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H1N1流感可防 可治 可控
2009-07-16魏芳
魏 芳
从SARS到禽流感,再到目前的甲型H1N1流感,还不包括那些有着更加可怕的致命性,却没有引起流行而侥幸逃脱了公众视线的种种病毒,人们始终难以走出“可能引发难以控制的疫情”阴影。甚至有人担心,这会不会是又一个“非典”。
事实上,通常的季节性流感,在没有特大爆发的情况下,全球每年都会导致大概30万左右的死亡病例。我们有理由相信,甲型H1N1流感病毒很可能仅比普通流感病毒稍强,不一定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强大。我们可以作最坏的打算,但要胸怀最美好的期待,不恐慌,不逃避,正确认识,积极防控。
记者采访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病学专家白春学教授。据白教授介绍,目前呼吸病科门诊量比往常有所增加,很多患者对于自己的症状过分担心,“其实大家不要太忧虑,这种流感没有那么可怕。现在国家防控措施很严格,没那么容易传播。总体来说,甲型H1N1流感是可防、可治、可控的。”
预防 ——个人卫生最重要
提到预防,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疫苗。的确,对这种病毒有预防作用的疫苗是可以接种的,能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遗憾的是,这次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以前没有的,是一个新的变种,现有的疫苗对其无效。专家正在加紧研制新的针对甲型H1N1流感的疫苗,我们期待着新型疫苗早日问世。
需要我们做的
五勤
勤洗手家庭常用的香皂、肥皂和洗手液等均可。
勤通风这一点在医院也很重要,医院的诊室都加强了通风设施。这样,就算空气中有病毒,也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病毒的浓度。
勤晒被褥阳光是很好的杀毒剂。
勤消毒餐具加热消毒效果最好,因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71℃以上即可被杀死,还可用酒精对日常用品消毒。
勤锻炼个人要加强营养,注意休息,最好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锻炼身体,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三不
不要去或少去人口密集的场所流感病毒主要通过空气和接触传播,流行期间不要去或少去人口密集的场所和公共场所。
不要接触有流感样症状的患者不要接触或少接触发热、咳嗽、流涕等流感样患者或肺炎等呼吸道疾病患者。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掩住口鼻。
不要乱丢纸巾等垃圾应将纸巾等垃圾扔进垃圾桶。
我们不需要做的
预防性服药没有接触过可疑患者或到过疫区的健康人群无需预防性服药。虽然“达菲”等抗病毒药物可能对甲型H1N1流感有预防及治疗作用,但是也有副作用,多用无益反而损害身体。用前一定要考虑清楚是否值得服用。
家庭喷洒消毒水白教授认为,普通家庭不需要另外喷洒消毒水。消毒水虽能杀死病毒,但某些对人体呼吸道也有刺激,未必是好事。注意正常的清洁卫生即可,不要过分担心焦虑。
不吃猪肉猪肉只要加热超过71℃就可以杀死甲型H1N1流感病毒,因此只要避免接触生猪或去养猪场,家庭做饭处理完猪肉后,及时清洁就可以了。不必禁忌吃猪肉。
佩戴口罩口罩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起到预防作用,但如果在病毒浓度很高的场所,则需要佩戴多层口罩,有时候一个不够需要戴两个、三个。白教授认为,在目前我国并无流行的情况下,除非去人口很密集的场所,否则不需要每天佩戴口罩。
治疗 ——无特效药
发病后48小时内是治疗黄金期。目前,主要是综合对症支持治疗。注意休息,多饮水,注意营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高热、临床症状明显者,应拍胸片,查血气分析。
应及早应用抗病毒药物。目前无特效药,可试用奥司他韦(达菲)。达菲是一种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可能有抑制作用。据悉,从美国最近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者中分离出的病毒,对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是敏感的,对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耐药。如出现细菌感染,可使用抗生素。
根据卫生部建议,双黄连口服制剂、藿香正气制剂、安宫牛黄丸等中药在推荐范围。
控制 ——加强疾病监控
控制甲型H1N1流感传播,最重要的是把住国门,防止流感病毒的侵入。一种病毒发生变种,如果没有人员流动或物品流通,不会轻易外流。但现在全球联系日益紧密,要想将一种病毒完全隔离在国门外,很难,因此加强疾病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在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发现疑似病例2小时内网络直报,所有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现场调查,对列为医学观察对象的病例进行7天医学观察、定点医疗机构隔离治疗,当地发生疫情必要时依法学校停课、工厂停产等。相信我们能够很好地控制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
甲型H1N1流感面面谈
概念——2009年3月,墨西哥和美国等地先后发生甲型H1N1流感。其病毒为A型流感病毒,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毒株,该毒株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断,是一种新型猪流感病毒,可以人传染人。
潜伏期——甲型H1N1流感潜伏期一般为1~7天,较流感、禽流感潜伏期长。
症状——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或呕吐、肌肉痛或疲倦、眼睛发红等。
传染源——病猪和携带病毒的猪,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人。
传播途径——人群间传播主要由感染者的咳嗽、喷嚏通过空气或接触传播。
传染期——发病前1天和发病后7天,也可能更长。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患者多数为25~45岁的青壮年,但老人和儿童也应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