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对话录
2009-07-16许友超
新课程已经实施了一年半,每一位参与新课程的老师也都有了新的认识。下面,我将把语文学科在落实新课程中出现的思想认识的碰撞以对话的形式呈现出来。这里的对话有的是本人亲身所历,有的则是听到他人评论而触发的思考。每一次对话,有声也好,无声也罢,总会因为碰撞的存在而激发出更加清晰的认识,从而对教学产生影响,因此每一次对话后面,我都会写上一段悟语,将我的思考记录下来。在这里,我仅选取老师间的两则对话。
一.要有效实施课程改革,老师如何使用教材比教材如何编定更为重要。
A:新教材不就是换了几个篇目嘛!有些篇目换下去又拿上来,你方唱罢我登场,结果还不是一样。我看啊,这新课程也不过是换汤不换药,走走过场而已。
B:随意下这样的论断是不负责任的,讲话者应该先认真研究一下教材的变化。现在的教材(人教版)分为阅读、表达与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从结构上有别于以往的教材,既然教材结构发生了变化,使用起来当然应该有所不同。
过去,我们的老师的确很辛苦,辛苦的准备,又辛苦的传授,之后是辛苦的抱怨:为什么,我那天讲得那么细致,连写在黑板的什么地方、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来强调我都还记得,怎么学生就大面积出错呢?于是我们的教育者便在这样辛苦的奉献中感慨教育的无效性。
学生不能真正掌握老师精心传递的知识信息,是因为这信息来自于你的传授,而不是他们自己的习得,他们印象不深或者错记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而且,就算那部分能够记得准确扎实的同学,他们识记的内容大部分也会在未来生活中轻松的遗忘。
我们抓了这么多年教育,却发现这个时代产生大家的几率和公羊生出小羊的几率一样少。那么,我们为什么拒绝改革?为什么“谈改色变”?难道我们的教育还能比先前更让人悲哀吗?
新课程悟语:这次对话很辛苦,因为面对的是一个对课改意义几乎不懂的人。省里为了把这种课改精神贯彻下去,精心筹划了几次新课程培训,覆盖面很广。这样的对话也是出现在课改启动之初。现在这样的声音少了,但是我知道,我们的老师队伍里还有很多人在一心一意抓应试,如饥似渴的期待着新的高考方案出台。这是学生的悲哀,也是教育者的悲哀。
因此我要说:老师如何使用教材和教材的编定一样重要,甚至可以说,老师如何使用教材比教材如何编定更为重要!新课程在呼唤老师的教育智慧风暴。
二.“课程改革成也高考败也高考”论甚嚣尘上,高考方式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吗?
A:新课程能不能成功实施,关键要看高考怎么考。高考的思路不变,学生的要求就不变,家长的希望就不变,我们的教学就不能变,变就会落埋怨!
B:假如高考的方式不变化,我们的课程改革还有意义吗?这是我听到这种认识时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我们旧有的语文高考方式是万恶的吗?是逼迫老师大搞应试教育而放弃素质教育吗?
高考的语文考卷并不是考查学生的应试能力(虽然我一直承认应试也是一种综合能力),我们完全可以把这张考卷看作是对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考查。现在,我们可以把这张试卷分解如下:
1.语文基本素质:读准常见字的字音,写准确的汉字,能准确的使用词语、成语和熟语,说话、作文时很少出现病句。这是高考Ⅰ卷的前五道题,比较稳定。这是一个人的优秀语文素养形成的基本条件,因此考得有理。我们很难夸赞一个写文章错字连篇、病句时有出现、使用词语张冠李戴的人“语文素养真好”。
2.阅读理解的素质:这是高考试卷上的一个主流能力考查点,包括社科文、文言文、诗歌、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在信息化时代,学生若要获取信息必然要接触大量的社科文章,准确解读的能力是必需的;我们要传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古代诗文的基本解读能力是必需的;我们的心灵需要优秀文学作品的滋润,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也是必需的。
3.表达与交流的素质:作文能力更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层次体现,也是日后生活中表达交流所不可缺少的能力,高考试卷中作文的考查,既可以检验学生的文字表达的功夫、布局谋篇的实力,又可以考查学生的材料储备状况以及思想认识水平。
Ⅱ卷几道主观小题的考查也宜归为基本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考查。
这样解读后,我们会发现,高考的语文考卷考查了学生语文基础的扎实程度、阅读理解的能力和表达交流的水平。这些是一个有着优秀语文素养的人所必备的,这些素养的形成有赖于平日的阅读积累和作文练习。
由此看来,高考方式不变化,我们也完全可以放手搞课改,因为新课程提倡的理念更加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新课程中必修1到必修5阅读部分的教学不正符合提高学生阅读素养的需求吗?教材中的表达交流部分对于作文训练作出了详细的规划,如果引导学生认真的训练下来,不正可以改变以往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随意化与非系统化的弊端吗?有了较高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解答高考试题必然如烹小鲜。
新课程悟语:我们见惯了墨守成规、惧怕变革的人;见惯了不知添柴旺火、只知大泼冷水的人;见惯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乐于浑水摸鱼、了却此生的人;见惯了将一切个人因素抛在身后,挖空心思寻找外在原因的人……这些人的认识在一定的范围内产生辐射,影响了缺少思考力的老师,也阻碍了课程改革的进程。
许友超,语文教师,现居黑龙江哈尔滨。本文编校:程晓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