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好之
2009-07-20胡海珍
胡海珍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状态,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使其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总之,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效率的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但在实际数学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教师们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下面,笔者就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些个人看法。
一、培养浓厚的师生情感与正常的师生关系
浓厚的师生情感和正常的师生关系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对其所担任学科和教学内容发生兴趣的关键。一旦师生关系破裂,很难设想学生对关系恶化的教师所教的学科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要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师生感情是很重要的。师生感情的主导一方是教师。因此教师应做好以下两点:
1.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是以热爱学生为前提的,教师热爱学生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一代。当教师的情感灌注在教学内容中时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从而产生学习兴趣。教师热爱学生,应包括教师要了解学生,因材施教;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自尊心;要信任学生、想方设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要关心学生,严格要求学生。
2.与学生正常交往。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的活动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与他人发生关系,才能在社会中生存。如需要别人关心,需要友谊,需要别人的认可与接受,需要别人的支持与合作等。这种需要是人与人亲近的内在动力,称作交往动机。师生之间的各种关系是交往动机获得满足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学生学习成绩好时,会获得父母、亲友、同伴的赞扬,会使他们在与有关人员之间的交往中享有亲密的情感。成绩不好时,可能会受到责备,申斥叱骂,这不仅仅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且还会使学生感到被抛弃、受冷落,从而产生孤独和焦虑。如果教师能够密切与学生交往,建立一种纯洁友好平等合作的关系,共同学习,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共同承担失败的责任和压力,这样就能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愉悦感、安全感、尊严感,就会增进师生感情。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的潜能、智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尝试与练习活动
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有赖于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多尝试多练习使知识基础不断地扩大和加深。学生的知识越多,越牢固,产生兴趣的可能性就越大。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激励措施,提高学习兴趣。“好孩子是鼓励出来的”。在数学课堂上,不要吝啬赞美与鼓励语言,要知道有时的表扬比批评更有效果,多用“你真棒”、“你比以前进步多了”、“你最爱动脑筋”、“你再思考一下”等赞美与鼓励的语言以及多竖大拇指和用欣赏的眼光,这样课堂上举手的同学越来越多,他们会越来越自信、对数学学科越来越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越来越善于思考。当然,不仅有语言上的赞美与鼓励,还包括少许的物质鼓励。如一张小红花、一面小红旗等。学生看中的不是得到了什么东西而是获奖的自豪感。
2.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动手操作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引起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教师应设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操作活动,为学生理解抽象的学习内容提供充分的感性知识,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如在教小学学生认识加减法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对数已有的认识,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数数棒,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与计算方法,在操作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对加减法形成了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3.简单游戏,引发学习兴趣。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就是“好奇,好动,好玩,好胜”,注意力短暂而且容易分散。教师在课堂上应多设计一些简单的寓教于乐的小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知识。尤其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以游戏形式配合教学,学生情绪高、兴趣浓。但要注意的是游戏的设置要面向全体学生,参与面越大学生的积极性越高。
4.适度竞争,挖掘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开展带有竞争性的活动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激起学生的好胜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同时,紧张的竞争又是对他们反应能力和运用知识能力的锻炼。可采取个人与个人的竞争,组与组,男生与女生,个人挑战等多种形式,所要注意的是:在分组活动中要强弱搭配,竞争对手势均力敌才能赛出水平,达到目的。
三、创设问题的情境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不能直接用已有的知识处理,但可以间接用已有知识去处理事情。问题的难度是构成问题情境的一个重要因素。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人的研究表明,当感性输入的信息与现有认知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时,人的兴趣最大。日本心理学家波多野与稻垣提出了一个引趣儿童认知兴趣的策略方案。他们认为只要在学生的语言、概念、事实等之间引趣不合谐,就会诱发学生对住处的收集活动和探索行为。由于认知的失调,学生会通过收集信息和探索行为来减低和谐,进而形成一个更高层次的认知体系。
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就是要求教师使学生产生认知失调。呈现给学生的是与他们已有知识体系相矛盾的现象,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小学四年级学生初步认识重量、速度、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整十、整百、整千的关系,若单位换算都是除以或乘以它们的进率,也就是小数点向左或向右移动几位后,你再给他们提一个问题:4小时30分=( )小时,给同学们提出难道它的结果是4.3小时吗?既然不是又和同学们已经获得的知识产生矛盾,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学生的学习兴趣顿时高涨。
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是:问题要小而具体,要新而有趣,要有适当的难度,要富有启发性。认识兴趣与学生的基础知识有关。只有那些学生想知道而又未知道的东西才能激起学习兴趣。困此,课堂教学内容应从易到难,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地安排。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还应注意以下三点:首先,教师要熟悉教材,掌握知识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再次,问题情境的创设,在课程的开始、进行中或结束时都要注意贯彻。它可以用设问、质疑方式提出,也可以从新旧知识的联系、日常经验方面引进。
四、充分利用已有兴趣的转移
兴趣是可以转移的。所谓学习兴趣的转移是指把对其他活动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或者把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转移到另一学科的学习之中。有些学生对解答数学应用题缺乏应有的兴趣,但热衷于某种运动或电视剧、篮球明星等其他人和事物,那么,可以设法利用运动、电视剧等人和事物与数学之间的联系,把他对运动、电视剧、篮球明星等兴趣转移到解答数学应用题上来。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一定条件的影响下发展变化的。重要的是随时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趋势,及时采取措施,促使他们的兴趣向正确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