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相长 益友良师
2009-07-16方友和
方友和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420136-01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同时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断开发课程资源,倡导建构性学习,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转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课本,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观念。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从事教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
一、学生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是课程目标实施的对象,而且是开展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提高的过程。日常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当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和归宿。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教师应该找准学生的真实起点,调整课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真正建立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主动构建的过程,增强教学的体验性和生成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启发剂。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妥善利用学生的疑点资源,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拨动学生思维之弦。由于疑点来自学生,是学生迫切想知道的,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使课堂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倡导建构性学习,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兴趣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新课标强调数学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数学课题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我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就是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学习,数学教学过程的有效的教学方式就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有趣的、积极地、主动地学习。传统的教育观是建立在教师和教材是知识的主体,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这样一种学习观的基础之上的。新的具有更高整体化的求知方式,应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能力,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是仅仅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上,强调的不是教学生学,使被动式接受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使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结合起来,真正构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过程和经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注意力不是集中在要求什么,而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兴趣,如何更好地支持学生的学习,对学生怎样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予以关注。以前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死记硬背、熟能生巧的题海训练而得到的高分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在新课程和课程观下,教学过程将从被动接受式认知活动走向交往对话与合作,从对象的主客体关系走向主体间的意义关系。师生双方围绕教学内容,以知识点作为对话的载体,共同参与,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交流感情,取得心灵的沟通,求得新发现,生成新知识。由于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导致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是不一样的,而且对学生的终身发展的影响也不一样。
三、关注学习差异,发挥学生潜能
学生由于先天的素质和后天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等的不同,存在着差异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教师通常只看到错误的消极方面,总是千方百计地避免或减少学生出现错误。但事实上往往事与愿违,处置不当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心理学家盖耶说得好:“准不考虑尝试错,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错误是正确的先导,错误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正是教学的有效资源,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的过程,应当被看成是一种尝试,一种探究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及时抓住这一宝贵的学习资源,不失时机地变学生的错误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宝贵机会。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知者莫如乐知者。”课堂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一种愉快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由于“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可能具体测量,现行的大部分考试很难关注这一部分内容,再加上知识技能等是显性的,往往直接体现在教学中,而情感、态度是隐性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挖掘、把握。因此,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水平,寻找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用心“施教”,充分发掘学生的亮点,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差异的客观现实来组织教学,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只要是经过学生努力“创造”出来的东西,都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四、善于合作,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师生之间的合作,是保证一堂课高效、高质完成的前提。师生互动,有利于构建新的知识,有利于形成学生发展的课程。反思过去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基本是灌输接受,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练习,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无误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教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写在考试卷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在新课程的课程观下,教学过程将从被动接受式的认知活动走向交往、对话与合作,从对象性的主客体关系走向主体间的意义关系。师生双方围绕教学内容,以知识作为对话的文本共同参与,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交流感情,取得心灵沟通,求得新发现,生成新知识。因此,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完善学生人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长期研究、乐于合作,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还要全面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使学生积极主动、高效地学习,使课堂教学充满人性的关怀、灵性的体验和旺盛的生命活力,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真正成为学生的益友良师。
总之,在新课程观下,教师要努力学习,更新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技能,坚持教学相长,反思教学实践。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使自己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