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我们仨》

2009-07-17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09年2期
关键词:我们仨亲友磨难

韩 雪

编辑导语

关于家庭,关于亲人,关于爱……每个人心中都蕴藏着属于自己的幸福往事。读了连篇文章就如同敲开了记忆深处的土门,让我猛然发现原来最真最美的,一直都在身边。

大约在初二时我读了这本书。那段时间我的心里不太安宁,所以尽管时间宝贵,我还是看了这本书。因为我知道我会有这样的时候,需要看这样一本书。我会需要一些最真挚的幸福和最沉重的苦痛所蕴涵的力量,我更加需要一种淡如秋菊的笔意来安抚我躁动流泪的心。

我向同学借了《我们仨》这本书,然后竟放不下了。只好中午晚上各抽一些时间将它读完。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属于他们的细微快乐也常能触动我的记忆,让我有会心的感悟。“圆圆头”(钱钟书、杨绛之女钱瑗的爱称)还不识字的时候就爱看书,夫妇二人给她买了一本便宜的大开本《丁尼生全集》,任她学父母的样儿在书上边看边画。于是我想到妈妈经常谈及我幼时的一件糗事,我还不认字,也爱拿着书念,翻来倒去就两个音,还常常不走运地把书拿反,惹得爸爸妈妈哈哈大笑,我充当了笑柄却还茫然不知。

《我们仨》是以一段梦靥般的古驿道之旅开篇的。我起初不明状况,并没有意识到是怎么一回事,只觉得紧张、慌乱、茫然若失,有种风雨欲来的感觉。读着读看,我猛然惊觉,这是一本悼亡和回忆的书。书籍轻软的质地也陡然变得金属一般冷冽沉重。我仿佛看见老人明澈的泪无数次漫过岁月,在她脸上犁出沟壑。那些层叠的褶,藏着的是磨难,是睿智,是柔韧顺从又绝不妥协的女性的伟大。

从死亡来倒推过去,不论有多么幸福的过去,总蕴着凄怆的心境。读者忧情如此,作者情何以堪?季康先生,曾经怕黑,怕鬼,不擅厨艺,曾是一个被丈夫和女儿呵护的女人。她和锺书先生一样是为人坦率平和的学者,而学者家庭确实有令人羡慕的不同于一般家庭的学习氛围。做学问能让生活变得简单,能让心摆脱众多外界的烦扰。七十多年,两人不离不弃,相濡以沫,她伴他,他亦伴着她,飘飘摇摇地走过了祖国那段极不安定的年代。

古人有“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又有“觉几度,魂飞梦惊”,都是写离别写到了读之则肝肠寸断的境地。我是最怕离别的,偏偏又不断地与挚爱的亲友离别。我像一只断裂的藕,越是分离那丝就越是被牵扯得纤细而绵长,被牵扯出的痛楚毫厘不差地印在心上,就像流泪后的伤痕。生离尚且如此,更何况死别呢?若我是季康先生,必定会自私地抢在众人之前离去。回忆太重,我背负不起。但或许是我把事情想得太过悲观太过沉重,一个朋友曾说,对逝者、过去的追忆,未尝不是一种宜人的况味。

季康她确确实实是一位伟大的女性。丈夫和女儿去世后,她埋头整理他们的著作,其后自己又写了一本,译了一本。平和喜静的性子使先生长寿,在老人的心里,回望这一生想必也能够满足了。饱经了磨难反而让人丰盈,看似不够多姿多彩的生活却涵养出清而深的心。教师点评

小作者由此及彼,从自己与亲友分别的不舍中深刻感悟到了《我们仨》这本书中所传递的真挚情感,笔触细腻地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亲人、有关家庭的动人故事。

(指导教师:宋扬)

责编:张戎

猜你喜欢

我们仨亲友磨难
我们仨
夜里的光
文学里的磨难:经历终将变成铠甲
七绝·岁末染恙恰遇除夕以记之
读《我们仨》有感
“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万人如海一身藏
记者回乡记
霍比特人退下,霍克斯湾上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