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与社会课堂,应放手让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

2009-07-20马惠玲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09年6期
关键词:策略措施学生主体教学方式

马惠玲

[摘 要]还学权于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活泼地开展学习,这样,历史与社会课堂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本文从开放课堂,还学权于学生;鼓励质疑,放飞学生思维;教学相长,实现师生共赢等方面阐述了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如何转变教与学方式的问题。

[关键词]教学方式 学生主体 策略措施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强调要尊重和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事实证明,即使再巧妙的教学活动和方法,如果离开了学生的独立思考都将显得苍白无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和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定位,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即还学权于学生,让他们尽力发挥主人翁的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服务。教师要善于创造一种安全、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营造一个充满赞扬和肯定的环境,使学生感到安全,受到鼓励,得到尊重。教学设计要创设一种有趣、有味的鲜活情境,要做到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巧在如何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线路,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主动、活跃的能动状态,全身心、多感官地参与活动,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会从统一走向分散,从以教材为主走向以学生发展为主,从以讲授为主走向以指导学习、解答疑问为主,它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正如《师生沟通的艺术》所说,“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潜力,是为了帮助学生激发他们本身固有的创造力和思维活力,是为了帮助他们成长为一个自信、自立的人。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学生的依赖性和单纯的服从性。”

一、开放课堂,还学权于学生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来整合学科内容的基础课程。它强调以学生为本,并注重能力的培养。因此,通过开放式教学方式的实践,可以有效地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所以,笔者从接手七年级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开始,就不断地提醒学生要关心国家、社会和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切不可“死读书”、“读死书”,要经常利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和网络等传媒渠道了解社会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并多问为什么,同时还要与自己所学的历史与社会中的相关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如果还有疑问,就可以在课余求教老师或同学,这样,就能达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母亲河》一课时,笔者就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以6人为单位组成合作小组,并通过课前搜集资料,课堂自学,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提出问题,要求全班一起解决问题,从而完成本课的学习。最后,各小组同学都提出了许多深层次、高质量的问题,如:①黄河与长江上、中、下三段的水文特征各是什么?②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悬河的原因是什么?③长江为什么被人们称为“黄金水道”?长江通航条件优越的原因是什么?④黄河和长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我们为此能做些什么?等等。还有的小组从源头、分界、各段特征、开发和利用、治理等角度对黄河和长江做了对比,这些问题正是教师在教学时要告诉学生的知识,而现在这些知识则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解决,于是他们就成为了课堂信息的直接提供者,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在课堂上,笔者还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思考一个问题,并使他们明白:这一学科没有绝对的,而只有相对的知识,关键要学会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任何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如在学习八年级(上)第二单元“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一课时,文中介绍道:四大文明古国都诞生于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地区。于是,笔者先开放性地让学生说说原因,等他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后,笔者再总评说:大河流域水源丰富、土地肥沃、气候温暖,地势平坦,有利于早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因为越是在远古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就越强,而以上这些大河流域主要的自然条件正好适合早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这就是文明诞生在大河流域的主要原因。但是,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处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比如,在早期人类文明诞生时,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和长江流域的气候是相似的,都是温暖、湿润,但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黄河在历经沧桑巨变后,如今,其中下游地区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远不如从前那么优越了。这样讲解后,学生在学习中就会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思维过程中,并学会了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达到了把“死知识”学活的目的,这也正如《观书有感》中的诗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描绘的“活水”(新知),而活学是活用的前提。

历史与社会学科本身就是一门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核心精神的学科,如果教师只让学生学习课本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课堂上,笔者还结合时政相关资料,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激活他们的思维。首先,选择有典型性、实效性、趣味性的材料;其次,指导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角度进行讨论,使他们有法可循,从而提高了参与热情和情趣;第三,注意活动的组织形式。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竞赛、可以男女为单位进行对擂、也可以个人为单位加以累计;至于竞赛设奖,可口头、可记分、可分发奖品或奖状,从而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活动的质量。例如,在《直面我国的人口问题》一课中,笔者将学生分成了二大组,要求他们分别探究我国的人口素质和人口结构的基本状况,最后,两个小组的同学分别设计并回答了4个和3个问题,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合作意识,而且使课堂气氛既紧张又轻松。

二、鼓励质疑,放飞学生思维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师生本应共同承担责任,但如果学校不鼓励学生的独立性,就会促进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一点一滴地养成独立思维的习惯。例如,在学习《如画的梯田》一课时,在学生掌握了前面学过的气候、地形等知识,并具备了初步读图能力的基础上,教师再向学生展示《云南元阳位置图》、《元阳梯田景观图》、《哈尼人的蘑菇房》等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哀牢山、元江、元阳的地理位置,然后让他们提出问题,并针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讨论后,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①根据元阳所处的位置分析元阳的自然特征;②哈尼人的梯田里种植的农作物是什么?种植这一农作物应具备哪些条件?③哈尼族人民是如何解决、协调好这些问题的?④梯田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层次性,并且切合了教学要点。

再如,在学习八年级(上)第一课人猿相揖别“站立起来的祖先”一课时,笔者让学生观察课文第5页图1一2从古猿到人类的形态变化,并要求他们说一说猿与人的区别,学生的回答太丰富了:除了回答出了教学用书上的相关要点外,还有很多新的发现,如人比猿个子高、漂亮、身上毛短、皮肤白、有衣服穿、四肢健壮,等等,不一而足。这就使笔者增强了信心,即要把学权还给学生,并相信学生能行。这一教学观点也是基于近年来笔者对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不断反思得来的。又如,同是在这节课文中,第7页图1一8北京人围猎肿骨鹿想象图,笔者让学生先描述一下北京人一天中的吃、穿、住、行概况。学生很快回答说:北京人吃熟食。笔者问为什么这么说,学生回答说:因为从图上可以看出北京人会使用火。也有同学回答说北京人没穿衣服,笔者又追问原因,学生说:因为北京人还不会制作衣服。这时,又有学生回答说,北京人住山洞或在树上住(但语气不是很肯定),笔者要他说出原因,他回答道,因为当时北京人还不会制造房屋,所以只会住天然山洞或像鸟一样巢居在树上。至于行走,因为没什么先进的交通工具,就只能用11号车(腿)了。他们的这些回答都很合理,这堂课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学生的大胆质疑中,老师要扮演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这样师生的关系也就会融洽很多。笔者也深切地领悟到,为人师者,要始终坚持以善良为基础,施教中的一切都要以爱心为基础,要精心呵护学生的言行,千万不能以成年人的“尊严”来压制学生,正如《师生沟通的艺术》一书中所讲的,“学生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问题,事实上,学生正是在这种靠自己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这些问题的存在本身是正常又合理的,重要的是学生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去积极地解决问题。”

三、教学相长,实现师生共赢

作为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等于在成就自己;我们切不可总摆出一副师道尊严的臭架子,觉得学生什么都不如我们。其实,学生在很多时候都已超过了老师,因为他们在促使教师不断地进步。如在学习古代埃及等国的文化时,学生的提问就难倒了笔者:古代印度人是怎样创造出lO个数字符号的?古代两河流域六十进位法是怎样发明的?又如,教学《世界遗产在中国》时,全班共提出了6个问题:①丽江古城为什么没有城墙?②秦陵兵马俑被称为世界第几大奇迹?③乾隆皇帝经常在哪里接见他的臣子?④长城最初建于哪朝?最初的作用是什么?⑤北京故宫又被西方人誉为什么?⑥布达拉宫在建造上有何特色?通过大家的思考及课后查找资料,他们逐步解答了这些问题。这样,民主、开放的教学就给师生提供了开放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思考的学习环境,也证实了“学海无涯”的道理,使师生都在教学活动中得到提高。

总之,只要还学权于学生,学生就能够主动活泼地开展学习,教师也就能够贴近学生实际组织教学,事实证明,历史与社会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使师生都在教学相长中有所收获。对学生而言,其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树立了新的学习观念。有学生曾经告诉笔者说,“老师,原来我一直认为学习就是只学课本上的,没想到从这些实践活动中我真的学到了许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也增长了见识,变得比原来也成熟多了。”②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如小组分工合作,可以凝聚大家的力量和方法,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动手、组织、沟通、交流和反思等能力。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促进了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如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敞开心怀,愉快地与别人协作,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密切。④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生活技巧,学会了主动与人交往,与人相处。⑤学会了亲近社会,加深了对社会的全面认识。⑥培养了学生的坚强毅力,也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对教师而言,则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发掘出了他们多方面的潜力。尽管课堂教学的组织难度加大了,但是教学的针对性更强,教学的实效性也更加显著。教师从中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从而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

当然,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教是为了不教”,对很多教师来说仍是任重而道远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周小山,严先元.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3]唐思群,屠荣生.师生沟通的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张丽莉.《历史与社会》和谐课堂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

[5]阮光法.浅谈综合学习能力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培养与提高[J].吉林教育,2009,(1).

猜你喜欢

策略措施学生主体教学方式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浅谈新型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新课改下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策略初探
怎样提升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
浅谈学生主体在高职《经济数学》中教学改革
高校中长跑运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立足高考下优化高三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有效讲评浅析
浅析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合作探究策略
小学英语教学中课外阅读的有效切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