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策略探讨
2009-07-20邵双燕
邵双燕
[摘 要]本文从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出发,就体育能力的概念和内容进行了相关论述,提出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的五条途径,并对各途径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学生 体育能力 培养途径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基础。体育教育的目的除了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掌握一定的体育基本理论知识、运动技术、技能以外,还包括培养学生的体育活动组织和指导能力。
一、学生体育能力的含义与构成
1.自我锻炼和评价能力。自我锻炼能力是指学生能运用体育课中所掌握的体育基础知识、方法和技能。在没有教师直接参与指导的情况下,有独立完成体育锻炼,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和支持运动水平的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则是指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对自身的形态、机能、素质等进行自我测定和评价的能力。
2.自我医务监督能力。自我医务监督能力是指应用医学的内容和方法合理地进行体育锻炼,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主动地观察和检查自己的健康状况和身体机能的方法,有助于合理安排和调整锻炼计划,预防过度疲劳和运动损伤。自我医务监督内容包括主观检查(一般感觉、睡眠、食欲、运动心情)和客观检查(脉搏、体重、肺活量、握力、背力)。
3.组织和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是指在组织群体活动时,能按照明确的计划,协调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进行工作,并达到预期目的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既要训练学生在运动中与同伴协调合作,加强纪律观念,又要训练学生学会做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工作,使学生有组织管理的知识和意识,还必须具备组织管理的能力。
4.体育竞赛裁判能力。随着体育的发展,运动竞赛已成为广大学生开展体育运动的主要形式。尤其是近年来,各种体育协会、俱乐部的兴起,使竞赛形式变化多样。除了积极做好组织工作外,裁判工作也是搞好比赛的重要环节。因此,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裁判能力不仅是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需要,也是社会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学校体育功能在育人方面的具体体现。
5.观赏体育比赛能力。观赏体育比赛的能力包括了解各种项目比赛的基本规则和竞赛方法,观赏运动员运用这些规则和方法的水平;了解各种项目技术、战术发展的状况和趋势,观赏运动员临场技战术的运用水平和应变能力;观赏比赛中作为技战术基础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在比赛中的运用效益;观赏运动员临场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在比赛各阶段的表现和自控能力,以及场外教练指导艺术。
6.运用体育环境和条件能力。培养学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为他们今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基础。教学中应善于引导和教育学生,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场地器材的具体情况变化,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充分利用,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同时,应教会学生一至二套如韵律操、哑铃操等健身运动,使他们今后在有限的场地、器械条件下能进行体育锻炼。
二、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重要性
1.终身体育的需要。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习惯以及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学生通过系统的体育教育学习,不但能增强体质,还可在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为终身锻炼与适应未来职业需要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就是希望学生把自觉参与运动锻炼的习惯意识延伸到将来的生活工作中去。
2.协调自我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通过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乐观情绪及人际关系,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随着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能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与职业特点,根据自己所处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和健康状况以及环境、气候和其它客观条件的变化,科学地选择体育锻炼的内容与方法,并在锻炼中及时测定评价自我的形态、机能和健康水平,调整锻炼计划,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途径
1.加强体育理论课教学。体育理论课程对学生体育基本能力的完善和发展具有特殊的作用,在体育理论教学中,应以发展记忆、想象和思维能力为主,注重体育理论结构体系的逻辑性,把基本原理与方法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人体在体育活动中,各种机能变化的规律和体育运动对人体的作用与影响,并使学生懂得锻炼身体所采用的有关方法和内容选择,等等。
2.体育课堂实践课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得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地调动起来:
(1)培养学生的讲解与示范能力。用体育学科的语言艺术讲解,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效应;运用启发性语言,可诱导学生质疑;形象生动、清晰随和的叙述,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科学性地逻辑推理,可推动学生的思维导入深入;贴切恰到好处的比喻,可增强学生的信心,抽象出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缩短认识距离,完成讲解动作要领的过程。在体育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对教师已经讲解示范过的动作进行重复的讲解示范,要求学生的各项工作示范性要到位,要求与讲解配合,并且做得正确、优美、轻松。
(2)培养学生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为了有的放矢地尽快纠正错误动作,分析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教师把正确与错误两方向的动作加以对比,从而加深学生对正确动作的认识和理解。正误对比,既可以在动作示范的同时演示易错的动作,做到示范与“示错”的对比,也可以对动作的标准要求,规范程度,进行准确的评价。
(3)培养学生保护帮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保护意识,增强帮助技能,是体育教师教学中常备不懈的任务。可靠的保护,不但可以有效地防止各种伤害事故的发生,而且也能消除学生做动作时的恐惧心理,可以较好地完成各种动作,而且也能顺利地掌握动作技术。
(4)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的结束部分,由值日生带领做一些徒手放松练习,如放松操、韵律操,放松游戏等,时间5min左右,提倡学生自己创编放松练习方法,教师可在课前对学生提供的方法指导审定,使其成为对学生“促成再创造”的园地。在课的开始部分,让学生创编准备操和游戏,让学生学会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创编教案,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改革考核和评价的方法。考核和评价是整个体育教育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是顺利完成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符合教学目标及发展要求的考评内容、方法和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对实现教学目标起着导向性的作用。在考核和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作为体育课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主要内容可以分为:第一,自我锻炼能力,包括运动习惯和能力;第二,自我评价能力,用简单的评价和测试方法(形态、机能、素质)比较准确地评价自我的体质、技术、技能的情况;第三,各种组织竞赛、裁判、观赏等能力。
4.加强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开设课外体育俱乐部或者单项协会,如足协、篮协、武协、排协、乒乓协等。开设体育选修课,学生根据个人的不同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上课的教师,自主选择上课内容。在技术选修课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平时掌握比较熟练的运动项目,通过选修课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使自己本来就比较熟练的运动技能得到更长足的进步;也可以选择自己掌握得并不是很好或者根本就没有掌握的运动技术项目,以此来提高自己,对更多的体育项目有更多的了解。同时,开展小型的体育比赛,让学生参与各种体育竞赛,通过小型多样的趣味性运动项目竞赛等,使学生的体育组织能力和运动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
5.加强教育实习和参加社会活动的开展。学校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接轨是现代体育发展的新趋势。体育教学改革要以人为本,要以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体育习惯为导向。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使学生的未来发展与社会需要接轨,针对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趋势,应为学生提供机会参与社会体育活动,让具有一定体育能力基础的学生参与社会体育工作指导活动和竞赛。如参加各种体育协会、俱乐部举办的体育知识系列讲座、训练班、表演、竞赛等活动。特别是在体育专项课中难以普遍开设的某些运动项目,都能在课外体育活动中,使学生得到培养,增进学生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将体育的功能延伸至社会生活中。
参考文献:
[1]钟卫.高校学生体育能力培养及其他[J].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
[2]高茂章.高等师范院校学生体育能力培养途径研究[J].科技咨询导报,2007,(8).
[3]齐世凯.高校应重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