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普罗克汝斯特斯之床”
2009-07-17金钧
金 钧
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个“普罗克汝斯特斯之床”的故事。臭名昭著的妖怪普罗克汝斯特斯利用他的床杀死过往的旅客。最初他看起来是个和善的主人,他将所有路经这里的人请到家里,让他们放松一下疲惫的筋骨。但当客人入睡后,就开始折磨他们。他要求客人与床的大小正合适。如果客人的腿或脚拱在床沿上,他就将其砍掉;如果客人太矮,他就将客人拉长,直至将人折磨死。故事是血腥的,带来的思考是沉痛的。反思课堂教学过程的点点滴滴,存在着很多“普罗克汝斯特斯之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被一张无形的网网住,甚至因为这张网是那么的美丽,而甘心被它束缚。一旦教师被其束缚,“普罗克汝斯特斯之床”就会出现在教师的教学理念与行为中,成为藏在美丽花朵下的毒刺,时不时给欣赏者一针,使其渐渐失去了欣赏的愿望和耐心。
存在的现象
1、模式教学是课堂教学中最为普遍的“普罗克汝斯特斯之床”
课堂教学中有许多种教学模式,“对话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等等,不胜枚举。推广的教学模式当然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可它们的局限性会使教师不自觉地陷入模仿,而不是内化的教学尝试。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宰,它就是教学失败的开始。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它的适用性,同时它的适用性也是它存在的价值,如果它的范围是广阔的,那它就不是模式,而是常式。其实课堂教学中没有一种教学模式是可以独霸的,不同的教学模式之间不是并列无关的,它们是交错在一起的。对教学模式的运用也是如此,一堂课中可以综合运用好几种教学模式,这些模式不是作为工具来操作的,而是作为理念来融合的。它们交织在一起,共同组成课堂的点点滴滴。
模式教学一旦成为“普罗克汝斯特斯之床”,它就会使课堂教学呆板化,这也是模式教学的隐患。教师有时会走上这样一条路,不管具体的情景是否适合某种教学模式,都会生搬硬套。这种随意的嫁接,是开不出好的花朵的。课堂教学呆板化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它可能会引发教师思维的惰性,这种惰性一旦成为习惯,就是最大的“普罗克汝斯特斯之床”。它会使教师不再具有发展的可能,因为它在美丽的光环下,失去了最为重要的动力源泉,那就是思考。随便拿一种模式进行教学,看上去紧跟时代的步伐,得到的赞赏声也不少,少的是自己的思想,把自己的思想囚禁,就什么也没有了。教师专业成长会在一个圆圈中旋转,最快的速度也没有路程,它只会产生一种离心力,狠狠地抛弃思想。
2、答案是课堂教学最为严重的“普罗克汝斯特斯之床”
课堂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答案教学,虽然许多老师不愿承认,答案成为课堂教学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学生曾经为答案而充满着好奇,而呆板的答案却缺少培育学生好奇心的营养。学生也曾为答案而迷惑,最后为答案疲惫不堪。真是“成也答案,败也答案”。
“问题”的答案本应该是开放的,可仔细分析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学生只不过是标准答案的探索者。就像一个有目的地的冒险者,方向指明了,也就失去了冒险的价值。教学中的许多问题都是不应该具有标准答案的,因为这个标准强调的是“唯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被抹杀,标准答案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答案是一张“普罗克汝斯特斯之床”,囚禁在标准之中的学生,怎么会有创造力?
答案是什么?答案是一种评价,从来评价是没有唯一标准的。如果说理科的答案是个圆,圆还是有范围的;那么文科的答案就是一个天空。答案这张“普罗克汝斯特斯之床”,把学生折磨成了一个个寻找答案的机器。可悲的是,教师还乐此不疲。如果学生每天所做的事,都在寻找一个标准,那是对未来生活的囚禁。生活中许多事情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只有过程和经历,学生才会真正有收获。
3、公开课作秀为“普罗克汝斯特斯之床”推波助澜
英国学者霍姆斯说过:“我们认为,兴趣已经激发起来即目的已经达到的标志,就是课堂出现一种‘灵敏的寂静的气氛:学生们仔细地倾听着每一句话,你可以逐渐地把声音放低,用不着使用那种专门的演讲式的语调对他们说话,而使用人们之间平常交谈的语调。”可这句话并不能在公开课中落脚,公开课从某种意义讲,是一种公开表演课,虽然公开课的表演艺术是千差万别的,但也有一张“普罗克汝斯特斯之床”束缚着表演者的细胞,那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讨好听课领导、专家、同行。公开课因为表演的成份太明显,而受到普遍的声讨。
公开课的“普罗克汝斯特斯之床”不仅束缚了表演者的手脚,同样也会对听课同行产生束缚。它的束缚是无形的,因为有些同行听过公开课后,会产生一种自卑情绪,这种自卑情绪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可估量,因为它活跃的气氛,让听课老师望而生叹;各种教学模式的运用,让听课教师觉得自己的课堂教学自愧不如。这种教学自卑感使得教,师们快马加鞭,但快马加鞭的不是内化式的学习,而是赶时髦,追求一种表面的浮华,使教师囚禁在浮华的“普罗克汝斯特斯之床”中,相互吹捧,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形成的原因
教学恐惧是产生课堂教学中的“普罗克汝斯特斯之床”的内因。模式教学的生搬硬套、答案的标准化、公开课作秀,都根源于教师的恐惧心理上。教师之所以会产生恐惧心理,是因为教师感到不足。不足本身应该是一种动力,可偏偏在学习示范的教师身上成为了一种掩饰的理由,因为教师恐惧被同行意识到不足。“要记住,要时时记住。一个人的无知并没有什么坏处,而唯有谬误才是极其有害的;要记住,人之所以走入迷途,并不是由于他的无知,而是由于他自以为知。”“我们认识世界的障碍不在于我们的无知,而在于我们的已知。”特别当这种有知是一种虚假的时候,其实是真正的无知,这种无知就体现在对恐惧的掩饰,而不是纠正和坦然地面对和接受。
教育浮华是课堂教学中的“普罗克汝斯特斯之床”的诱因。不可否认,教育中存在浮华现象,在追求时髦中有许多教师迷失了方向,甚至自以为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可以在教学中展露风采。其实是一种飞蛾扑火式的尝试,五彩的光环下那是一次真正的迷失。公开课作秀、模式教学的生搬硬套其实就是一种浮华现象,它不过是教育浮华在课堂教学的体现。有时觉得教育中热热闹闹的情景,它不是一种宣传,而是一种喧哗。
对策
课堂教学中的“普罗克汝斯特斯之床”,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是否被意识到而已,它的存在是不以教师承认与否而转变其存在形式的。教师应正确认识到它的危害性。或许教育中不可能完全抛弃它,但可以尽量减少它的负作用。不可否认,部分教师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用同样的要求、标准、规范来评价不同个性的学生。教师在一定的要求、标准、规范内应有创造性地运用和发挥。理论、模式等虽具有一定的共性,实质上没有一个完全相同的教学事件,教学的每一行为都是个人特色,所以教师不应成为教育教学理论的单向接受者、消费者。
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到制度束缚人的危害性。没有制度可能会放纵人,可过于拘泥于制度却会使人失去思想的自由,没有了思想的自由是对人最大的囚禁,它会把人铸造成思想的侏儒,会使人产生对思想的恐惧,基于“避凶趋吉”的本能需要,为逃避恐惧而逃避思想。教育需要有思想的教师,敢于冒险的教师,敢于向传统挑战的教师,敢于第一个吃西红柿的教师,而不需要制度下头脑萎缩的教师。恐惧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可在恐惧笼罩下的制度生活中,却是一件十分不正常的现象。生命的本质在追求自由,特别是思想的自由,如奔放的野马,可能会迷失方向,但奔跑的过程,不是一种不羁,而是一种生命的挑战。老师可无声,但不能没有想法,做教师需要一种雪松精神,可以低着头,但也要成长,因为骨子里有高昂的精神,可以缺少知识,但不能没有见识。
当今教育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制度比制度下的人更为重要”,而无形的制度却比成文的制度更具有束缚力,它是真正的“普罗克汝斯特斯之床”。因为这种无形的制度是一种默许、传统、习惯,要打破无形的制度需要有教学勇气和胆识。不管是模式教学、标准化答案还是公开课作秀,其实都是无形制度化下的产物,从没有人把它们制度化,却在教学实践中扮演十分重要的地位,甚至不可取代。教育应该具有一颗宽容的心,那就是“制度下的人比制度更为重要”。
(作者单位:浙江诸暨市草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