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证粮食安全可尝试官仓和民仓并举

2009-07-16

金融博览 2009年5期
关键词:义仓粮库救灾

张 鸣

粮食仓储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业。粮食仓储,晾晒、通风、除虫、防鼠等等,需要不断地支付成本。粮食只要入了库,储存一天,就得花一天的钱,现代化的大中型粮库设备先进,但钱花得也多。从经营的角度讲,最好是库存少而流通多,只有将入库的粮食迅速在市场上流通起来,粮食企业才能获得最大的盈利。

但问题是,第一,粮食不仅是商品,而且是国家战略储备物资,粮库必须存储一定数量的国家战备粮,只能定期替换(以新粮替换陈粮),不能拿出去换钱盈利。第二,国有粮食企业按道理还应该承担稳定粮食市场的责任,平抑粮价,即贱时抬高贵时压低,这本身就是不利于经营的。第三,自统购统销政策实行以来,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粮食系统,多年来已经习惯了一手垄断收粮售粮一手拿国家补贴,并不太懂如何经营粮食,所以,粮食企业长期亏损。一些无良的地方粮食企业,甚至在维持垄断压价收购和违法倒卖存粮上做文章,所以空库腐败的案例时有所闻,轻则败坏官风,重则危及国家粮食安全。

由于粮食行业的特点,目前国有大中型粮库或者说粮食企业,不可能彻底市场化,完全追求利益最大化,某种形式的双轨制还会长期存在,粮库空库的风险也不可避免。虽然加强管理、定期检查,可以化解部分风险,但最好的办法,是不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分散风险。

在中国历史上,国家建有常平仓,每个县都有,县令不能随意支配。常平仓的使命跟今天的国家粮库类似,一是作为救灾储备,二是用来平抑粮价,管理者定期将新粮存进,陈粮卖出。当然,产生的问题也与今天的类似,国家管理的这种“粮食企业”,往往经营不善,很难兼任公益和盈利两重使命。而作为常平仓的补充,民间还有义仓,由宗族和乡社建立并且管理。义仓的管理一般比官仓好,而且机制也比较灵活,遇有灾荒,凡是有义仓的地方,救灾就比较及时,弥补了官仓层层申报核准可能带来的延误。

事实上,凡是历史上比较平稳的岁月,粮食储备往往有四方面准备,一是官仓,二是义仓,三是老百姓手里的储粮,四是商人手里的储备。只要始终有一定量的储备,就不会因灾荒而出现大的动荡。

中国古代的这种制度,如今也可以借鉴。以前国家实行统购统销,实行统一的粮食收购管理制度,是特殊情形下的做法;现在实行市场经济,国家、民间两条腿走路,也许不失为一种保证粮食安全的“新”思路。(摘自2009年4月2日《东方早报》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猜你喜欢

义仓粮库救灾
从义仓到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历史演变
航母救灾
名与实:“作为一种方法”的清代云南义仓
防汛救灾 应急先锋冲在前
灭火救灾分秒不能耽误
粮库竣工
粮库里的机器人
智能化粮库现场见闻
我为抗日政府管粮库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