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文中的道德两难情景
2009-07-16黎建国魏刚
黎建国 魏 刚
有一个问题,你必须作出选择;有一个问题,你很难作出选择;有一个问题你无论作怎样的选择,你都是道德的;有一个问题,无论你作怎样的选择,你都是不道德的;有一个问题,无论你作怎样的选择,你都能获得别人的认同和赞扬;同时,无论你作怎样的选择,你都能遭到别人的反对和责难。
这个问题,就是道德两难问题。
一.《语文》课文中的道德两难情景
所谓道德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顾的情境或问题。例如那个是先救母亲还是先救恋人的故事,“救母”和“救恋人”均为生活中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但这两条规范发生了不可避免的冲突。那个男朋友不得不在两者之间做出抉择。“遵守孝德”就意味着对爱情的背叛。任何行为决断都会违背其中的一条道德规范,所以叫做“道德两难”。
实际上,在我们初中语文教材所选课文中,也有道德两难问题。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羚羊木雕》中的“我”该不该从好朋友手中收回羚羊木雕?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骆驼赋》和《威尼斯商人》,前者应不应该抛弃骆驼?后者夏洛克应不应该按契约与安东尼奥兑约?同样,对此回答也只能是“应该”或“不应该”。
《羚羊木雕》中的“我”是一个未成年的小朋友,父亲从非洲带回一只羚羊木雕给“我”。这是一件非常名贵的工艺品,“我”认为既然父亲已经把木雕给了“我”,那就是“我”的东西,“我”就可以对它作处置,“我”把它送给了好朋友万芳。父母亲知道后要“我”从好朋友万芳手中收回木雕。此时,“我”犯难了,是听从父母的话:“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做一个好孩子,收回木雕,还是不听父母的话不收回木雕,“送出的东西怎么能随便收回”,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听父母的教导和诚实守信,都是一个好孩子应该做到的,“我”只能在这两难中作出选择。
《骆驼赋》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青海柴达木盆地的故事,一支石油勘探队伍在戈壁中行走了六天迷了路,“一峰饥渴难忍的骆驼猝然倒地,它张着大嘴仰天长啸……”驼工向队长苦苦哀求:“给它点水吧,救救它吧”。葛队长面对“这个勘探队最忠实的伙伴”,再看看那剩下的“维系着全队人的生命”的两桶水。用水救骆驼吧,全队人员则可能遭受生命的危险;全力保障考察队员的生命安全,那就不得不忍心抛弃那位最忠实的伙伴——骆驼。葛队长犯难了,他也面临着一个两难选择。
和那两个假设的道德两难所不同的是,《语文》课文中的道德两难,作者已作出了选择,并且带有明显的情感倾向,《羚羊木雕》中的“我”已收回了木雕,并隐约的批评了父母的不对;《骆驼赋》中的葛队长“仰天长叹”“甩下一串热泪”告别了骆驼。作者在文中赞扬什么,反对什么,十分鲜明。在《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自私狠毒,视钱如命是一个人见人厌的犹太人,而安东尼奥则是商人的正面典型,他正直善良,仗义疏财,为朋友两肋插刀、视死如归。如果把作者的情感倾向放置一边,实际上,这里也存在着一个道德两难,夏洛克是坚决要求兑现契约置安东尼奥于死地,还是出于仁爱怜悯之心放弃契约,夏洛克维护契约精神,即法律的原则,那么就得违背道德准则,如果遵守道德准则,就得违背法律原则。这也是一个两难选择。
以上就是依据初中《语文》教材内容设计的道德两难情境。
二.道德两难情境的讨论策略
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出道德两难情景,“这还只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重要的是围绕道德两难情境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自觉的意识到各种不同的道德规范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意识到自己的道德价值取向与别人的道德价值取向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冲突。让学生探究自身主张的逻辑,并在一般的思维方式上,以挑战的方式与同学相互交流,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社会角色扮演。在讨论中造成学生认知失衡,引导学生在寻求新的认知平衡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的发展水平,不但可以深化学生对各种道德规范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还可提高学生在道德问题上的行动抉择能力。
第一,要让学生排除作者在文中已作出的选择和情感倾向的干扰,针对设计的道德情景,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重新作出选择,并且根据一定的推理方式,陈述自己作出选择的理由,让学生知道,选择是没有优劣之分的,因为你遵守了一种道德原则,你必然违背另一种道德原则。作者在文中所作的也只是一种选择,也只是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陈述了自己所作选择的理由。有优劣、高低之分的是为自己所作选择所进行的推理方式和陈述的理由。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讨论中有独立的见解和主张。
第二,突出道德争端。要求学生对道德争端表明自己的立场。它们有助于学生把情境看成是需要解决的冲突或者是需要作出选择的两难问题。父母要“我”收回贵重的羚羊木雕是对还是错?葛队长作出抛弃络驼的决定对不对?夏洛克要求兑现契约是行还是不行?这样的问题揭示出使两难问题成为道德两难问题的特定情境要素。
第三,询问“为什么”的问题。如你为什么认为自己解决这个难题的办法正确?你决定这样解决难题的理由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要求学生解释支持他们在道德争端上采取某种立场的理由。父母要“我”收回羚羊木雕有什么不对?小孩听父母的话有什么不对?忠于朋友和听家长的教导,两者哪一个更重要?孩子不问后果,不计价值的“请客和送礼”,这样行吗?父母干涉孩子送木雕的行为有什么错?葛队长为什么面对骆驼的挣扎而不挽救?在人与骆驼共同面临困境时,该死的为什么是骆驼?人的生命比骆驼的生命要贵重吗?生命有贵贱、高低之分吗?那两桶水是只属于考察队员,还是考察队员与骆驼共有的资源?这共有的资源,在人类面临困境时,独自占有这资源,应不应该?夏洛克要求兑现契约有什么错?安东尼奥为什么可以不遵守契约?夏洛克与安东尼奥签订的契约公平吗?为什么?鲍西娅根据法律让夏洛克倾家荡产,一无所有,实际上就是要了夏洛克的命,是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杀人,这和夏洛克根据契约要安东尼奥的命有什么不同吗?它们有本质的区别吗?为什么?
这些问题可以给学生以机会,使其发现自己可能与同学,甚至与作者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发现自己与别人即或是持有相同的立场,却出于截然不同的理由。这种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可以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并引起学生间的对话和交流。
第四,使情境复杂化。给设计的两难情景添加新的信息或情境。例如:父母送给“我”羚羊木雕时,已经告诉“我”它的来历和价值,“我”还随便送人吗?好朋友万芳如果不愿退回木雕,怎么办?万芳的父母如果也知道木雕的价值,也想据为己有,那将会出现怎样的情景?给两难情景添加新的信息或者情境,会激发学生更大的思维分化,从而促使学生不只从单个角度考虑怎么解决道德冲突。
第五,角色扮演。角色扮演的问题是为了促进学生接纳观点的能力而专门设计的问题,例如:如果你是那位驼工,在人们抛弃与你相依为伴的伙伴——骆驼时,你会怎么样?你也会返回去救骆驼吗?如果你是夏洛克,自己精心设计,日夜盼望的复仇计划就要实现,别人却要求你放弃,你会吗?如果你是安东尼奥,面对自己允诺,亲手签订的契约,你会反悔吗?如果你是那位法官,为维护法律的公正与威严,你会怎么判决?
这类角色扮演的问题,可以使学生有可能超越以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角色所使用的推理上,设身处地地体验别人的思维方式,
三.道德两难情景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思考
在这个价值多元的社会里,如何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的发展,是当代学校德育待解决的难题。依据教材内容的道德两难情境的设计,就能极好的解决这一难题。
长期的语文教学习惯于想千方、设百计、多途径的解读文本,去领悟、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一句话,教师所关注的是教材文本,往往忽略教师最应该关注的是自己的教育对象,即学生,尤其是对学生情感的漠视。多年的语文教育并没有把大多数学生培养成热情活泼,喜好语文,充满幻想和人情味的学生,反而压抑和束缚了孩子们的天然感觉和想象,荒芜了孩子们纯真的情感,僵死乃至戕害了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精神生命,导致学生的精神和情感贫乏了,个性也泯灭了。不尊重个性哪来创新?中国传统强调个人服从社会,尊重权威,而欧洲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提出了思想自由、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口号。我们的教育缺乏的就是这种浓厚的人文精神氛围。我们现代语文教育也是着眼于汉语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规律的探讨,侧重于语文基础知识及其结构研究,追求功利性。淡化了大纲和教材的人文精神,淡化了语文科的人文特点,处理教材消弱了人文内容,所以学生缺乏丰厚的文化底蕴,感情苍白,思想僵化,于是离社会发展的潮流——尊重个性强调创新能力愈远。
依据《语文》教材内容设计道德情境及其展开的讨论,就是要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让学生在关注自我的过程中,关注他人,关注社会,让学生不盲从教师,不盲从权威,乐于从丰富的知识中,从与社会和人的接触中感悟人生。塑造学生的人格道德,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道德两难情境的设计及展开的讨论,很好的实践了语文新课堂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这一重要理念。在道德两难情境的涉及其展开的讨论中,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不仅关注问题解决的结果,更要关注问题解决的过程及其方法运用,让学生既能张扬自己,也要理解和尊重别人,强化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体验,引导学生体验并自主地思考生活,注重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融为一体。
黎建国,魏刚,语文教师,现居湖北通城。本文编校:剑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