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如何塑造中学教师的健康心理
2009-07-20韦文贵
韦文贵
[摘 要]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面临着较大的工作压力、社会压力和家庭压力,这就使教师承受着特有的强大心理压力。面对压力,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态度,客观平和地去面对,并找到适当的方式,以自我调整、适当缓压,从而达到修养身心,使心理处于平衡状态的目的。
[关键词]自我调整 减压途径 修心养性 平衡状态
在教育第一线上的中学教师,一方面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担负学生、家长、社会对他们教学价值的高期望,也要接受来自学生、社会等的不满和抱怨。因此,教师一直都面临着很大的精神压力。国外曾有人做过相关的调查,在所有职业压力排名中,教师排在前五位。不少教师在层层压力下,心情焦虑、体质下降,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更有甚者,心理压力的不断加大还导致了直接的身体疾病……那么,教师该如何应对压力,并排解这种压力呢?
一、客观地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保持平和、平静的心态
1.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的意义。“人贵有自知之明。”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个人,尤其是教师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表现,对其协调工作、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等都有较大的影响。心理学家柯里指出,如果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价值,认为自己什么都比别人好,他就会产生盲目乐观的情绪,且常常自以为是,从而没法处理好人际关系,同时还会处处受挫,并产生苦闷等情绪;相反,如果一个人只看到自己与别人相比的不足,而看不到自身的价值,就会丧失信心,从而产生自卑的情绪,甚至彻底否定自己。教师则还有可能把灰暗的情绪带到课堂上,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教师首先要从正确的角度,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职业性质、地位、收入、社会效应等,一方面要看到工作的压力、辛苦及并不高的收入;另一方面,也要明白这种职业的重要性、不可替代性、社会意义与贡献性等。这样,教师就会对自身形成一个双方面的、客观的评价,从而逐步趋于平衡状态。
2.进行均衡的情绪体验,保持适当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所谓自我体验,就是对自己所怀有的一种情绪体验,也就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如自信、自卑、自满、自责等。情绪的自我体验往往与自我认知、自我评价有关,也和自己对社会的规范、价值标准的认识有关。
(1)自尊心。自尊心是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成分,也就是尊重自己的人格、荣誉,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不容别人歧视,维护自我尊严的自我情感体验,即自爱心。有自尊心的人,就会有争先进、争上游的好胜心,他们不甘落后,自觉而主动地遵守纪律,并做好本职工作,创造性地完成任务。一个有自尊心的教师,即使在现实不尽如人意,工作条件、工作报酬等都没有达到自己心目中的要求的前提下,也依然会严格要求自己,并本着师德与责任感认真教书育人,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只有这样的老师,其教学质量才会有保障,他们所教出来的学生,也才是自尊自爱的,这就是言传与身教的结果。
(2)自信心。自信心是对自己力量的充分估计,从而对自己所产生的一种信心。自信心是人们成长与成才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心理品质,也是做好工作的一种保证。一个人如果很自卑,看不到自己的力量,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心理定势,并给工作带来消极的影响。一个有强烈自信的老师往往会对培养学生满怀希望,他们的这种自信心也会感染学生,并形成良好的互动,从而促进教学目标、教学成果的达成。这一达成反过来又增强了教师的自信心,增加了他们的工作满足度,从而在内心对工作达到一种满意的心态。
二、培养对教师工作的兴趣与热爱,不断去适应它,从中寻找乐趣
1.培养浓厚的职业兴趣,只有爱这份工作才能做好它。关于这点,许多人都深有体会:如果对一份工作不喜欢,不感兴趣,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做,那是绝对做不好的;工作做不好,学校评价不好,学生有意见,反过来就会使心情更加恶化,情绪低落,心理负担加重。兴趣有的是天生的,有的则是后天培养起来的。既然教师的工作性质、工作环境等都已经是确定了的,个体无法改变,那么,何不尝试着改变自己的心态、成见,慢慢去适应工作,并对它产生兴趣呢?这样就能埋下头来,融入其中,其实,任何事情,只要肯钻下去,就总会有所得。而一旦适应了,离做好也就不远了。
2.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成就来激励自己,安慰自己,以达到心理上的一种满足。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教育都是塑造与改变个性的过程。正常的、有效的教育工作总会有成果,或是学生成绩的提高,或是学生能力的增强、人格的完善与进步,等等。因此,教师要学会自我鼓励,自我安慰:在自己的教导之下,学生正一点点,一天天地在进步着,成长着。这样,教师每天看在眼里,就会产生一种满足感,这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回馈,它能给教师带来坚持下去,并不断付出的动力。同时,学生都是有是非判断能力的,一个业务能力强,为人正直,且人品高尚的老师会得到学生、社会舆论的良好评价,这种评价也说明了教师的成绩与成就,许多老师正是靠着学生的进步与成绩,以及他们对自己的信任与需要来不断鞭策自己、鼓励自己,从而在辛苦与压力之下平和地工作着。
三、自我调整与适当的情绪宣泄
1.暂时忘却是应对不满意现状的一个有效方法。在平时的工作中,教师往往有诸多不如意的地方,如工作时间长,工作要求高,与待遇报酬相比不成正比等。这时,就可暂时躲避或忘却,即把工作中大大小小的烦恼都暂时放在一边,以“超脱”一下,摆脱较大的压力,给自己的心情放一个假。这样就增强了“抵抗力”,当再去面对下一轮压力时,就不会显得那样烦躁。人们遇到灾难或身体上遭受重大伤害时,往往会有一定时间的选择性“失忆”、“遗忘”,这其实就是人类本能的一种自我保护和自我修复。该忘时就忘,该不想时就别去想,教师如果学会了这一点,对其工作是大有裨益的。
2.找到适合自己的减压途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不同的爱好,面对压力与不快时也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来缓解。许多脑力工作者都选择用运动健身来调节自己忙碌的生活,有人长跑、攀岩、爬山,有人打网球、游泳……不但锻炼了身体,也放松了心情,缓解了压力。其它途径,如节假日远足旅行,或是看电影、影碟等也都是不错的消遣。这样就可以把工作压力抛到一边,以适当地调节身心。总之,我们对心理压力、工作压力应像对洪水一样,不能硬堵,而要多方面分流,让它平缓下来。减压的方式要因人而异,每个教师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调节情绪,从而镇定自我。
3.要及时发泄不良情绪。工作时间久了以后,人们就会产生职业倦怠、厌倦心理,不满度也会增加。同时,不少问题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不了,而必须每天面对,这样日积月累,不良情绪就会积压、发酵,从而形成“毒素”。如不能及时排除,不仅心情不好,工作状态差,身体也会下降,从而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因此,该发泄时就要发泄,要倾诉、宣泄不良情绪,以缓解心理压力。
四、修心养性,不断提升自己,达到一种纯然状态
人都有许多缺点、弱点,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社会经验、工作经验的积累,人的心理也会不断地成长。教师的职业有其特殊性,是起着指导者和榜样的作用的。因此,教师必须要有较好的修养、高尚的人格、较强的人格魅力和感染力,必须不断地调整自己,纠正自己,提升自己,“修炼”自己。一个为人理智、豁达,心境平和的老师,就一定能克服各种不良心理问题。事实上,心灵的宁静、平和、满足等都是可以做到的。只要真的克服了自我的不良情绪,并达到一种纯然的状态,也就可以有效地实现心灵的飞跃。
人无完人,工作、职业也没有完全令人满意的,教师工作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出现问题、产生心理压力也在所难免。只要正确定位,适当调节自我,达到平衡心态就能克服困难,做个心理健康,合格的好老师。
参考文献:
[1]赵玉芳,毕重增.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1).
[2]雷万胜,张志明,姜莉.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4(2).
[3]李玉荣.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6,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