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主义的朴实
2009-07-17高聚明
高聚明
我一直以为,像刘小平那样具有深厚造诣的根雕艺术家,其成就的取得,多半与家庭熏陶有关。可是小平告诉我,他原来是做木匠的,这使我在惊讶之余,想到了近代的一位画坛巨匠——齐白石。据闻,齐白石先生出身农民,童年因家贫而辍学,15岁后,拜同乡为师学木匠,21岁始得《芥子园画传》,自习描摹。今天的刘小平自然还无法与一代大师相媲美,但其经历则颇有相似之处。小平说,他也是出身农村,认识根雕纯粹是一次偶然的机遇,机遇本身或许不必赘述,但第一次见到根雕作品时的心灵感受,几乎可以用震撼来形容。因为眼前的美,竟然是如此的自然朴实。所以,直到今日,他所刻意追求的,用他自己的话说,仍然是那种“自然主义的朴实的美”。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老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冥冥之中有定数”。也许,老人们心里的所谓“定数”,每每带有回顾人生时的那种偶然中似乎又如此必然的无奈。这种纯粹宿命的说法我辈不取,但小平从一个木匠到根雕艺术家的转变,个中原委与其说是偶然的机遇,到不如说是与他性格之中潜在的美感情趣有关,不同的只是他半运地找到了希冀的美。可以肯定地说,一个人愿意尽其所能地去完成一项事业,其驱力大多不是单纯的功利,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潜意识中的心灵共鸣,这在一些学习周期较长的艺术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譬如:绘画、雕塑、书法、音乐等等,当其尚未以艺术的高度被世人认可的漫长过程中,不但无功无利,,反而是一种“为伊憔悴”的生命苦行。支持艺术家们一以贯之,穷毕生精力而无悔的,似乎可以概括为比较宿命的四个字:“心灵契约”。也许,生活与环境并没有使每一个人都迅速准确地找到这种心灵契约式的终生事业,但当它突然出现在眼前的时候,生命的旅程似乎瞬间变得烟消雾散,路径通明。小平应该就是其中的一位。
小平说,他最初学习根雕时,除了一套刚买来的还完全不知如何使用的木雕刀具外,就只有一张寿星图和一面镜子。于是,数月之中,他除了不停地在有根艺作品展示的地方频频“偷拳”外,就是没日没夜的在那个不足十平方米的陋室之中边刻边揣摩,而当他自以为掌握了基本的雕刻技艺,可以略微呼吸一眄新鲜空气的时候,工作间里的寿星雕像和对镜自雕的“胚件”已经到了令他无法驻足的地步。然后就是不停地辗转于各类根艺展和根艺家之间,学习讨教,取长补短,有人说,刘小平是根艺方面的天才,我不以为然,我只相信,有的人或许的确具有某些方面的独特天赋与悟性,但决定其成就的始终是后天的勤勉。宋代曾巩在他的《墨池记》中就说了这样一段至为贴切和经典的话:“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被历代奉为书圣的王羲之尚且如此,刘小平自然更不能例外。
“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这话或许有些土,也谁都会说,但大多只是说说而已。小平则不然,在他现在拥有的400多平方米的陈列室里,错搭有致的根雕作品,其品类之多、工艺之精,技法之新,绝对可让任何一个参观者瞠目结舌。鄙人也极好根艺,且自诩对传统文化研究颇多,但小平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历史文化的深度与广度,的确令我叹为观止。说道“精”,小平告诉我:“譬如弥勒和达摩,相信雕刻过的人不下数万,其形象的一般特征几乎到了令任何一个中国人都耳热能详地步,似极少有人在关键的细节上用心思、下工夫。弥勒是未来佛,佛最需要表现的其实是大彻大悟的圆融,因此,历代佛画和造像中,其肌肤的特征大多如年轻女子般的柔滑和舒缓,令人从直观的外存形体中看到无我无他无虑无忧的大乘境界。而有的人为了形式感的需要,却习惯性的给他加上一些皱纹或过多的线条,虽然看似多了些形式上的美感,而实际上却丢弃了佛性的精神内涵;达摩是南印度人。胡须是他形象的关键,而从古代画像中也不难看出、其特征可概括为粗,密、硬及卷曲。为了准确的表现这一细节,我研究了,相当长的时间,现在已经有了专门雕刻这类胡须的工具。”谈到“新”,小平指着一件作品对我说:“这件作品你从正面看应该和其他圆雕作品没什么区别,但我们走到它的侧面,你就会发现它的不同之处。”在小平的引导下,我走到作品的侧面,令我难以置信的是,整件外形体量达半平方米有余的作品,其最大厚度竟然不足5cm,但其正面的视觉效果的确与普通圆雕无异。我虽然也认识几位根艺家,见过不少根艺作品,但这样的作品实在是生平仅见。对此,我不得不佩服小平驾驭材料的非凡功力。小平自己也说:“我从事根雕艺术创作15年,全国许多老师和同行的作品大多见过,但从来没有人象我这样雕的”。感慨之余。我笑道:你这种扁型材料压缩型技法其实是一种相当了不起的技法创新,不妨称之为“小平雕”。
也许,现在在小平的眼里,他的那一堆堆枯根朽术无一不是宝,那些被学生们随手丢弃的材料,他都会认真地捡起来,并且瞬间解析出它可以作为根雕作品的内存美感。小平说:“根雕与其他木雕艺术有一个很火的区别就在于创作前的构思,其他术雕,大多是先有构思和构图,然后才是根据构图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根雕则不然,你看,这些材料不但形态各异,而且几乎每一块都有其独特的自然机理和属性,我虽然收藏不少,但即便再多,也很难完全根据构图去寻找材料。所以,一般情形下,根雕作品创作前的构思,就是审视材料的自然形态和机理中可以成为艺术美的部分,并在其非美的地方考虑创作的形式以及所要表达的文化内涵,进而尽可能的使自然之美与人工雕琢之美融为一体。一个根雕艺术家能否不断创作出好的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对材料自然美的把握能力。警如,你所说的‘小平雕,以前这类材料只能当废物丢弃,如今它们已变废为宝”。而对着陈列室里如此众多的作品,小平却仍然不无感慨:“高兄,你知道我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是时间,我心里有太多的东西想表逃。假如人可以不吃饭、不睡觉,我真会把这些时间全部利用起来。”
对于小平的执着,我已见惯不怪,我只想更仔细地欣赏一下他的作品。这时,似乎是突然间有了这样一种理解——“性格决定风格”。因为眼前的一件件作品,如果撇开其构图形武和表达的文化内涵,从整体中抽取出来的美的印象,是如此的自然、朴实和丰满,我想,这就是小平一以贯之的追求,是他的性格,也是风格。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此小平之谓也。甚或可以说,小平对于根雕之“乐”,其实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这无疑也是他技臻于此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