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教学:应为学生构建“可能的生活”

2009-07-20曹小军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09年6期
关键词:所学数学知识小朋友

曹小军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充满了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从单纯的课本和封闭的教室走向丰富而又多彩的生活,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整合起来,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并领悟到数学的魅力和作用,感受到数学的学习乐趣,从而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课程目标。那么,如何才能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的整合起来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捕捉生活素材,感受数学的存在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并主动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生活现象,从而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给出一些新鲜、生动、有趣、真实的问题让他们去解答。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

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利用多媒体,首先让学生看到自行车、汽车等的车轮都是圆形的,接着把它们的轮子改为长方形、三角形、椭圆形等形状,并分别模拟出它们一路颠簸的情形,这时学生们个个捧腹大笑,并在熟悉而又轻松的氛围中产生了问题:“为什么圆的轮子不会颠簸,而其它形状的轮子会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车轮”这一常见事物引起了学生们浓厚的兴趣,探究问题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如此切身的生活素材中捕捉到了数学问题,不但让他们体验到了数学源于生活,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所在,还领悟到了学习数学的趣味,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了探索的欲望,培养了其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

二、创设生活情境,体验数学的魅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有机结合,创设合理的生活情境,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使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觉到在课堂上学习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数学问题一样,需要大家一起来实践解决,并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集体的共同研究,最终得出学习结论。

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确定位置”这一节内容,它的数学原形在生活中就很常见,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在现实的生活活动中获得数学知识。在教学时,笔者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小明妈妈打电话找小明教室的生活情境,从而开门见山地引出了课题,使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接下来,笔者又以学生已有的“第几排第几个”的认知体验为生长点,设计了一个生活情境——请学生在教室里找出第4排第2个同学是谁。当他们找到了两个不同的同学时,笔者及时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找到的是两个不同的同学呢?这样,认知冲突骤然形成,追寻生活,强烈的探究心理,已然形成。最后,通过讨论,学生发现是每个同学确定的方法不一样。可见,在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能深深地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无穷魅力。

三、开展实践活动,体会数学的价值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在数学与生活的碰撞中,学生的数学意识及数学价值观念才能真正得到长足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并通过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既能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自身的数学视野,深化数学知识,还能培养较强的实践能力,深刻地体会数学的存在价值。

例如,在教学了二年级的《统计》一节课后,为了让学生刚刚所学的知识能得到进一步巩固,笔者就在课上设计了这样一个实践活动:先让同学们说说自己特别愿意调查什么,大家你说说,他说说,充分调动了各自的现实生活经验。然后,让他们以本班的学生为调查对象,了解一下班上小朋友的早饭用餐情况,如有多少小朋友早上吃鸡蛋,有多少小朋友喝牛奶,有多少小朋友吃饼干、方便面,又有多少小朋友吃粥或者米饭……同学们说出了很多答案。接着,笔者再让他们根据答案进行统计,计算不吃早饭就上学的有多少人,早饭注意营养的有多少人……这样,学生们在现实情景中就解决了问题,从而有效地体会了统计的意义,理解了数学存在的价值。实践发现,经历生动的课堂创造过程,将使学生们终身受益。

四、回归生活实际,感悟数学的运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归于服务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几乎都能找到其原型。而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由于课堂时间短暂,作业就成了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创新的广阔天地。

事实上,学生适当运用课堂内容的自然延伸,能从广阔的大千世界中学到很多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他们自觉地应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如学习了确定位置,就可帮助别人到电影院找人、把迷路的孩子送回家;学习了长度单位,就可以测自己和父母的身高、从家到学校的路程;认识了人民币就可以用自己的零用钱买需要的东西;学习了统计知识和百分比的应用题,就可以去统计本校学生的人数以及男女生比例;学习了表面积计算,就可以算一算自己家里的面积,所用瓷砖的块数,等等。

再如,布置学生“观察你家中的物品,找出几道乘法算式”;“你家一天的生活费用是多少,记录下来,制成表格,再进行计算”,这样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助于他们理解概念。同时,还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从而培养他们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交流中,就学得积极、主动,思维也随之展开,兴趣就随之大增。

总之,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有机地整合,能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到数学素材,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时如身临其境,从而产生强烈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才能让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并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猜你喜欢

所学数学知识小朋友
非所学
非所学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找茬儿
海边玩一夏
Let’s DIY Poster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一道课本题 几点新感情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