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梅花道人”吴镇的隐士情怀

2009-07-16谷秀鸿

新媒体研究 2009年8期

[摘要]中国古代文人多有隐逸的传统。元代文人吴镇就是一个真隐者,通过对吴镇山水画中渔隐主体作品的研究,了解他沉郁青壮,林茂湿润的画风和用笔用墨。探究吴镇渔隐的原因、渔隐的行为、渔隐的成就,体会他作为一个隐者萧索孤高的隐逸情怀。

[关键词]渔父图 真隐者 隐者情怀

中图分类号:G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420181-01

吴镇为人孤洁、清贫守志,艺术精神超脱和纯粹。当然吴镇的“隐”情怀与其独特生平和生活背景息息相关。中国早期的隐者,当时的人称之为逸士。以后历朝都有一部分由于种种原因不与当局合作,故意隐逸的知识分子称为隐士。如陶渊明不仕晋,吴镇不仕元。隐逸是中国文人特有的出世方式,也是中华文化中不可忽视的文人类型。

一、“渔隐”的主题

(一)吴镇的隐逸思想。吴镇的山水画明显地表达出他的隐逸思想。他热衷于画渔隐的题材,这一方面与他长期放迹于江泽湖畔的生活有关;另一方面,渔父的主题自古以来就有隐晦避世的象征意义。“渔隐”的传统在中国源远流长,在古代中国,渔、樵、耕、读四种生活方式是文人士大夫“隐士逃名”的理想选择,尤以“渔隐”的方式更为普遍,它仅仅是简单的隐居生活,代表的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心中理想化的生活方式。也是他们淡泊名利,遁隐俗世心境的一种比喻。

(二)吴镇隐逸的历史渊源。吴镇是“元四家”中终生隐居、通过书画“渔隐”主题来扬泄自己心境的一位。从吴镇现存作品来看,最能代表他山水画风格的基本上是“渔隐”主题的作品。如1336年《渔父图》、1341年《洞庭渔隐图》、1342年的《渔父图》以及《秋江渔隐图》等。在所有作品中都有一个超然脱俗的“渔父”驾一叶扁舟或垂钓或泛舟逍遥于开阔水面之上的形象,吴镇巧妙地把渔父安排于水面一个较突出的位置,他们的形象是模糊的,但给人的印象却是深刻的。吴镇在《渔父图》等作品中,是把自己化身为画中的“渔父”,并通过“渔父”这个象征性形象的反复出现,来传递自己淡泊名利,放浪隐逸的思想状态。而且,吴镇山水画中,多有题画诗,每首诗都是针对渔父而发的。

吴镇在这些渔父诗中虽也透露出凄苦之情,但更多表现了渔父自在逍遥,甚至乐观的情怀,个别诗里还展现出他的一些生活情趣。

(三)吴镇作品《渔父图》分析。

1.从作品的构图上来看。这幅画最下端为近景,画平远山丘,两棵劲挺的杂树,山坳处有一间茅屋,后接几排水草和水草边的一叶小舟,舟上坐一个“渔父”。孤舟作为文人逸士人格高蹈的灵性象征符号。中景为一片几近空白的湖水。远景安排在画面的中上方,画一组土坡和一组远峰。整幅画“三段式”构图明显,从这种萧疏简约、略带凄凉的画面中,仿佛看到他晚年贫困潦倒,但又不肯从俗卖画的痛苦抑郁心境。

2.其他作品中的两株高大的“树”使人寻味。吴镇在近景中安排了两株非常醒目的杂树,这看似无意的安排,其实不然,因为“树”在中国古代往往和隐士联系在一起,从庄子的“无用之木”到陶渊明的“五柳生”,已经构成了一种传统,所以吴镇要通过“树”这个符号语言给我们传递他内心的情感。吴镇在这个传统启示下,在其他的山水作品中也作了这样的暗示。

二、隐的原因

(一)历史背景。吴镇,自仲圭,嘉兴人,居魏塘镇。他祖上曾做宋朝官员,居汴梁,后随南渡至浙江。吴镇生时宋朝已经灭亡,少数民族推翻了汉族政权取而代之,令元初的汉族文人陷入不可自拔的“亡国痛”;加之元朝统治政权者对汉人的限制和排挤,大多文人出仕不易。归隐又太清苦,处于为难的境地,吴镇所处的时代,汉人与少数民族统治者经过了半个世纪的磨合,应到了一种摈弃思想、趋于平和的阶段。为了生计,有人作了无功小吏,不愿在世俗中消磨的文人,或出家皈依宗教,或终老山林,又有在追求超凡脱俗的隐逸生活的同时却又舍不了世俗生活中的耳目声色的迷恋。与那些以隐居为托词,在山林筑别业、纵风月的名士相比,吴镇以一颗平常心,过着清苦的生活,洁身守志,全身心感受大自然的脉动。愿意做一个真正的隐士。

(二)文化基础。吴镇研究理学,精通儒学的学说,同时也精通道、佛的学说,在他的言行中体现的佛道精神尤重。他的画也被人称为“是有山僧道人气。”某种角度来说,儒家对于个人行为准则没有太具体的规定,而是把自身修养看的较重。道家思想却文人隐逸现象有密切的关系,道家思想的创始人庄周就是著名的隐士。道家思想因“不争”而“无忧”的处世态度和清静无为的人生哲学,对历代隐者影响较大。隐者多以“超世脱俗”的理论为自己树立新的人生理想。精通道家学说的吴镇必然会受到其思想理论的影响,进而发展了隐逸的情结。而吴镇喜欢和僧道隐士交流唱和,还爱同有“江湖之思,山林之志”的文人逸士交往,这都促成了吴镇的隐逸情怀。

(三)个性十足。吴镇自身禀性孤耿,孤洁,高目标表号梅花道人。“从其取画虽势力不能夺,惟以佳纸笔投立案格,需其自至,欣然就几随所欲为可得也。”可以看出他精神境界之高。吴镇家族世代航海,祖父辈与海浪搏斗中练就出不随波逐流的刚毅秉性,十分自然地影响了吴镇的性格形成,更重要的是吴镇先辈、同辈对元朝统治者的态度直接和间接的左右了吴镇对生活道路的选择。

三、真正的隐者

归隐的类型分为多种,一种是对当局不满,不愿为其服务。汉族知识分子灰灭出仕之心,无奈而归隐山林,他们不能成为真正的“隐者”。他们不是想出仕,而是一些客观、主观的原因迫使他们不得已而隐逸,也有人先隐后仕是隐为退路,却以仕为目的。历代有诸多有名的贤臣以隐闻名于世,再而出仕的,如著名的姜子牙、诸葛亮,朝代的更替,乱兵之际新的政权欲雄霸天下,必须有找有才能的人尾气出力,两者相遇,则化隐为仕。这时的隐是作为手段,其目的则是通向为“仕”。

先仕后隐则是一种无奈的举措,但历代也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真隐。他们向往自然的生活境界,将自己的生命和大自然合为一,吴镇便是这样一位真正的隐者。

历史的烟尘遮住求索的足印之后,有多少隐士留名?真正的隐者是不会考虑这些的。用世俗的眼光来评价隐士们的高下,这与他们的初衷也许有些相悖,对于适合群体生活的人来说,隐逸是一种极其无奈的生活方式。历来学者对隐士都持有反对的态度,认为隐士逃避现实不可取。但隐逸者所创造的灿烂文化却不容否定。他们摒弃了俗世的浮华,沉淀了纯粹的自我;忽略了物欲,却成全了艺术。当他的艺术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时候,隐逸随着也变成了佳话。

参考文献:

[1]毛沛定,从《渔父图》等作品中管窥吴镇之心境[J].美术大观,2005,(06).

[2]李德壎,吴镇《渔父》考源辨异[J].齐鲁艺苑,1996,(01).

[3]冉耀斌、沈丽敏,吴镇诗歌声律学发微[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作者简介:

谷秀鸿,女,大庆职业学院人文科学系教师,助教,主要从事文秘专业的教学教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