消失。厉华又找到一家博物馆,对方答复:“如果是家具、食品、服装展览可以考虑,我们不办政治性展览!”

最终,省港工人罢工遗址纪念馆出于同情接纳了这次展览。结果让所有拒绝单位后悔不已:这次展览盛况空前,应观众要求一再延期。

“红色资源只要开发得当,就可以挖掘出很高的市场价值。”这次大胆尝试,让厉华萌生了开发红色资源的商品属性这个念头。

这个念头,终于在红岩联线诞生后,得以实施:利用新颖的艺术形式,把革命文化的内在精神价值外化出来,打造成红色文化精品,实行产业化经营。

遵循文化规律,进行产业化探索,红岩联线已先后推出5大系列产品:展览、报告、巡演、书刊和音像制品。其中,舞台剧《红岩魂》在全国巡演时,有人为了买票而“走后门”,最长的一次谢幕竟达1个多小时,并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出版《风雨白公馆》、《浩气长存》等30余种图书,销量120多万册;制作《红岩档案解密》、《生命作证》等8部形象报告剧,创造利润3000余万元;在全国150多个城市举办一系列巡回展览,接待观众3200多万人次。

将红岩文化完美融入文艺作品、文艺表演中,这种创新,不仅让红岩联线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还将红色旅游发挥到极致。

利用产业化运作的赢利,红岩联线又开发了酉阳赵世炎故居、开县刘伯承纪念馆、城口红军革命根据地等一批红色项目,每个项目又引来大批观众。

公益事业和产业经营两分开,创新市场机制,“红岩”开出了第三朵绚烂的花。

猜你喜欢

歌乐山联线红岩
全域旅游视角下重庆市歌乐山环线旅游资源评价
歌乐山派出所
谒重庆歌乐山渣滓洞
上汽红岩插上互联网翅膀
新型固体制剂生产联线
新型固体制剂生产联线
新型固体制剂生产联线
新型固体制剂生产联线
让红岩精神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