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道测试题说开去
2009-07-20万正茜肖诗袤
万正茜 肖诗袤
教学完二年级上学期除法之后,二年级教研组组织了一次单元学业水平测试。测试完毕,二(1)、二(2)班的两位数学老师在一起嘀咕:出卷的老师怎么这么粗心,有道题超标了!究竟是哪道题呢?笔者拿起试卷阅读,一道测试题映入眼帘:
一辆玩具小轿车43元,至少要带几张5元的人民币,才能够购买一辆?
年老的彭老师说:学生还没有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学生解答这道题有问题。年轻的小曾老师紧跟着回答:应该是这样的。听了他们的交谈,笔者笑了笑,没有开口答话,心想,这道题目真的超标了么?于是,笔者仔细地分析了班上38名学生对这道题目的作答情况。学生答题情况如下:
①43÷5=9(张)(7人)
②()×5≥43(元)(11人)
③5×9=45(元)45(元)>43(元)(12人)
④5+5+5+5+5+5+5+5+5>43(元)(4人)
⑤完全不会。(4人)
针对以上情况,分别找到其中的几位同学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结果让笔者大为感叹!
第一种解法的小朋友,对除法的意义相当熟悉,心中熟悉除法的表象,并且建立了除法概念的模型,所以用43÷5=9(张),但是不知道如何书写商和余数,只是直接等于9,答案虽对,算式不对,是属于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强的学生。
第二种解法的小朋友,也是非常聪明的孩子,属于发散思维比较强的人,知道用有余数的除法不能很顺利的解决,而另寻解题策略。利用所学乘法口诀,最少需要带几张5元才能超过43元,买到一架玩具小轿车?
第三种解法是有序思维的结晶,既能解决问题,又能够体现思维的过程,并且让阅卷的老师和同学明白自己的解题思路,属于思维缜密,条理清楚的人物,彰显了数学教育的价值,让孩子们学会思考,并且是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第四种解法画图,是我们一般认为比较笨,并且很费时的方法。实际上也是非常有价值的解题策略,这种方法是数形结合的产物,是适合学生个人实际的解法,它属于形象思维的层面。孩子一个5元至9个5元逐个数来,一直到超过43元,够买玩具小轿车为止。它体现了学生学习的水平以及认知层面,也体现了数学的新理念,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和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不同的学生它的优化策略是不一样的。在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里,画图不仅仅作为解题策略介绍给学生,而且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因为其强大的功能,现在正在演变成一种学习技能,要求学生掌握,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至于4个空白题的孩子,则是属于基础不落实,无法完成该题,属于学困生,是老师辅差的重点对象。
一道数学测试题,出现了四种解答方法,给我们呈现出孩子们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它也由一道“超标题”变成了一道大多数同学都能解答的“基础题”。不同的解法反映学生高低不同的学习层次,也从侧面反映了教师平时的教学情况。从以上一个题目的解答,折射出不同的教育观念就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本来是一道很有价值的测试题,在陈旧的观点指导下认为是超标。其实不然,这样的题目正好检验学生对于除法意义的理解,并且检验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过去的那种应用题教学模式,框定题型,对应相应的解题方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孩子真是在老师和教材画好的圈圈里跳舞,带着镣铐的舞蹈,沉重单调。新的教学理念,结合生活实际,结合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体现算法的多样化,让不同的孩子学习不同的数学。在深刻理解乘法和除法逆运算的关系上,孩子或顺向思考,或逆向思维,或抽象思考,或动手操作,或挥手作图……方法之多,思维之灵活,让老师们大开眼界。这是新的教育理念改变了师生的教学方式,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拓宽了解题的途径。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一首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大家都能跳出山外,再看庐山美景,又是别有洞天,该多好啊!
同是一道题,在不同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学生的思维由单一转为多元,由知难而止步转为主动探索新解法。对待这样的测试题,作为教师,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有没有其他的解题策略?孩子能不能够把新问题转化成旧知识而主动探究解决。而不是一味的埋怨出试卷的老师没有看课程标准,出的考题超了标。这道题真的超标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可是最初我们有的教师为什么一看到题目就说出“超标”二字呢?
想起日本一年级的小朋友用画图法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而我们国家到小学五年级才用列举法教学这个问题。这是国情的差别,也是思维方式、教学理念的差异,不同的理念培养出来的人才,当然是千差万别。所以学习并实践教育教学新理念,对于每一个基层的老师来说,都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做一个科研型教师,面对机遇和挑战,需要我们去学习、实践和超越。前路漫漫,困难与希望并存,其修远矣,唯有坚持,再坚持,方能见成效。作为教师,唯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新课程教学才会取得新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