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教学艺术初探
2009-07-20洪文龙
洪文龙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课文学习的引导都只是停滞在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一般感知阶段,而忽视了情感活动,且很少有人能引导学生感受课文内容所描写的意境,也无法进入到感动阶段。这样,学生就无法和作者产生同样的爱与憎、喜与怒、哀与乐等情感,语文教学就必然会陷入一种枯燥乏味、呆板无趣的泥沼之中。
要使学生从感知飞跃到感动,就必须以情感活动为中介,把学生的情感引入到课文中去,使之与主人翁具有同样的情感,这种主体(读者)和客体(描写对象)在情感上的交流融合、升华共鸣,就叫作移情。
袁牧说:“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同样,在语文课堂上,凡赏诗,析文易,移情难。那么,应如何使学生的情感从感知阶段上升到情溢于怀呢?笔者在教研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凭借直观形象,通过朗读移情
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和声音来思维的,他们对色彩和声音的感知特别敏锐。因此,我们可以凭借儿童的心理特点,从色彩和声音入手创设直观形象,激发学生的感情,以达到移情的目的。
1.图像展示。图是直观形象,而文是抽象语言。借助色彩鲜艳的图像激发学生的情感,领悟语言文字的韵律,在图文交融、情文合一的情景中,引导学生朗读,就能把语言文字的神韵表达出来。
例如,在教学《草原》的第一节时,当学生初步感知内容后,教师挂出草原的插图或播放草原美景的录像,学生看着图像,情感很快就会被调动起来,并急于表达内心的美好情感。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移情便成了顺水推舟。
2.导语描述。导语描述是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段精彩的导语或语言提示。教师借助表情、动作绘声绘色地描述,以情激情,促使学生的情感随文迁移、升华。
例如,在教学《小珊迪》一文时,笔者在指导学生练读小珊迪乞求中说的那一句话之前,先作了如下提示:如果你是小珊迪,你走在寒风刺骨的大街上卖火柴,好不容易碰到了一位先生,可经过你的再三请求,那位先生却决定明天再买你的火柴,且马上就要走开。此时,你的心里不着急吗?然后,再让学生接着读小珊迪所说的话。学生如临其境,就能把小珊迪当时那种焦急的神情,通过自己的朗读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3.声音模拟。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教师通过声情并茂地范读,把课文精彩片段的意境和神韵渲染给学生。然后,再要求学生模拟教师朗读。这样,在反复模拟中,学生就能出神入化地表达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
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聆听配乐散文、诗歌等,音乐的旋律与朗诵家的功力珠联璧合,更加感人至深,从而唤起学生心神的愉悦,这时再让他们进行模拟朗读,也不失为移情的捷径。
二、联系生活体验,通过对比移情
许多课文所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都有—定的距离,如单凭教师讲解,学生就难以接受,更难体会作者的感情。因此,教学时可以抓住“反差”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以形成强烈的对比,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例如,教学古诗《锄禾》的目的就是教育学生要尊重农民的劳动,要爱惜粮食。事实上,要使亠年级的小朋友懂得农民劳动的辛苦及粮食的来之不易具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回忆夏天上体育课时挨日晒、口干舌燥的难受情景。然后再让学生想象农民长年累月地在田间耕作和中午在烈日下锄草的情景,农村学校还可以带学生到田头实际看看。这样一对比,学生就能直观地认识到农民的辛苦比自己要深得多,内心就会受到很大的震动,从而自然就产生了“心理移位”,轻易地理解了内容,并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
三、挖掘课文内涵,通过品析移情
文章的深刻性往往表现在形象及立意的含蓄、曲折上。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深层的挖掘、探索,以情披文,从而实现“沿波探源,虽幽必显”。
例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有这样几句话:“小金花,不要哭了,擦干眼泪,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怎么?心里难过,唱不起来?你一向是个刚强的孩子啊。”志愿军将与朝鲜人民离别,此时,他们多么想再留下一些永恒的记忆;多么想再听一听小金花动人的歌声。教学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这段话中的标点符号进行一番品析,以明白它们的内涵。如逗号表示对小金花的安慰,感叹号有请求之意,问号体现急切之情,句号则是对小金花的鼓励,等等。通过—番琢磨,学生就明白了简短的话语用上多种标点符号,是为了体现志愿军与小金花离别时多种复杂的感情,难舍难分的动人场面自然就能浮现在学生的眼前。
四、发挥形象思维,通过想象移情
写景状物的文章往往是作者在特定的环境和意境之中一气呵成的。教学时,不能只拘泥于语言文字的理解,而必须发挥右脑的形象思维,以驱遣学生的想象,通过感悟意境,透过语言文字融情于景中。
例如,在教学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时,笔者先对学生说:“这是一首景色极其鲜艳、美丽的诗,我们应该认真品味。”然后,让他们闭上眼睛,进入想象状态。笔者接着说:“先勾勒形态,请同学们先在脑子里映显黄鹂、翠柳、白鹭、青天、雪景、船只等景物的轮廓,然后给这些景物加上色彩,看谁脑子里的图像更鲜艳美丽。”这时,有的同学说:“我看到了色彩鲜艳的画面,有黄、绿、白等颜色。”笔者进一步要求学生:“好,使画面动起来,黄鹂在柳丛中欢叫着,白鹭在青天上自由飞翔着……”这样,通过驱遣学生的想象,把单调、抽象的文字符号变成了生动的形象画面,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并把他们带入了文章所描写的意境之中。
五、落实认知目标,通过练习移情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些课文字里行间都包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教师有时只重视营造情感氛围,尽管达到了情感目标,却忽视了认知目标。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参与到语言文字的训练中,以使学生的情感找到依托,熏陶得到巩固,这样移情才能入木三分。
例如,笔者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中“英勇跳崖”这段时,设计了一个句式练习:“五壮士胜利完成任务之后,带着_________,带着_________,带着_________,昂首挺胸,相继跳崖。”学生自由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深入理解、讨论,就能体会到五壮士是带着“胜利的喜悦”、“对日寇的憎恨”、“抗战必胜的信心”等丰富的内心情感英勇跳崖的。凭借这一语言训练,就能激发学生对五壮士的无限崇敬和怀念之情,教材的思想教育也就轻而易举地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
总之,移情教学必须以理解课文内容为基础,以情感活动为纽带,通过利用文章中的情感因素,采用各种手段去熏陶、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情感,从而达到“观文者披文入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