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节奏美

2009-07-20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09年6期
关键词:体育教学重要性

王 瑾

[摘 要]针对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特点,以及节奏美的特性,从动和静、张和驰、收与放、疏与密等方面,全面论述了节奏在体育教学中的意义及重要性。

[关键词]体育教学 节奏美 重要性

节奏是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一种普遍存在的方式,节奏也存在于人体本身。人体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运动系统的活动都具有一定的节奏,这就决定了人本身具有生理上适应节奏的习惯。每当我们在感受对象时,就会自然而然地用节奏的尺度来衡量对象。如果这个对象的运动方式符合一定的节奏规律,人们就会感觉到愉快、舒适;如果这个对象的节奏失调,就会感到别扭。由此可见,节奏是美的一个重要因素,朱光潜先生也认为“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节奏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通过动静、张弛、收放、疏密等多种对比和转化,形成了强烈的节奏感,并把体育艺术的节奏转化为学生的心理节奏,从而引起了共鸣,产生了美感,并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一、动与静

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人脑接受刺激所引起的兴奋点如果不断转移,那么,相对来说,人们就不容易感到疲乏。反之,如果某一兴奋点持续活动,就容易由兴奋转入抑制,抑制同样可以扩散,一旦出现这种现象,人脑就会处于困倦乃至睡眠状态。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动与静的交替出现不仅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健康发展,还使他们获得了节奏的美感。

这里的“动”与“静”是就体育教学活动的外部表现而言的。所谓“动”,指的是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活跃状态,主要表现为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积极参与各种练习、竞赛、游戏,以及踊跃发言,热烈讨论,甚至出现争论的场面等;所谓“静”,指的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相对安静状态。这种状态表面看来鸦雀无声,实际上学生在凝神听、看,在积极思考,是一种“外静内动”的状态。由此看来,“动”并不意味着“大强度,大运动量,高密度”,也不是乱作一团,而是动中有静,是有组织、有秩序的动;“静”也不意味着“死水一潭”、“昏昏欲睡”,而是静中有动,是有生气的静。

一般来说,在一堂室外体育课中,从头至尾的“动”或自始至终的“静”都不符合体育教学规律。一味地“动”会使学生筋疲力尽,不堪忍受;一味地“静”则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无精打采。但有些教师却故意将体育课搞得沸沸扬扬、热热闹闹,使教学课成了训练课,追求一种大而无目的的运动量和密度,其实,这样的结果并不理想,有时甚至还会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这种“动”根本无美可言。与此相反,有的教师则把体育课上得规规矩矩、安安静静,追求“一律化”、“军事化”,自己唱独角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违背了体育教学的特点,这种“静”也无美可言。

笔者认为,符合体育教学美要求的体育活动节奏应当是动与静的交替出现和有机结合。间歇性的“动”、“静”状态的交替出现,对于调节学生的身心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这样的节奏是理想的节奏,也是美的节奏。

二、张与驰

张与驰也是体育教学节奏美的重要因素。所谓“张”,就是紧张、急促、强烈;所谓“驰”,就是放松、舒放、从容。张与驰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一味地张或一味地驰,都有损于体育教学活动的完美。心理学实验表明,某种强度的刺激信号如果长时间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就会产生疲劳,感受性就会发生障碍。人的一般感觉是这样的,人的美感也是如此。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我们的美感正如一切其它感觉一样,在延续性和紧张的强度上,都是有它正常的限度的。”体育教学美感调节的重要方式是使体育活动的强度富于变化,具体来说,有张无驰,不能突出波澜和高潮;有驰无张,则显得平淡无奇。波澜起伏才能引人入胜。有张有弛,张弛相向,既有“大弦嘈嘈如急雨”,又有“小弦切切如私语”,这样才能使体育教学具有起伏有致的韵味美,并使学生的审美情绪得到松紧适度的调节。

大凡优秀的教师都善于以一张一弛的节奏将学生带入起伏跌宕、波澜起落的体育艺术情境中去,使他们得到体育艺术美的享受。任何成功的体育教学艺术都要讲究张弛的变化,并做到有张有弛、张弛结合。体育教学活动究竟应采取什么样的张弛节奏,这就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一般来说,如果是少儿学生,体育教学活动的节奏应以驰缓和富于变化为宜,这是因为少年儿童还不习惯于较长时间地从事紧张的脑力和体力活动,他们的注意力也很难长时间保持集中。对于大学生来说,由于其体力和智力有过较长时间的适应训练,所以对他们的活动内容安排可以保持在较高的紧张度上,但也要使他们有适当的松弛机会。

其次,从教学内容来看,任何一节课的内容都有难易与重点、非重点之分。在教学中,教师要全面把握教材内容的特点,突出某些技术动作的重点,突破难点,而切忌平均使用力量。重点和难点是教学的高潮部分,需要用“重锤敲打”;非重点和非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低潮,则可以“和风吹拂”。如果教学中的难点多且较集中,就要想办法分散它们,以实现各个击破,使重锤敲得错落有致,从而有效地刺激学生。反之,如果将难点集中在一起,连续用重锤敲打,就会过度刺激学生。总之,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才能使教学活动高低起伏,节奏分明,这样就会产生鲜明的节奏感。

第三,要根据学生的反应调节节奏。在教学中,如果发现较多学生跟不上进度,就要放慢节奏;如果发现学生已经过于紧张或疲劳时,就要变换一下节奏,适当穿插一些趣味性或较轻松的游戏练习;如果发现学生已经掌握了某一运动技术,显得有些漫不经心时,就要有意识地加快节奏。

三、收与放

“收”是教师方面的有关活动,“放”则属于学生与学练有关的活动。教学开始部分的导讲,包括宣布本课的任务,提出学习要求和下达队列口令以及教师系统地整理教学内容,强调某一知识、技术或技能等。在对学生练习动作的情况及时小结时,要以把技术动作要领讲准确、讲明白为度:当学生在理解某个技术动作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通过收的办法处理,或疏通思路,或传授学习和练习方法,或就某些方面进行必要的讲解,以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而不可节外生枝;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偏差需要教师纠正时,要针对问题的症结指出正确的方向和目标,要以解决问题为度,不可任意发挥。如学生锻炼缺乏应有的方法,练习的技术动作不协调、不正确,需要加以控制时,教师就要通过示范、讲解,开阔他们的思路,以达到教学目的。笔者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应采用放的方式:凡学生自己能够掌握、学懂的地方要放;学生自练虽然存在一定的困难,但通过集体练习能达到教学目的的地方要放;某一技术动作自练存在某些技术、技能需要进行练习时要放;对某一问题,学生求同多,求异少,学得过死时,教师点拨后要放。当然,这里所指的“放”绝不是“放羊”,而必须是在教师指导下的

“放”。

四、疏与密

体育教学同样要讲究节奏的疏密变化和结合。运动密度有疏有密,时间分配有多有少,密时使学生感到兴奋和紧张,疏时使学生感到和缓与轻松。疏密相通,会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振奋和愉悦,反之,如果密而不疏,学生的精神长时间处于兴奋和紧张状态,就会出现疲劳现象;疏而不密,学生的情绪过于松弛,则难以集中精力。那么,何处该疏,何处该密呢?艺术分寸的掌握全凭教师用心体会,不断探索。一般来说,凡是重点的地方,就宜精、宜密,力求确切、详细;而对于非重点则宜粗、宜疏,力求简明、概括。疏与密的关系是互相映衬,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

五、总结

在体育教学的节奏问题上,除了要妥善处理上述几个关系外,我们还要再强调一个问题:即一方面要做到使整个教学过程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基本节奏,另一方面,又要使节奏富有对比。只强调统一,而不注重对比变化,就会有单调呆板之感;反之,只顾变化,而不讲究统一,又会导致杂乱无章。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体育教学重要性
医院工会工作的重要性与提升职工满意度
浅谈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重要性
论变更管理对项目效益的重要性
职高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探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无敌上上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