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假新闻的防御策略

2009-07-20朱一卉

青年记者 2009年12期
关键词:假新闻核实

朱一卉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客观事实的报道,真实性是其最基本的原则,但人类在反映事实的时候,由于自身的立场、观点、利益和认识的局限性,都会有意无意地对事实进行筛选、加工甚至歪曲,因而,假新闻很难杜绝。加上媒体从业者及新闻事件当事人的别有用心、恶意制造,假新闻更是层出不穷,屡见不鲜。如果任凭假新闻泛滥,那是对受众知情权的蔑视,最终伤害的是新闻事业的根本。因此,在新闻界高举打假的旗帜很有必要。

策略一:全面、细致、深入的采访

采访作风往往决定了新闻的质量,而新闻的失实几乎都和采访的不全面、不细致、不深入有关。

近年来,有关名人死去活来的假新闻屡见不鲜,“盖茨遇刺身亡”便是经典的一例。其实,名人不比凡人,只要在“百度”上键入几个关键词,不消几秒钟,就能搜索到名人逝世的准确消息。

2003年10月25日,香港《文汇报》发布消息说:10月16日,专家周鼎新与妻子在海口市人民公园游玩时遭五劫匪打劫后,因伤势过重,次日抢救无效死亡。周鼎新为中科院院士,年愈七旬,是我国著名的航空航天学专家,曾参与“神五”的设计工作,为中国的“两弹一星”(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工作做出过很大的贡献。一时间,周鼎新被海内外媒体冠以中科院院士、“神五”设计者之一的头衔。而事实是:遇害者周鼎新既不是中科院院士(他已于1995年退休),也并未参与“神五”的设计。记者只要深入了解一下,就会真相大白。

策略二:公正严肃的写作态度

有些记者在采写新闻时,不是先入为主,倾向性明显,就是缺乏认真严肃的采访作风和写作态度,由此写出的新闻,容易出错,成为虚假新闻。

2007年4月16日中新网为了抢新闻,发布消息称——今天发生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特大枪击案凶嫌身份初步认定:该行凶男子是一名持学生签证来美国就读的中国留学生,现年24岁。

4月17日晚9时40分左右,美国CNN直播了案情新闻发布会,在会上,警方宣布,经过有关部门的细致调查,凶手的身份水落石出——23岁的韩国学生赵承辉,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英语专业本科四年级学生。

中新网发布的关于“枪击事件的凶手是24岁中国人”的新闻有几点不足:第一,新闻不是自己的采访得来的,通篇翻译,却署名中新网记者;第二,信源没有经过仔细核实,并且也没有说明信源出处;第三,翻译有误。

策略三:客观科学的分析核实

有些假新闻,编辑只要稍作核实,就能将其拒之门外。2007年4月,《廉政瞭望》杂志转载了“河南新郑原副市长出狱后卖烧烤”的假新闻,纯粹是作者王发坤的杜撰。而此文居然一路绿灯,早在2005年,《打工》、《现代女报》就已刊发过此文,只是当时影响不大。据《廉政瞭望》杂志处理这篇文章的编辑孟盛所言:“因为我们比较信任这些知名报刊,所以,当作者主动给我们供稿的时候,只是简单向作者核实了一些东西,并没有进一步调查。”

策略四:建立从业人员退出机制

目前,我国有一套完整的新闻从业人员资格准入机制,但退出机制还不健全,每年因为制造了假新闻而退出的记者,寥寥无几。因此,建立一套可操作的假新闻炮制者退出机制,尤其重要和迫切。

防止虚假新闻,既要靠记者和媒体的道德自律、新闻行业从业规范的约束,但更要靠法律的规制,后者更为有效。假新闻屡屡出现的现实,呼唤可操作性强的法规来惩处假新闻的制造者。我国2005年12月1日开始施行的《报纸出版管理规定》对媒体发布虚假新闻的行政责任,以及补救、惩罚措施,做了一些规定。但对炮制虚假新闻的人如何处置,却未置一词。

目前,虽然一些地区针对虚假新闻的问题,出台了新闻职业资格一票否决制,但从总体来看,对这一制度建设上还不完善,执行上并不坚决,无形中助长了虚假新闻的泛滥。因撰写虚假新闻被永远剔除出传媒行业的,并不常见。一些造假老手今天被这家报社辞退了,明天又混进另外一家报社,换个笔名,继续造假。

按照世界传媒业的通例,一旦发现记者造假,必定不容于整个新闻行业。《纽约时报》、《今日美国》等报纸的记者如因编造假新闻被揭发,都以当事人主动辞职或被开除并退出新闻行业而告终。这种不留余地的严厉惩罚,看起来非常不近人情,但却是维护整个新闻业生存基础的必要保证。通过设立这样一个行业退出制度,也让所有的新闻工作者把维护新闻真实性看成自己职业生命的“生死线”。对刊发假新闻的媒体,也要予以严厉的惩戒。如果这一整套机制能够建立和严格实施,将一定能从传播的源头上遏制假新闻的泛滥。

(作者单位:江海晚报)

猜你喜欢

假新闻核实
阅读理解精练精析
众声喧哗,怎样识别假新闻?
假新闻泛滥,如何趋近真相?
假新闻炮制不出真实的社会冷暖
“反转新闻”与假新闻、失实新闻之辨析
信了!转了!核实了!自媒体时代转发公益信息须谨慎!!!
互联网时代假新闻的成因与遏制
有关载人登月的两条假新闻
中国2012年增速确认为7.7%
关于第四野战军、中南军区发展史中几个重要情节的核实与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