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在科学教育中的综合素质目标培养
2009-07-20李文兰
李文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中明确指出,“21世纪的基础教育应把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健康的个性发展,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所必需的自我教育,终身学习的意义和能力的初步形成作为最重要的任务。”它进一步体现了教育的综合素质目标。
作为综合素质目标的子目标——科学教育,它是以综合素质教育目标为导向,密切联系体现目标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确立幼儿的主体性地位,以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探索活动,开创幼儿的求异思维火花为目的。要在幼儿的自由发展中培养其成为有个性的完整个体,教师就要充分发挥科学教育的功能,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以培养素质目标为航向,循序渐进地向幼儿渗透目标要求,这样,科学的综合素质目标培养方能见成效。
一、科学教育中的探索活动——综合素质培养的主要教育策略
探索是幼儿获得知识的手段,是科学教育的主要学习办法,是科学教育目标得以保证的依据。目标中明确要求,科学教育中的探索是教育的关键,是教育的主线。那么,怎样才能使探索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呢?
1.形成探索的心理氛围,萌发探索欲望。在教育活动中要充分认识到,探索中的错误体现了幼儿的认知水平。产生“错误”在幼儿的认知结构中是“合理”的、“正确”的。幼儿观察世界的眼光是独特的,且不同于成人的,这主要决定于幼儿感性世界的匮乏,但他们的动机是好奇的驱使。因此,教师要真诚地询问,并仔细分析,以了解幼儿的初步意图。同时,教师也要尊重其观点与看法,以重视、认真的的态度对待幼儿的探索萌芽。即使幼儿在探索中的答案是错误的,教师也应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去验证,而不是把自己的经验强加给他们。同时,还要为幼儿创造探索的心理氛围,为探索的进行提供可能。
2.合理安排、创造条件是科学教育功能得以实现的保证。在科学的探索领域中,幼儿园要为幼儿创设探索的环境,即相应的材料环境、相应的活动时间,这样,探索才能得以进行。它具体有两方面的涵义:①合理安排指科学教育活动和教育时间的安排。在科学活动中,主要有正规性科学活动、非正规性科学活动和偶发性科学活动之分,其内容设置的目标是一致的,也就是对幼儿进行启蒙的科学教育,引导幼儿广泛地接触和认识社会,并获取粗浅的科学知识和经验,从而培养其探索的兴趣与求知欲望,这是通过探索获得知识的源泉。②环境创设主要指与幼儿息息相关的物质环境,它不仅有欣赏价值,同时还有教育价值。幼儿园应创设与幼儿不断相互作用的物质环境,让环境与幼儿“对话”。环境和材料为广泛的探索、想象、创造和求异提供了思维空间,并激发幼儿进行主动探索。
3.教师利用支持和鼓励,引导幼儿进行主动探索。在皮亚杰的理论中,明确阐述了在认识客体的过程中,主体主动参与的重要性:只有主动参与,才能调动幼儿的主动学习;只有主动探索,才能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那么,在科学教育中,怎样才能促进幼儿的主动探索呢?首先,教师要支持幼儿敢于提出疑问或迷惑,并肯定幼儿的意识,给幼儿以信心。其次,鼓励幼儿用已有的想法与经验解决问题,为他们主动探索提供支持。在整个探索过程中,教师始终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在整个过程中对幼儿的探索正确与否不应制止,也不能给予否定。此外,还不能轻易给出答案,这样才能促进幼儿的进一步参与,从而发挥幼儿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二、科学教育中的创新——综合素质培养的主要依据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智慧的头脑加一双会创造的手,可以创造出综合智慧的人。”而科学教育恰恰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笔者认为,科学教育中的创新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有效地引导幼儿进行创新实践活动。幼儿的创新是浅显的,因为幼儿创新的源泉主要来自他们的生活经验,幼儿创造的产品所反映的内容也是他们自身的生活。因此,教师应丰富幼儿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感性知识,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要有效地指导他们,使之产生灵感,这是获得创造力的源头。
2.有目的地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发现问题是创新的前提,因此,教师应鼓励幼儿多观察、多提问、多思考、多创造,幼儿的创新往往是从想象和联想开始的,所以教师要有目的地利用科学中最基本的、粗浅的知识来训练和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在科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诱发灵感,灵感是具有实发性的、偶然性、指向性的一种思维信息,这对创新来说是非常可贵的。在科学教育中,要时常注意幼儿灵感的闪现,鼓励幼儿说出灵感的一霎那,为创新提供条件。②突破思维定势。这是指人们要打破那些通过自己的经历所摸索出来的规律,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过程。在科学教育中,要打破思维定势,鼓励幼儿有意识地变换思维角度,做到举一反三。③训练幼儿掌握创新的技法,在科学教育中,教师要教给孩子创造的技法,使其初步了解创造发明的一般过程,并掌握创造发明的一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