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几点尝试
2009-07-16严翠婵
严翠婵
[摘要]新形势在强烈的呼唤着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这要求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形势。
[关键词]课堂教学 创新潜能
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420156-0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以说,创新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政治教师应当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民族和国家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不断探索政治课教改新路,充分发挥政治课的育人优势和课堂主渠道作用,努力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以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为例,着重探讨如何有效地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这里所谓的“创新潜能”是指人们发现和解决新问题、提出新设想、创造新事物、开拓新生活的潜在能力。
一、培养兴趣,激发创新的动机
兴趣指对新知识、新事物、新问题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激发创新动力的内在动因,它可以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去观察世界和展开创新思维。例如:在讲“价值与价格关系”时,时值北京奥运落幕不久,教师可以打铁趁热地举个例子,在闭幕式上,奥运羽毛球金牌得主林丹,抛出一个球鞋,有网友炒作10万元,足球明星小贝踢出的足球,有人炒作50万。一只不成对的球鞋,一个没有明星签名的足球值10万?50万?这种价格反映价值吗?教师通过巧妙设疑,制造悬念,使学生进入“心术”通而未知,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引起学生思考,使学生产生一种要探究解决这种悬念的欲望。这样,既可以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又联系社会的实际,使“书外”与“书内”融成一体,这样导入新课,既交待了本课要讲的内容,又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寻根究底的欲望,整节课学生都处于兴奋状态,积极思考,认真讨论,这种方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二、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丰富的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也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基本因素之一。教师要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就要鼓励他们敢于想象、善于想象。当然,这种想象不是瞎想,更不是妄想,而应是合理的、科学的想象。他必须立足于已知的事实,根据已知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例如:在讲“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时为了更好地激励、推动学生想象,引导学生描绘50年后的中国社会美好景象:社会生产力相当发达,市场上质优价廉的商品极其丰富,民主政治更加广泛,人人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我深情地说:“国家、民族离不开我们的每一个努力。那么,我们将为50年后的发展做什么呢?”让学生在激情中展开更丰富、更深入的想象。有的学生想象自己国外名牌大学博士毕业后,谢绝国外高薪聘请,毅然回国,从事基因研究,终于使人类无病长寿,为祖国作出伟大贡献,并且获得诺贝尔奖;有的学生想象自己用毕生的时间游遍祖国的名胜古迹,写下数百万字的游论,在全世界发表后,使各国的游客蜂拥而至,中国旅游风靡全球……学生在对祖国、对社会、对自己美好的未来充满憧憬和热爱之中,充分掌握教材知识。同时,极大地丰富
了学生的想象力,使整个课堂处处闪烁着创造思维的火花。
三、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一种富有创见性的辨异思维,与求同思维相比,它更能够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性和内在联系,更能创造出新颖、超常的思维成果。许多名言古训,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已不合今日之时宜,有的已不再是“绝对真理”。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辨析题、小论文、课堂辩论等形式,鼓励学生大胆“标新立异”。例如:在新教材的必修4“哲学与生活”教学中,设计了一道这样小论文题目:“知识都是力量吗?”引导学生从正确知识、错误知识、反动知识、伪科学以及正确知识是否被正确应用、是否会应用(是否是书呆子)等角度对培根的这名言进行较为深刻的探讨,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目的。又如:在教学必修1“经济生活”中的“投资与创业”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酒香不怕巷深”(正方)和“酒香也怕巷深”(反方)的课堂辩论,这
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培养、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
四、活化教材知识,促进学生创新意识
挖掘思想政治教材资源,有效地活化思想政治课教材知识,着力于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培育学生创新精神,是提高思想政治课创新教育成效的助推剂。为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求教师运用思维方式活化思想政治课教材知识,培养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具体做法如下:1、教师课前针对教材内容,多翻阅资料,多从相关知识的联系上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找出孕育新知识的切入点;2、课堂上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讨论,最后教师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思考;3、学生在教师的启示、引导下,突破原有的结论,形成新的观点或结论。例如:在组织高二《生活与哲学》第八课“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利用CAI动态效果,剖析漫画“他敢剪吗?”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笔者首先提出问题:甲为什么不敢剪?学生讨论:甲之所以不敢剪,是因为甲、乙两人的上、下是相互对立的,在特定条件下,甲的安全是以乙的存在、保持平衡为条件,即“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假定甲剪断绳子,失去矛盾的一方(乙),甲自己也就不存在了;结论是“不敢剪”。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甲不剪行吗?学生思考、议论,接着教师点拨。这样既突破了原有教材“不剪”的结论,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从而激发其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1).
[2]刘莉君,学生创新潜能开发锁议,中国教师,2007.49.
[3]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